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思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2):102-110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如何保护,学者及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梳理前
人相关研究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完整概念及它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
球重要农业遗产"(GIAHS)的区别。将农业文化遗产划分为十个大类,界定了各类农业遗产的特征与特
点。在结合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当注意把
握的八组关系,即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关系、遗产保护与农民利益的关系、生产功能与文化功能的关
系、保护主体与多方协调的关系、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的关系、现实保护与记忆留存的关系、政策导向与
制度建设的关系及保护主体与社会大众的关系, 提出了一些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对策和
建议。 相似文献
2.
叙事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民间故事研究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回顾中国民间故事叙事性研究近二十年的探索历程 ,深入探讨叙事学理论作为一种方法对于民间故事研究的有效性及重要意义 ,并藉此思考我国当代民间故事叙事性研究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石鼎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44-59
西方自19世纪以来推进的遗产保护专业化进程,对全球遗产保护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长期以来,全球的遗产被划分为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个大类,这反映的是自然和人文对立的二元价值观。近年来这种遗产价值观遭遇到来自非西方世界学者的强烈批评,也推动了国际遗产保护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诞生于21世纪初的农业文化遗产,本质上是对传统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的反思与挑战。本文论述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贡献,分析了两者与现有的国际国内遗产保护体系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中国在未来构筑综合性城乡遗产保护体系时,需要发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引领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跑步机理论指出,由于“农业跑步机冶的存在,农业生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农场主手中,农场更加商业化和资本化,农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农村剩余人口大量流失,农民阶层逐渐分化。 20 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农产品价格的“农业跑步机”到“土地跑步机”的转变。 后继者既有对理论的经验验证,认为政策、种子、化肥等同样存在“跑步机冶陷阱;也有理论批判,提出农业跑步机理论难以解释小家庭农业和兼业农民的生产状况。 文章在对农业跑步机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利用该理论对河北定州市大西丈村的经验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5.
在大规模普查、保护与研究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大量少数民族戏剧样式以及相关的民族传统表演艺术形式。但传统学界对戏剧戏曲概念的狭义理解,致使此领域的发掘、整理、分析、研究工作尚未充分展开。在世界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多样化的形势下,我们理当加强中国少数戏剧文艺理论研究,逐步构建富有远大前途的"民族戏剧学"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数据源,对国内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发现,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相关研究成果渐趋多元化,作者群及研究机构呈集中与分散并存的格局;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旅游对遗产的影响、遗产旅游参与及利益分享机制、遗产地产业融合发展等。建议未来研究进一步聚焦农业文化遗产与系列国家战略的契合点,探索多学科跨学科介入,强化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基础问题的关注,关注多种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等。 相似文献
7.
张继焦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85-90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人口思想与物质的结晶,难以像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那般实现"快速增长",故而大量的古城老街被强制开发,快节奏的生活取代了老城的传统节奏,老城逐渐衰落。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增强,城市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中文化遗产的合理性开发逐渐受到了重视。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激活城市特色文化遗产、推动城市复兴进行了讨论,认为实现文化遗产新价值与当代城市复兴双重创新融合与升级是其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李娉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2(1):57-60
中国马克思哲学界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的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论本体论。范式的转换体现了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绵延的无尽之学,未来随着学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哲学界会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即存在论)问题有更新的突破,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也会有更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题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威专家,乌丙安教授始终站在学术研究和保护实践的最前列。他有关"非遗"的著作,以及"非遗所思"的系列博文,为我们理解和反思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考路径,也为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指 相似文献
10.
苑利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3-136
随着农业部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的颁布,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正式进入《名录》时代。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以及作为第四产业的文化产业,也不可能不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某种程度的关联。那么,它们会与农业文化遗产发生怎样的文化关联?如果参与,这四大产业又将以何种形式参与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来呢?这是文章将要回答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伟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4-2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各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本文针对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者关心的保护与开发、传承方式的固守与创新以及如何利用社区实现动态传承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真性保护至上、完整性传承以及多样化保护的四大原则。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曾是海洋强国,海上活动频繁,因此在近海遗存大量的水下文化遗产;水下文化保护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大致经历了艰难起步阶段、交流合作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考古理念、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水下考古人才培养、水下考古力量整合和国际交流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以“南海Ⅰ号”的发现、发掘前调查、打捞出水和存馆保护为标志,中国的水下遗产保护工作逐渐走向成熟,取得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以来,在有关国际组织和中国等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在项目的申报与管理、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遗产保护示范与经验推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因为各种原因,仍然存在着对GIAHS 概念、内涵与保护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甚至混淆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景观之间的区别。文章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被列为GIAHS 的项目和世界遗产中的农业文化景观项目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文化景观发起背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发起的目的和意义不同;在概念上,前者不仅关注过去和现在,还关注未来,而后者更多的关注过去和现在;在评选标准上,前者强调系统性,即多重指标须同时具备,后
者强调个性和特色,只要满足某一个条件即可;在保护思路上,前者强调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后者强调真实性和完整性的静态保护。因此,农业文化遗产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实践路径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促进地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章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中国实践为线索,梳理了保护试点的推动进程与研究进展,并在全球农业文明的相互观照中,重申了传统农业知识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反思高科技农业的危机而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对世界各民族传统农耕智慧的刻意存留,更是对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哲学考量,其深层的价值则是对现代化知识系统的超越,是对"后现代农业"思想的启蒙。 相似文献
15.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20周年。需系统把握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发展趋势,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2-2021年间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力量、研究主题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功能与价值、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等将仍然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业工业化理论探索——论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茂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8
在目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新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农业生产还占有很大比重,生产效率低,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差,仍是比较典型的小农经济。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把农业与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农业工业化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探讨了农业工业化的理论内涵、运行方式和理论基础,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7.
熊辉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14-119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它的乡土性与地方性,对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文化传承、活跃经济与社会治理意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建设乡村文史馆、发展村落休闲旅游、复兴乡镇企业、发展生态休闲农林产业、发展文化研学教育、拓展休闲生活新方式等六个方面,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可行性路径。以遗产与资源的视角研究地方非遗文化的应用,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进行实践性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从社会模式的选择和发展速度的确定两个角度来考察建国后我们党对农业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评价是基于相关体系和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的评判活动。高校教学评价对于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国内高校教学评价研究二十年来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初步展望,以期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王德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5)
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论证当代中国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保障、条件、动力、途径及根本;深刻揭示当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特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理论.我国民族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以理论创新为先导,开创了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改革开放,大胆地吸收和借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类文明成果,努力探索和构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并总结出保持社会长期稳定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不断采借、吸收先进生产力因素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改革创新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是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