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面向实践和现实生活,真正理解理性和非理性。把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看作是抽象之结果,是社会生活本身的分裂和人的自我异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实践主体对自身本质及“完整性”的认识不断完善,理性与非理性必将在现实的对象化活动之中达到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8)
权力向来被当作一种权利,人与人的关系也以理性为其基准,黑格尔的法哲学即是权利学说的顶峰,权利在黑格尔这里成为理性无条件自我设置的体系。但是尼采和马克思对这种权利思想进行了批判,他们在非理性的人的生存领域中重新发现了权力。其批判的基础在于终结形而上学的人,揭示人的超感性本质的现实基础,并使人回归自身的现实生活。这一批判的方式则在于历史的维度的揭示,社会权力关系不是先验的理性关系而是现实生活中建构起来的感性的历史关系。尼采的权力意志和马克思的社会权力虽然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入手,但是他们在哲学境域上都开辟了一种以感性为基础的存在论领域。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传统法哲学思想中,对理性的不同理解直接关涉到国家和法的基础问题。康德坚持的是形式主义的理性观,黑格尔则对理性做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处理。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认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及其需要就是法律的基础,从而把理性和广大人民的生活习惯及其利益联系起来,体现了人民理性观。在立法问题上,马克思认为由法律的理智思维方式所决定的立法途径的局限性使得穷人合乎理性的习惯法在法律上得不到体现;在国家中,封建政府官僚的理智思维方式也导致他们只会简单按照法律做事,看不到普通劳动人民利益的普遍性质。这种人民理性观影响着马克思此后的思想探索路向。  相似文献   

5.
“理性”的历史考查及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下审美文化研究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有些国内学者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许多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文化现象统称之为审美文化,都把它们纳入审美文化的研究范围,诸如大众文化、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商业文化等等.而这些文化现象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强调文化的可复制性、功利性、世俗化以及单纯的感官刺激.如果我们不想把争论的面扯得太宽的话,那么上述问题可简单地归结为一点,即对审美文化(我们姑且把上述文化现象称作审美文化)中感性作用的强调而对其中的理性作用的无视与放弃.我们认为这种研究倾向忽视了甚至否认了审美文化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性及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理想性、愉悦性和理性.这不仅会对审美文化的深层研究产生错误导向,而且对审美文化向现实的推进产生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目前情况下,我们首先明确“理性”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生产活动的高度关注,对费尔巴哈哲学、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哲学关于现实生活生成性、关联性、历史性的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是眷注现实生活的哲学。而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性精神、反思批判精神、以及其对人、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肯定评价中反映了马克思哲学眷注现实生活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说明了现实生活是马克思哲学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制度场转变中的感性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岗不离厂是国有企业为了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变通形式,这种变通形式是计划经济制度场和市场经济制度场矛盾冲突的产物,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经济学和传统社会学的理性选择观点去分析和评价这种现象,而应看到它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背景的感性选择。虽然这种感性选择不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但是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存在的真实根据。只有从日常生活出发,才能认识到感性选择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而不是简单地将之归结为非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上是人的生命意义危机,知性科学把物的世界与人的世界割裂开来,以否定人的感性生命存在去寻求超感觉世界的普遍规律,以单一程式化的知性思维去规定感性多样的人类社会生活。风险辩证法是人类洞察风险社会文明危机本质的哲学智慧,对当代人类科学理性及其文明发展悖论的反思成为它的主要任务。风险辩证法破译支撑知性科学的现代形而上学基因密码,揭示科学理性、风险知识与话语权力的内在关联机制,剖析现代性意识形态与知识样式的现实生活前提,消解知性科学对个人生活选择的独断,澄明科学理性的感性存在论基础,赋予科学理性以人的感性光辉,将感性、知性和理性统一于人类的历史性的科学和社会活动中,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通达风险社会现实、彰显生命意义与自由精神的思想桥梁。风险辩证法面向风险社会现实生活本身,在感性的现实生活冲突与矛盾运动中把握风险社会时代脉搏、历史走势和人类命运,从本质上奠定破解时代问题之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新知识类型与理论创新的学术定向。  相似文献   

