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与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统一于村落社区整体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就是要以村落社区为基本载体,通过村落社区的整体发展来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整体性传承。基于南宁市的案例分析发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的机理表现为三种基本类型:村落自治组织引导下的草根文化团体、政社互动下的公共文化事业、资本和市场引导下的文化产业。要实现村落社区农村传统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与乡村振兴有效融合,需要进一步从村落社区规划、村落产业开发、村落组织建设、村落主体培育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  相似文献   

3.
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趋势。一些传统村落欲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之势,大兴文化旅游之实。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地方和本土居民只重视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造成了创意产业与村落传统文化的割裂,破坏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环境。文章以贵州务川县龙潭古寨为研究对象,在深入解析创意与传统村落旅游融合发展逻辑机理的基础上,审视和反思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困境,提出加强文化原真性保护、培育创意人才、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缔造全景产业链,进而促进古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空间的发展面临着功能转型与空间结构优化的双重压力.以泰安市传统村落山西街村为例,提出乡村文化空间的概念,并依据景观生态学中"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将文化空间结构概括为文化节点、文化轴线、文化域面三种形态,探索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结构变化过程以及空间优化,山西街村的文化空间在发展中存在弱联系、...  相似文献   

5.
文化消费行为追求创新性,消费者只能依据文化产品的有限信息和个人偏好决定文化消费行为,这就要求消费者了解自己精神消费的个人偏好并对文化产品所提供的意义体验能否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预判。个人偏好和对文化产品的预测能力需要消费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本存量。文化资本存量通过消费者的多次文化消费行为形成,对消费者后续的文化消费行为形成影响。文化和旅游产业本质上都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为导向。文化消费体验的融合提升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本存量,文化消费过程的融合形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消费行为习惯,文化消费的创新需求为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文化消费效益的提升构成了文旅产业融合的根本动力。在此基础上,文化消费行为的改变为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本,提升了消费者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技术与产品融合的需求,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组织融合和市场融合。  相似文献   

6.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党的二十大对旅游部门提出的战略部署,但如何测量文旅融合的深度仍缺乏相应的理论框架及具体操作方法。文章基于文旅融合的消费者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文旅融合与文化氛围的形成机理,比较文化氛围的相关学术概念,总结了文化氛围具身性、流动性和历时性特点,并基于感知循环模型和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提出了从知觉、情感与认知等3个维度来测量文化氛围,从而提出以文化氛围为核心概念,对文旅融合深度进行测量,并评测文旅融合深度的理论分析框架,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主要包括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发掘一体发展、县域文化旅游景观建设与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一体实施、不同县域之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体交融等三方面内容。推进山东县域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必须深化顶层设计,实施文旅产业省市县一体联动;深化文化创意,开拓文旅融合通道;深化文旅推介与宣传,提升文旅产品的吸引力;深化县域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文旅产业聚合效应。  相似文献   

