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王凯博士的新著《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在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的广阔视野下,对先秦至晚唐的山水田园诗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深化了对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作为一部融美学与文学为一体的学术著作,该书贯彻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清晰地勾勒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孕育、萌芽、形成以及发展到高峰的流变过程,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在各个发展阶段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既深入地探讨了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精神对山水田园诗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也生动地展现出山水田园诗中所蕴涵着的自然气韵和道家风骨;同时,也试图通过对山水田园诗的现代阐释来彰显生存境域的深层奥秘,重新还原诗意语言自身所建立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深受儒、道、禅尤其是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审美意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纯朴清新、浑然天成的自然美;传神写意、诗中有画的意境美;味外之味、韵外之致的神韵美。  相似文献   

4.
文学之路越走越窄毛志成一种文学(无论是做为一种文学形式还是做为一种文学内容)的消亡,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主观与客观。譬如中国的山水诗,田园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类作品,消亡的原因主要是客观的。现代科技、现代工业已经将"山水"、"田园"本身破坏...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辋川山水名胜的历史文献二、唐代诗人和辋川三、关于辋川山水的唐人作品四、有关辋川山水和唐人活动的其它资料编析五、结语要点 1、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基础 2、山水田园诗的美学基础 3、山水田园诗是民族爱国主义的文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长卷中,古代文士的隐逸之趣是其显著、生动的无尽主题。不管是归隐田园的隐士,还是身居庙堂的朝臣,山水田园都是他们心心向往的精神家园。究其原因,中华农耕文化是决定他们价值取向的主要原由。农业作为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方式,影响深远。扎根于农业文化土壤上的中华农人与自然的亲和感根深蒂固。故此,中华士人无论现实中是否归隐,他们总会把田园山林当作心中最圣洁、最美好的乐土而去追求。  相似文献   

7.
姚贾与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歌的山水田园审美主题通常被认为是以陶、谢、王、孟、韦、柳等诗人为代表,但山水田园诗歌的表现传统却并未就此而停歇。在中晚唐之交,姚贾及其追随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续写了山水田园诗歌的传统。宋以后,随着姚贾诗风的广泛流传和人们对有唐一代诗歌审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诗论家将姚贾二人视为以陶、谢、王、孟、韦、柳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审美主题的传承者。  相似文献   

8.
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是十分发达的。尤其是魏晋以后,经唐宋而至明清的一千多年间,人才辈出,名篇相继。其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高、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中国山水文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本文拟就此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雅爱山水的大方之家。 (一) 探讨中国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我们首先要考察的是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点。因为,山水文学是以山水景物为中心题材或主要描写对象的文学。山水景物是否具有自然之美,对于山水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人说:“当奇境而有奇文”、“江山明秀发诗情”,形象地说明了山水景物只有具备自然之美,才有可能引起山水文  相似文献   

9.
辽宁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葛晓音著《山水田园诗派研究》(国家“八五”期间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丛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山水田园诗派的学术著作。它的问世,是对于古代文学流派研究的深化和突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该书清晰地勾勒了山水田园诗派的总体面貌,深入论证了这一诗派作为历史存在的依据。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的文学流派,在国内近四十年来出版发表的文学史著述中大都有所提及。但是,这个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作为流派的总体面貌和特征是什么,以及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等等问题,在葛著出版之前,都  相似文献   

10.
张旻 《东方论坛》2007,(2):125-125
《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是青岛大学王凯教授的新作.该书以道家精神为线索,以先秦至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涉及到哲学、文学、美学、艺术等领域许多重要的概念,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深化了古典美学和古典诗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京华烟云》牧歌的典范之作,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论文从牧歌的乐歌、挽歌两方面分析中国形象的文化内涵指出中国形象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和谢灵运分别是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开拓者 ,平生经历有相似之处 ,因此往往被人们并列起来。实际上 ,因为陶、谢各自的家庭背景和个性很不相同 ,他们的人生境界也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他们归隐的差异 ,他们的做诗心态与诗风也因此而异。本文探讨了他们之间的诸多差异 ,由此发现他们诗歌不同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王昌龄七绝诗的分析,发现一般人认为的近体诗歌声律理论只讲平仄,不论四声似嫌有失偏颇。诗家高手对于四声的调配运用,可以使之为表达思想感情,营造环境气氛,创造审美意境服务。四声在近体诗创作和鉴赏中的功用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14.
王颖 《宿州学院学报》2005,20(6):42-43,51
同是描写田园的韵文,辛弃疾田园词与陶渊明田园诗相比较,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方面均有其特色。形成辛弃疾田园词独特风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词体类不同造成的差异,也有其个人的经历、情感等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6.
九言诗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言诗起源于汉代民间,最早的完整作品出现在翻译佛经偈颂中。此后六朝时期谢庄创立了以五行数制作郊庙歌辞的传统,这使九言诗由小传统进入了大传统,但其对古代诗歌的影响不大。到了元末以明本中峰禅师的《九言梅花诗》为发轫,九言诗在明清诗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新诗九言体的讨论实际上可以看作中国文化数千年积淀的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7.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18.
叶梦得受故乡湖州山水的滋养,并深得中国传统山水文化浸润,陶铸成高雅脱俗的山水情怀。他经营山水园林,又广泛游历,山水赏悦始终是他的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以较多的词来记录这一生活内容,写山水景物和山水情趣,使他成为北宋苏轼以后到南宋张孝祥、辛弃疾、张炎等的山水词发展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词人。他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情味和与之相应的文笔写山水而形成的清逸词风,成为他的全部词中最耀眼的特色,也是在全宋词中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风格。  相似文献   

19.
作为山水田园诗人的孟浩然、王维 ,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都有着重大贡献。二人的诗歌风格相近 ,素以王孟并称 ,但由于各人的生活经历 ,所接受的文化艺术熏陶不同 ,因而表现在山水田园诗中的思想意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