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红娟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14(5):58-61,66
参与意识和否定意识“壕堑战”意识和自我保护机制、哲学历史意识和象征意蕴,此三者作为鲁迅杂文文体深层的文体特征和表层的文体特征——突兀的语言风格,共同构成鲁迅杂文的整体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
“杂感家”鲁迅自我形象的轨迹——从鲁迅杂感文体意识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绪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6):55-59
作家自编文集往往能够体现自己的创作特色和文体风格,更重要的是暗含了自己文字努力的向度及其自我主体形象。鲁迅在1925、1926年编辑《热风》、《华盖集》、《坟》,对自己以前的文字究竟编到哪个集子中做出了复杂的思考,而这样的编辑过程既体现了他自觉的杂感文体意识,更重要的是透露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反思自我、建构主体自我、塑造自我形象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黄健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6(4):136-137
“语丝”时期,鲁迅创作了许多大篇幅的杂文,将叙述、议论、抒情有机融合,全文有着逻辑较为严密、说理纵意挥洒、行文委婉曲折的整饬美和洒脱美。这些杂文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体风格:一是选取社会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地写出其中深蓄的非凡的人生意义;二是显示出作者睿智的思想和天才般艺术功力;三是作品具有委婉含蓄、隐晦曲折的审美结构;四是充分显现出散文“散体构思”和“纵意挥洒”的体式美;五是具有诗意美和哲理境界;六是显示出高度个性化的体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杂文在鲁迅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文学归属、文体特点、文体选择等方面对近十五年的鲁迅杂文文体研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5.
唐俊兵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56-58
关于鲁迅杂文文体研究的学术论文较多,本文试从鲁迅杂文的艺术渊源角度,另辟蹊径,进行比较分析,论证鲁迅的杂文扎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沃土上;取法和借鉴外国文学的艺术经验;在现实斗争中萌发、成长与发展壮大,从而开辟了一种中国文学的特殊文体:杂文。 相似文献
6.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4)
鲁迅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梳理"杂文"的这一形成过程,可见其有"短评"和"杂感"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情况更主要体现在鲁迅前期创作中,后期虽有所延续,但三种不同文体各自的特色在他的杂文中又常常融为一体得到表现,这在他1933年杂文文体创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30年代中期为"杂文"正名,与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针对的又是其时京、海派联手在文坛上掀起的"小品热",由此而有他对杂文功能和作用更为确切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小品文、杂文和随笔文体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燕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5(5)
小品文、随笔和杂文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8.
9.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10.
周晓燕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2):60-63
小品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它的广义化,扩大化致使它失去了文体特质的规定性,本文将小品文放在与随笔、杂文这两种散文体式既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的基点上,以体裁的规范、语体的匹配、风格的追求这三个层面为论述的内在逻辑顺序,探讨小品散文文体的特性;即认为小品文是在杂文、随笔等散文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灵动个性、智慧和精微特质的优美文体。 相似文献
11.
《杂文月刊》2013年第3期(上)刊登郭树荣的《向杂文界进言》(下称《进言》),认为目前的大量杂文“苍白无力,引不起读者的共鸣”,提出杂文界应“回归鲁迅”。 相似文献
12.
盛代时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鲁迅杂文教学应从文章全局出发,抓住论辩能力的培养,扎扎实实地搞好句群、段落与篇章的教学,而将创造性的修辞手法突出于篇章段落的教学之中。 相似文献
13.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2)
鲁迅杂文是诗与论、情与理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诗情美则是这一艺术特质的精髓.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其诗情美:真诚的思想,真挚的感情;诗的想象,诗的意境,诗的哲理,诗的预言,诗的激情,诗的节奏. 相似文献
14.
鲁迅杂文的语言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显智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11):451-454
鲁迅杂文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它的语言凝炼、丰富、形象、生动 ,饱含感情 ,极具色彩美和韵律美 ,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精彩的比喻 ,巧妙的借用和反语 ,精致的排比与对偶 ,出奇的警句、警语等等 ,构建了杂文学的艺术殿堂 ,给人以深刻启迪 ,回味无穷 ,为现代中国杂文史树立了艺术丰碑。 相似文献
15.
雷振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鲁迅杂文的讽刺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巧妙的隐蔽性和无与伦比的深刻性,从而形成了其杂文尖锐泼辣、吞吐曲折、幽默冷峻、深沉凝重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具备着特殊的意义,其话语内涵早已超越了历史中的辛亥革命。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杂文中的辛亥革命想象却呈现出一种深刻而未解决的冲突:一方面几乎全盘性地去批判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但另一方面却从情感与道德立场肯定辛亥革命中某些积极的因素。同时由于鲁迅个人无意或有意的选择,使他所建构的辛亥革命想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中的辛亥革命,呈现出如下两大特征:一是刻意地去弱化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力;二是过度责备辛亥革命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17.
郭海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鲁迅杂文无论是写作目的 ,还是“诗史”性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类型”形象的创造 ,还是总体的艺术风格 ,以及一贯性的文体意识 ,都呈现出显明的整体性。本文从内容和艺术两个方面 ,论述了鲁迅杂文的整体性特征。并指出这种整体性 ,不但是鲁迅杂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殊规范之一 ,而且也是鲁迅杂文之所以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孙月琴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周作人杂文创作的成就不能与鲁迅相提并论 ,但在杂文文体建设上的贡献不逊色于鲁迅 ,其在杂文文体独立过程中 ,在杂文文体思想特色和艺术手法形成过程中 ,在形成风格流派促进文体繁荣过程中 ,都有重要的贡献 ,这一点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谌东飚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4):105-106
不少古人对杂文的内涵和外延有过一定程度的揭示,但很不全面。纵观古代有关杂文的思想资料和绵延数千年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杂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20.
牛晓东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7(2):98-99
鲁迅的杂文是我国丰富的思想艺术宝库和现代文学的瑰宝。研究鲁迅杂文的意象应从意象表现、意象构成、意象创造及文化寓意等方面入手,在鲁迅创造性的思维中感受其杂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寓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