9.
韦尔默认为现代性并没有终结,因为理性实施着自我超越.一方面,具有"拼图"特性的后现代主义隐含着理性的自我超越,激发着人们的民主意识;另一方面,现代性自身及对它的批判涌动着理性的自我超越,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巨大的民主潜能.实质上,所谓的"终结论"只是一个没有结局的哲学游戏,因为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共同丰富着审美现代性的内涵,诸多偶然性因素突破了必然性的控制,解释学的反思有助于现代性更合理地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10.
社会资本理论的局限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并与经济学展开广泛对话,社会资本理论将其理论基础奠定在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上。但是社会资本理论若仅仅强调理性选择将丧失其在社会学意义上的完整性,引入意识活动的分析有助于社会资本理论突破理性范式的局限而获得新的基点———丰富的感性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1.
道德原则的有效性是康德道德哲学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德原则在其道德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如果没有有效性,其实在性将遭到质疑。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他通过分析道德法则对人具有普遍必然的约束性论证了这个问题。道德法则是实践法则,人类有理性自律能力,就必然且能够接受道德法则的命令,从而使准则具有法则的形式,做到自律,这也是道德原则对人产生有效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事实上还是一种形而上的设想,现实生活中,绝对命令能否被人遵守依然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通过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在长期的历史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需要从认知着手,更加仔细地考察现实生活世界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变化着的现实生活世界的认知的变化及这两种变化的相互关系.这种考察能对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源泉、内容和核心产生出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感性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基础是感性的超越,这一超越的实质是以感性动力原则超越传统理性主义所遵循的理性动力原则,以感性活动超越感性直观。其目的是消除理性动力原则中的形而上学虚假性及其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统治。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基础是感性必须运动起来,而感性要想运动起来的前提条件是感性的解放。感性解放也是理性解放的基础,没有感性解放,单纯的理性解放是无法消除理性主义形而上学虚假性的。  相似文献   

14.
在从原始宗教的神人未分到周代宗教思想中人文理性精神的初见端倪的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逐渐觉醒,人逐渐从神的控制下摆脱出来。孔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宗教思想,提出"敬鬼神而远之"这一具有人文理性精神的新命题。正是这种人文理性精神对中国宗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今世界各宗教间的和平及世界和平仍需要人文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那里 ,“共产主义”指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实运动及其要求和结果。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运动 ,它不仅具有经验性的特征而且是现实性的存在。而作为这种现实运动的要求和结果 ,它又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特定社会经济生活条件下的社会生活自身运动的趋势 ,因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种经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理性具有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乃是依据理想或理念的尺度来展开的,而人生和社会的复杂性则是理性批判的重要原因之一;理性的批判也是人类理性依据自身的先验原则,通过寻求普遍性的理性法则,来为人类自身建立法度,从而展示其力量;理性的批判还是人类自身二重性的反映,人类自身的这种特性使人在崇高与卑贱之间来回摇摆,并最终寻求崇高来实现自身价值。这也是理性批判的另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高懿德 《齐鲁学刊》2003,4(1):64-68
理性由于其有限性 ,造成了人类行动的复合性特点。在任何行动中起作用的所有因素 ,既有“理性所及因素”又有“理性未及因素” ,人类行动均是这两类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两种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 ,便造成了人类行动既带有理性所及的特点又带有理性未及的特点 ,这种特点决定了人类行动是理性所及行动与理性未及行动的复合统一 ,即是一种复合行动。这种行动理论可称之为复合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8.
理论的性质和价值在于通过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辨证统一,指导实践。改变现实。人是实践与理论最根本的现实。理论发展的历史,经历了从抽象原则到现实理性的过程。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经历了从现实的理性到抽象原则,再到现实理性的过程。理论抽象化与现实化区别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把握人及其现实生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抓住人这个根本的现实理性。理论的现实化与现实的理论化,是中国社会与中国人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村地区的男性偏好现象并未因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而消失。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发现:男性偏好依然存在不是因为农民的观念变迁比较缓慢,而是农民家庭生计来源对男性劳动力依然有强烈需求,以及特定的村落文化和政策设置上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的男性偏好。从社会学角度而言,这是农民集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为一体的现实生活选择。  相似文献   

20.
困顿的心灵写照:浩然1978年后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78年后,浩然的小说创作从形式上对文革时期的创作有所否定,但在人物塑造、主题意向等方面却与文革时期的创作存在某种意义的一致性,这造成了他新时期作品中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现实生活和理想信念之间的困惑与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