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基于在华跨国企业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国际化中人力资源实践如何影响绩效,既是一个国际企业管理问题,更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中心问题;因为任何一种国际化战略的成功都离不开恰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而成功的跨国公司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向选择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更好地支撑其国际化战略的实施.本文以100家在华跨国企业为研究样本,在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SIHRM)的框架下,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国际化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为主要研究问题,构建层级回归模型,通过实证检验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不仅同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整合程度有关,而且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国际化程度之间存在积极的联系.该研究结论为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战略国际人力资源管理以提升组织绩效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管理学在中国”研究:概念、问题与方向——第1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观点评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日益提高,学术界对中国管理和管理学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2008年3月29~30日在西安召开的"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就"管理学在中国"的概念与研究意义、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文化情景的管理问题及中国管理学派的创建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此,在介绍诸多基本观点的同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管理学在中国的突破有赖于中国企业的强大和企业家的实践创新,也需要具有较高学识和理论构建造诣的研究者进行理论总结.管理学在中国可能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突破:一方面,借助于方法论的突破,挖掘出中国人在管理实践中应对复杂性问题的智慧并进行理论构建,另一方面,提炼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多种智能并存互动的实践,构建出具有包容性和自反性的治理与管理架构或机制.和谐管理的探索为此提供了例示.管理学在中国的突破是中国管理学者与实践者对自身、对传统智慧的超越,并将为世界贡献有价值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4.
《管理学报》近期的系列争鸣文章,提出了管理学发展的方向问题。西方管理学在学术研究和企业实践上存在双轨制,中国则演化为学术、咨询、实业的"三岔口"。如何使"三岔口"变为"铁三角",影响着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圣吉作为非学术的咨询家,对其进行剖析可以更清楚地分析咨询和学术的关系。管理学的安身立命之地,在于学术本位,而学术本位的活力来源于面向实践和哲学思考。学术讨论和争鸣有利于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健全:管理学界应以中外学术争鸣为范例,继往开来,奠定管理学在中国发展的良好根基;《管理学报》这一平台应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a least developed country-based social business first creates operational capabilities (OCs) and then, over time, builds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ICs) to fulfil a social need, be self-sustainable and achieve inclusive innovation. This relationship is examined in Bangladesh's Grameen Danone Foods Limited (GDFL) by integrating the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inclusive innov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by using data gathered through extensive fieldwork. Broadly, our findings show how GDFL built and accumulated basic and intermediate ICs to undertake innovative activities in all areas of operation. Specifically, our findings scrutinize the process in which a social business develops and organizes its resources to initially build OCs and engage in the creation of ICs through various learning mechanisms to deliver inclusive innovation. From this process, we also observe a set of unpredicted positive spillovers to the community, which expands the inclusiveness effect. The findings also suggest that having a social orientation, triggers the use of different resources from within and outside the firm to achieve inclusive innovation.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study's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policy-makers and managers of multinational's social businesses. We also highlight future research areas, and crucially those related to key emerging conceptual limitations of inclus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