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与德国近代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毛泽东受到近代德国哲学的影响,主要有“心性”本源论、以“自我”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以理驭行”的实践观。他接受德国近代哲学体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某些时代特征:为救亡而选择思想武器;在选择过程中的扬弃;文化选择的多维空间。本文探索了我国先进知识分子曾推崇德国近代哲学的三点原因:近代中国与德国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德国近代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德国的迅速崛起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振兴中华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整个西方哲学的中心问题,但无论是唯心论还是旧唯物论,经验论或唯理论都不能科学、彻底地解决此问题。唯有发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把实践当作历史的、社会的范畴,视之为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又把它作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从而以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为契机,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创立了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的最后成果和必然结论。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近代哲学的转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近代哲学发生了"意识论转向",当代哲学发生了"语言-符号论转向".现今所谓"认识论转向"其实只是前者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则是"意志论转向".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德国古典哲学与其说是理性主义的,不如说是意志主义的.  相似文献   

4.
男女不平等到了近代已成为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声势浩大的妇女解放运动由此展开。经过两个世纪的抗争,妇女地位有了一定提高。但男女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斗争仍在继续,由此引起作者一系列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解释学的视城看,神秘主义本质上是一种对天地万物生命的诗意理解和诗性解释,是人类心灵运用直觉方式与神秘的自然力量进行的对话和沟通.可以说,中国诗学解释学注重理解的整体性和内向性,崇尚阐释的空灵性和超越性,讲求创作和鉴赏过程中的神秘体验与直觉感悟等都与神秘主义话语的大量运用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文化的哲学理论萌芽于古代社会,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西方文化哲学的形成;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产生。二十世纪初以后,在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文化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化哲学成为世界性的哲学倾向。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已经显示出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接受的是苏式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哲学。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哲学经毛泽东等人的阐释逐渐“中国化”并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它是一种实践性与通俗化更为显明,既有教条与政治化倾向,也有实事求是之精神,并注入了民粹主义(或民本主义)、儒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思想资源的带有苏式与中式双重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受印度苏非派哲学的影响,两者在对神的理解、对神的体悟以及敬爱神的方式、具体途径、追求目标等方面有类似点,从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及相关论述可看出,研究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加深对泰戈尔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基于哲学视野的技术创新理论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理论演进和西方哲学发展两者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基于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可将从熊彼特首次提出技术创新概念后的技术创新理论的历史演进,划分为线形结构、系统综合和生态进化三个发展阶段。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价值理性和动态演化是技术创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人本主义 ,首先 ,根据“本”的不同含义可以划分为动力论或因果论的人本主义与目的论或价值论的人本主义两种类型 ;其次 ,根据人本主义的对立面可以将它划分为与神本主义相对的人本主义和与自然主义相对的人本主义两种类型 ;最后 ,根据古典哲学家对人的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将人本主义划分为感性的人本主义和理性的人本主义两种类型。对人本主义作上述划分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探讨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美学思想的艺术论部分,从艺术分类、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和向善的艺术等方面来分析其论艺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哲学与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智能的发展引起我国逻辑学界的密切关注。该文概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人工智能中的一些哲学问题和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3.
心灵哲学家们围绕心身问题提出了多种理论,但在心灵本质问题上并未取得关键性突破。麦金认为,心灵之神秘根源于人类认知结构的封闭性,解决心灵问题必须在弄清意识自相的基础上进行激进的概念革命,而把以前水火不相容的自然主义与二元论结合起来则是他倡导的“革命”的主要操作,其结果就是“新神秘主义”这一新型的充满科学情趣的心灵哲学理论的诞生。毫无疑问,这种理论深刻触及了科学成果的心灵哲学解读、心灵的理解方式、认知能力的界限及概念图式的作用等复杂问题,具有重要的心灵-认知哲学意蕴,值得我们在破解意识之谜的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现代德国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代法国哲学,如果没有现代德国哲学的影响,肯定不会是现在这副面相.现代德国哲学之所以取得了堪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媲美的成就,是因为它深刻地思考和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且,大部分现代德国哲学家不仅把他们的工作理解为理论,也理解为行动.  相似文献   

15.
中西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了中西哲学不同的理论传统.就其主要宗旨而言,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乃在于在一种超时间的无限中重现自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在于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同时,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决定了中西文化在伦理观、科学观及审美观上趣旨之迥异;而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建设的任务不是在西学与中学之间扬此而抑彼,而是应走向二者的结合与会通.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一当美学历史地切进德国古典哲学时,才有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体系”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也才有了德国古典哲学中崭新形态的辩证法,即从传统认识论哲学中一种纯逻辑的语言概念的组合方式,质变为一种以人的主观情感为基础的、涵盖人们所面对的一切的解释方式。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借助日译西学,以“旁征博引”的方式对德国哲学进行了批判与吸收。他分别以“无神论”、“自我”自由和“俱分进化论”对“神”(上帝)、“强权”和两种进化路线加以批判,却对康德的“物自体”、叔本华等人的个体意志自由和哈特曼的善恶论等概念、范畴有所吸收。而且,当时他的俱分进化论与严复等人的观点并非针锋相对,却多吻合。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哲学是由阿拉伯伊斯兰宗教哲学和阿拉伯世俗哲学两部分组成的。但学术界往往把两者等同 ,且有轻视伊斯兰哲学的倾向 ,认为伊斯兰哲学没有什么思辩的内容。事实上 ,这是一种偏见。伊斯兰教的世界观在阿拉伯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伊斯兰教哲学家还是阿拉伯世俗哲学家 ,都不能或无法绕开它 ,都会受到伊斯兰世界观或多或少的熏陶或者影响。《古兰经》主要是一部宗教经典而非哲学专著 ,但在《古兰经》中却经常涉及宗教和哲学共有的一些问题 ,如理智的认识、思维和存在、现象和本质、真理和谬误、空间和时间、创造和被造等等。伊斯兰宗教哲学的形成以《古兰经》的颁布为主要标志。在穆斯林的心目中 ,《古兰经》就是人类精神的保障 ,《古兰经》都是真主安拉所说的话 ,而且所有的话都表示存在的意义或真正的本质。《古兰经》对于善辩的阿拉伯人来说 ,不仅是宗教典籍 ,而且是差不多 3 0 0多种学问的源头 ,如法律学、语言学、历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天文学、哲学等。伊斯兰宗教哲学最初正是在对《古兰经》的注释中发展起来的。伊斯兰宗教哲学的派别则大多是在注释《古兰经》时 ,由于对经文的理解不同 ,而表现出了各派自己的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9.
中德两国文化要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为此,中德两国文化的交往史有特别的意义,而中国文化中对德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有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在17世纪,通过传教士的译介,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理想化的基础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到了18世纪,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西方人在对待其他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评价也有了根本的变化,从赞美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在德国观念论哲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观念论者不再准备当不同文化的对话者,而要扮演其他文化的审判者,而审判的结果,总是被审判者不及格。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暴露,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明显转变,即更多地是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对中国哲学作出大体正面的评价,尤其在马丁·布伯及海德格尔那里,中国哲学不再是一个衬托西方哲学优越性的低微他者,而成为一个真正对话的他者。从德国哲学中获益良多的中国哲学家期待这种有益的对话在我们这个世纪能坚持下去,尽管在今天,这可能仍然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经过了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演进,逐步深化、丰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