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思路,是走新型生态旅游道路的具体体现,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示范区是文章的一个基本思路。桂林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型生态旅游区,文章详细分析了在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桂林花坪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示范区的3种模式,即科考生态旅游模式、生态养生旅游模式和观光森林生态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2.
论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场物质变换的革命,更是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代国际环境保护立法中,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新的潮流,中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推进环境保护立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国势在必行,它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一个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两种理论模式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循环经济理念和持续改进模式与生态旅游理论相联系,指导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指出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统一的,可加以借鉴来探索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并提议将持续改进模式应用于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及其运行和管理中,从而发挥良好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并且希望通过这两种理论模式的引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开发成为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呈现出的一种新态势,是深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山西焦化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中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分析山西焦化行业的现状,提出了发展清洁生产、提高焦化行业集中度等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对国民经济的瓶颈效应日益显著.陕北能源基地作为中国21世纪能源接续基地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陕北能源基地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应借鉴国外四种先进循环经济模式的经验,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方面来建设陕北能源基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已成为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我国生态旅游起步晚、发展快,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考察安徽省生态旅游的现状,尤其是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探讨安徽省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持续利用的途径与方法,促进生态旅游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21 世纪各国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循环经济的研究,把循环经济的理论运用于机场的建设规划尧运营中去。首先介绍了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研究现状,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其次对机场循环经济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最后通过对机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案例分析,提出了指导机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作为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是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呕需理论、技术和制度等方面的自主创新。但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认识偏差,技术障碍及研发能力差,以及缺乏相应配套的制度支撑体系等严重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克服障碍,构建并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创新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出发,揭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循环经济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经济领域的体现和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模式;进而认为循环经济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体现在它对人类经济生产方式、社会消费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念变革的深刻影响上。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产业集聚区是旅游产业转型的一种创新型产业形态,有利于实现旅游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丰富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河源市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区景色及国家一级地表饮用水源,是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的地接型城市,作为广东水源保护地,生态屏障区,应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角度,构建生态旅游集聚区经济模式,并采取切实措施,使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生态旅游将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主流,并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生态旅游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生态旅游的特点、意义及其出现的问题阐述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可能性、社会可行性和现实必要性,提出了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条对策和措施:必须普及生态环保教育,引导人们科学地认知生态旅游的作用和意义;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管理,有效地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严格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促使生态旅游建立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必须全面建设生态城市,发展城市生态游.  相似文献   

12.
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实现我国城乡现代化的基本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赋予新的发展观以更深刻的内涵,标志着我国改革和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新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模式。所谓新的发展模式,就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也可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型而先进的经济模式。即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相协调的发展模式,体现“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的发展。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不但有着根本的区别,而且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我国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构成障碍。要建立新型的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制度体系,应该在解剖现有制度障碍的基础上,完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法律保障制度、技术支撑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 ,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及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盛伍茂 《金陵瞭望》2006,(19):22-23
循环经济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也是南京“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日韩两国发展循环经济视角和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的城市功能、发展定位以及产业特点,提出转变招商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冲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章在介绍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与主要原则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循环经济评价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是21世纪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新的实践模式.在分析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循环经济的内涵和要求,并结合青岛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特点,建立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分级标准,并通过建立评价模型的方式对青岛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客观评价.结果表明:(1)青岛市的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为0.733,处于第Ⅱ级水平,即中等循环状态;(2)清洁能源比率,单位GDP物耗,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城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制约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调市场的作用,避免政府的过度干预。民法理念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动力,其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赢利模式的建构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人格平等、私权神圣、意思自治分别为循环经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各自的推动作用。同时,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民法理念的发展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民法理念的演进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20.
江苏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江苏的资源环境现状已承载不起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新时期江苏经济发展模式必须改变,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一种相对于传统工业化模式而言能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循环经济模式建设,需要正确处理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统一推进与灵活协调两个基本关系,加强各层次循环经济主体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