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其中,侗族建筑艺术更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侗族建筑与"侗族大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需要被保护、传承。通过对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村侗族传统民居的自然条件、建筑形式、历史渊源、设计方法和空间区分等方面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解析了侗族传统建筑的结构、样式、建筑方法、选材用料和不同地形下的建筑方式。同时,结合现阶段侗族人民生活条件和文化认知的改变的现状,本着保护侗族民居和提高侗族人民生活水平的原则,进一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现状的现代民居设计及建造方向。  相似文献   

2.
在侗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方式、手段等方面受到巨大威胁和挑战的背景下,笔者结合侗族文化腹心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榕江3县的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分析,对侗族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模式与策略、侗族文化的学校教育3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从广东传至广西三江侗族地区并与当地侗族文化相融合且完整保留至今的抢花炮文化仪式,已流传500多年之久,它已成为三江地区侗族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传统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功能,承载着当地侗族群众对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期望和梦想,构筑着三江侗族群体的精神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侗族大歌"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结构框架浑然有趣,多声形态绚丽多彩,合唱技艺出神入化。作为植入民间的多声部歌曲,能够完整保存,这与侗族地区特定的歌师、歌头、歌班、歌俗等传统制度的人类学背景有密切关系。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看,"侗族大歌"又是侗族传统社区整体"文化场"的记录和再现,是活态流动的存在,作为侗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而成的音乐文化遗产,它呈现出的非物质性,具有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与侗族传统社区人群的存在与发展紧密联系,互动互存,从而形成侗族大歌传承与保护的独自特点。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分析"侗族大歌"传统内部的传承保护机制,分析在社会文化生境不断变迁的今天,如何对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侗戏是在侗族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色,承载了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本文试图阐述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如何传承与保护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戏  相似文献   

6.
鼓楼是侗族文化的直观标志,是侗族人民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从鼓楼装饰到以鼓楼为中心开展的对歌、说古、讲款、“多耶”等,无不是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鼓楼在侗族本土文化传承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广义的视角看,鼓楼是传承侗族本土文化的学校。  相似文献   

7.
论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人工林业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黔、桂区边区的侗族人工林业萌芽于13世纪,在明代、清代和民国年间曾辉煌一时,并作为侗族社区的经济支柱而挤身于当时的“市场经济”。本文章力图从侗族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成因,提出了侗族传统文化中“侗款”和“家族公有制”是侗族人工林业形成的两大基石。  相似文献   

8.
侗族传统婚姻选择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侗族有较为自由的恋爱形式,如“行歌坐月”、“玩山”等,但恋爱的自由并不等于婚姻选择的自由。侗族传统的恋爱文化、婚姻文化均是具有规则的,受自身文化的制约。在传统社会,侗族的婚姻选择具有严格限制,如“同房族不婚”、姑舅表婚与姨表不婚、婚姻圈限制和层级婚亲规约。任何文化均具有功能。需维持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秩序,使之正常运转。侗族传统婚姻选择即是社会各利益集团在资源配置中长期博弈的结果,是维系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社会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9.
所谓侗族传统文化,是指侗族在漫长的历史活动中,沉积而成的、比较稳固的、世代相传的、反复出现的、并渗透到侗族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中的一种内在的和外在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总和。换言之,是侗族共同体中特有的、稳固的、并由历史沿袭而来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生产、生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的传统现象,统称之为侗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清水江流域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历史悠久,其操作手段与现代的林业经营方式 着很大的区别。通过对两种经营方式在具体营林操作中的差异分析,发展其差异的存因在于,侗族的传统林业经营方式与其他文化事实一样,受其文化自身内含的文化逻辑的制约。只要这种文化逻辑存在,其经营方式就不容易受其他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因而只 通过对侗族林业经营中体现的侗族自然观、平衡观和协调观等内含于其民族文化的深层文化逻辑的探寻,才能真正理解侗族传统林业经营方式特点及其本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逻辑探寻需要注意的一些基本规范:必须全面审查民族文化中各组成因子间的逻辑联系;以本文化体系中的内容去探寻该文化的文化逻辑;对文化逻辑进行多因多果的复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中国古百越民族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在与自然与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这一优秀的口承文化,并在2008年成功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丰富的侗族大歌曲库表明,侗族大歌乃是一部极其珍贵的“侗族社会百科全书”。由于受全球化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侗族大歌”的生存困境及其保护对策进行思考和规划。  相似文献   

12.
李俊 《南都学坛》2004,24(2):66-69
北魏分裂后 ,东魏、西魏政权展开其长期的争霸格局。他们立足于所在地的历史 ,为新政权寻求统治的文化基础。这种倾向对关中、邺都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西魏、北周方面 ,以庾信为代表 ,大量运用周秦汉时期的历史典故 ,特别是西汉时期的人物故事和盛世文明 ,来歌颂关中的新气象。东魏、北齐方面 ,继承了北魏时期洛阳文化的传统 ,上溯魏晋时期的京洛文明 ,并且和邺下士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在大力模仿南方写作的同时 ,企图获得本土文学心理的复苏。周隋统一以后 ,原来的北齐诗人 ,一方面怀恋故国文化 ,另一方面 ,也渐渐认同于自古帝王州的周汉故地的关中文化传统。这种心理 ,对其诗歌风气的转变 ,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侗族对特定生计资源的规序化配置,主要就是通过社区的"栽岩立法"对"资源边界"的划定取得各方的认可。这是侗族社区社会运作的文化策略。其实质在于,运用文化的方式,将社区生计资源的丰沛与匮乏,在制衡格局中得到有序的配置,集中体现了侗族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4.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散杂居湖北侗族最关键的族群象征,他对湖北侗族生计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限定、引导和影响。对其进行阐释有利于概括处在“文化孤岛”的湖北侗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主流儿童文学创作路数单一的现状,运用民间文化理论,分析主流儿童文学作家董宏猷作品中的民间文化形态,指出董宏猷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形象描绘是其创作最有价值的叙事之一,民间与启蒙和谐共处是董宏猷民间文化形态的特征,也是董宏猷创作的意义及独特之处,并以此探索主流儿童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可能。  相似文献   

16.
当代侗族择偶习俗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清水江文书是苗侗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透露了苗侗民族传统社会的诸多历史信息。笔者在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水江文书整理与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清水江文书·天柱卷》中就有不少汉字记侗族语言的单字和词汇。本文精选20份契约文书并从中选取具有典型特点的10个侗字,结合地方史志,具体考证并分析这些侗字的本身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水江文书提供必要的侗族语言线索。  相似文献   

18.
华款是明代五开卫等地汉族移民效仿侗款而结成的民间武装组织。明中叶,华款的活动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遇命案按照侗款款约处理,二是联合侗款共同打击五开卫官员的腐败统治。明朝末年,随着地方叛乱的增长,官方比照侗款推广华款,使之成为整合地方各种武装力量的重要组织形式。侗款不仅是侗族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深刻影响到周边汉族社会。这对我们反思明代汉侗民族关系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侗族“栖居”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栖居之所适应了侗族的生存需求 ,蕴藏着原始情感 ,寄托着精神信仰 ;神、人、鬼的“三界”在这里和谐相处 ;侗族在栖居中形成宁静的文化心态 ,其哲学意义是“阴阳”的相生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