8.
庙会这一民俗活动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具象形态与实际载体,在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其结构与功能发生了转变,由民俗表象转向文化资本。蒙陕边界村落的庙会在并存与联结的现代转型模式中激发出了庙会文化的现代活力,形成了促进乡村振兴的文化资本价值。在本体层面,庙会作为文化资源和资本,以其产品资源形态使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在结构层面,庙会民俗以其古镇场域空间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文旅产业集群;在自生层面,庙会作为结构遗产,以其自生结构合理配置乡村资源,形成了边界村落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本优势。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建设具有挖掘文化、保护遗产、修复生态、整合资源、塑造品牌、融合文旅等功能作用,目前存在处于浅层发展阶段、遗产保护碎片化、文博场馆存在局限、文旅产品有待完善、品牌形象塑造分散、环境保护修复存在难题等问题。大运河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下发展理路:加强文化挖掘与遗产保护,充分彰显特色与优势;实现分区互补与资源整合,优化产品质量与结构;推进文旅融合与品牌塑造,构建市场形象与共享;以重大事项与重点工程为驱动,促进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以此推进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基于对月山村文化传承载体——月山春晚的历史演变梳理,从文化自觉视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多元主体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发现,只有国家、社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有共同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微传播时代的话语表达具有话语主体愈加圈层化与大众化、话语内容更加口语化与娱乐化、话语场域呈现公共化与多样化、话语方式趋于碎片化与分众化、话语逻辑呈现批评化与片面化等多元化特征。微传播时代对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微传播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应注重话语主体适应圈层与多元融合、话语内容融入日常与贴近生活、话语场域注重公共空间与多元拓展、话语方式分层叙事与分众叙事、话语逻辑层层递进与严密完整。为此,我国应该从健全红色文化话语主体圈层多元融合制度、完善红色文化话语内容与时俱进诠释制度、健全红色文化话语场域一核多元建设制度、完善红色文化话语方式因时制宜叙事机制、健全红色文化话语逻辑完整严密论证制度等方面推进新时期红色文化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根基,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既是文化和旅游互动共荣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消费升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民众对文化旅游体验的需求转向对更高级的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面对我国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和策略不够明晰、不确定性增强等问题,需要从多维度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融合发展策略选择与路径.基于对文化和旅游互动关系,以及文旅融合机制、模式、过程及路径的研究述评,分别从文旅融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视角,围绕产业关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四个方面剖析了文旅融合的动力;提出了放大综合效应、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统筹协调等文旅融合发展策略,以及升级产品体系、优化业态组合、培养复合人才和完善管理体制等文旅融合路径,以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的坳上古村为例,通过当地“赶年会”活动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利用和开发的过程,对“地方”这一具有独立文化意识的主体的文化取舍偏好现象进行分析,继而考察当地的传统村落文化如何经历“地方”主体的选择而再生,由此揭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泛化现象,以及传统村落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高质量文旅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文章首先解析文化软实力的结构维度,提出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传播力和文化保障力,并进一步总结文旅资源融合增强文化凝聚力、文旅业态融合提升文化创新力、文旅市场融合扩大文化辐射力、文旅交流融合加强文化传播力、文旅服务融合夯实文化保障力等主要机制;其次,剖析文旅融合赋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问题,指出文旅融合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效用不显著、文旅融合品牌特色优势不突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入境旅游不景气、文旅融合体制机制边界不清晰,这些关键问题制约文化软实力发展。在提炼文旅融合赋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旅融合赋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发展建议,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特定文化场域的承载。原始的文化传承场域主要包括家庭、村落社区和传统集市等。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多元发展与价值渗透,家庭文化传承场域逐渐解体,社区文化趋向产业化、利益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及价值观的转变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与阻抗。在这种历史境遇下,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持续推进,多元文化场域的存在是客观现实。在多元文化场域下,传统文化场域与主流文化场域、现代文化场域、域外文化场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明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化、域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人坚定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文化复古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文化中心主义机械、片面、静止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其他三者间的关系,破坏了多元文化场域共生共荣的格局,阻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影响了国人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形成与确立。因此,唯有厘清关涉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三大关系,纠正其中的思想偏向,化解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场域的分歧,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彰显时代风采,成为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空间,实施传统村落保护是对乡村文化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有力维系。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能够通过发挥社会多元主体重要价值与功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基于社会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生成逻辑,探析传统村落保护的行动系统及协同机理。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梳理和阐释其在发挥社会力量、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效能上的经验价值,提出社会参与下传统村落保护实现路径:优化传统村落保护人才开发机制,推动社会力量与社区主体的融合,加强社会协同的民间融资和信用监督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以村落建筑与布局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以家族权威与伦理秩序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和以民风习俗、宗教信仰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共同构成乡村文化的有机统一,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乡村社会独特而丰富的乡村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作为乡村文化物质载体的村落大批消亡,乡村文化不可避免地进入或消失、或共融、或变异的转型期。在此转型期,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提出重构融汇传统与现代性的乡村文化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文旅有效融合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供给侧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改革措施,也是驱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滁州市文旅资源较丰富,文旅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但产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不高,文旅深度融合推进不够,整体形象不清晰。必须在基本理念、管理体系、资源场地、产品体系、空间载体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旅游资源潜质,创新文旅融合的产品呈现形式,打造高质量且独具特色的文旅精品项目,形成全域全新的文旅产业新业态,让文化旅游产业真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发展逐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催生了诸多博物馆文化新业态,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业态、博物馆IP授权产业、博物馆沉浸体验业态、博物馆商业特展业态、"网红"博物馆经济、私人或行业博物馆业态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在博物馆文化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其中以空间结构、传播结构、参与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呈现出一种"无边界、沉浸体验、公众关系扁平化、经济形式虚拟化"的产业发展特征,促进了博物馆相关文化业态结构优化升级。综合来看,博物馆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支撑将创新博物馆内容与形式,公共财政投入及PPP模式运用促使文博类相关产业开发或成投资新高地,博物馆政策及创新推动新生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体,文旅融合形势下博物馆的产业组织跨界融合更加突出,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博物馆国际互鉴趋势愈发显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