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理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正义卓有成效:生态红线制度维系底线正义,生态补偿制度奠定分配正义,生态督察制度凸显矫正正义,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补足非正式制度供给,中和生态资源地区分配非均衡,平衡各类发展区环保设施建设,明晰各类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监管督察机制等,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理想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种际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代内正义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代际正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制度正义卓有成效:生态红线制度维系底线正义,生态补偿制度奠定分配正义,生态督察制度凸显矫正正义,但也存在不足和问题.补足非正式制度供给,中和生态资源地区分配非均衡,平衡各类发展区环保设施建设,明晰各类环保主体责任,完善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监管督察机制等,成为建构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学者们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现实必要性和框架结构进行了分析;对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构建路径进行了探索,重点涉及绿色发展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和监管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生态文明教育制度等研究领域。从生态文明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尚需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全局性和区域特殊性以及制度约束力和执法独立性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乌云罕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24-12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键是生态文明制度的规范和保障,这就需要我们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制度的内涵,进而,了解生态文明制度的内涵及其特征。生态文明制度是以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目的,调整人、社会、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准则的总称,它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吴贤静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3-69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制度先行,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法律部门,环境法应该着力于制度创新。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与传统法制度大相径庭,这就要求环境法制度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生态人"作为基本的人性假设。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原理要求环境保护制度设置以环境自身容量为底线、污染控制制度注重全过程管理、生态保护制度着眼生态系统有机整体、大量制定技术性规范。因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法制度体系包括环境管理体制、环境保护制度、资源制度和国土开发制度。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国家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态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审视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路径失序、管理失衡、法制失调、文化缺位等现实障碍和问题,统筹规划制度建设体系,创新资源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生态环保法制和生态教育制度,可以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权威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8.
从观念创新、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动力机制创新4个维度来探讨如何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并使得整个体系有理论基石、顶层设计指导、管理体制支撑、动力机制驱动,而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自洽系统。“道法自然”“出入以度”的传统哲学思维夯实了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论基础;顶层设计创新主要关注“五位一体”整个系统内部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管理体制创新涉及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即确定生态规模、分配自然资源产权和市场交易;动力机制创新包括相对均衡配置利益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如何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效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理论视角来看,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法治保障,非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只有二者有效的契合与互动,形成正式制度强制规范和非正式制度道德支撑的合力,才能有力推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环保制度建设由点到面全面发展,在政策布局、法律法规、机构整合方面取得很多成效,但是仍不能适应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全面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和深化体制改革。只有从多领域、多阶段、多主体进行制度规范才能切实推进中国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许敏娟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0(2):35-4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愈加注重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制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一个紧密关联、相互协调的整体,并且执行力大大提升。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制度体系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新发展阶段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统筹推进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相关制度建设;推进关键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黄爱宝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5):5-14+146+149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举措之全之实为前所未有。这主要呈现于制度的优势、地位、体系、法律功能、价值导向、科学建设及其执行的责任制度、监督问责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财力、队伍建设、教育环境、国际背景等诸多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影响因素维度之中。强化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力在认识和实践上也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经验,主要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是根本保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首要前提;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执行生态文明制度是关键所在;多元激励生态文明制度执行主体是动力保障;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执行合作机制是重要支撑;加强生态文明制度执行能力建设是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余素娟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17
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理论上探讨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视角,分析了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军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5):47-49
生态文明是对传统文明进行长期深刻反思和扬弃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作为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不断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5.
闫丽娟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3):112-1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有科学理论作为指导。马克思系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制于社会形态,因而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克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离与对立,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从而克服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制度维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避免生态危机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前提。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完善是当前我国出现生态危机的根源。因此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系统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整体性优势,从根本上遏制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为其他国家生态文明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文章从意识与思想观念、制度与政策法规、科学技术与行动举措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行剖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生态保护思想的解放,开启了对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从“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为“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促使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的指导下,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智慧源泉,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经验基础之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指导,提出可以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健全与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和能力等五个层面入手,推进我国区域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近年来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目前西部地区的环境仍呈总体恶化趋势。造成西部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很多,既有自然的因素,又有人为的原因,还有历史上的因素等等。就目前的情况来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陈旧、操作性差,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相关机制还没有完整建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因此应当从各方面加以考虑。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二是转变生态观念,三是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四是建立完善相关的经济机制。 相似文献
19.
黄爱宝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9-23
“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应从历史的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加以解读与阐释。基于历史纵向维度即人类社会治理模式历史演进中的制度形态视角,构建与善用道德制度也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而又先进的策略选择。目前,类似生态(环境)行政约谈制度、生态管理中的引咎辞职制度以及自责道歉制度、道德诚信制度等新型制度就本应属于道德制度的范畴。道德制度不同于西方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非正式制度,也不同于道德教育制度、道德教化制度、道德文化制度等。作为生态文明制度的道德制度必将逐渐由边缘地位转向中心地位,必将发挥越来越广泛和越来越重要的历史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蔡守秋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2(2):123-128
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生态文明观和环境法治观,促进环境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完善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与中国特色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生态文明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新意,它是一种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高度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统一的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生态文明观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只有通过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并制定出先进的环保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