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转型与管理是保障能源安全、降低污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本文结合能源转型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最新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十四五"优先领域"能源系统的转型规律"专家研讨会,针对能源转型过程、所涉及的管理科学问题及该领域在"十四五"期间主要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出,1)能源系统可持续性转型的管理理论与方法,2)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同治理,3)能源系统减排机制,4)能源市场运行规律与机制设计,5)重大突发事件与能源安全五个重要研究方向,为"十四五"期间能源转型与管理领域学者论文选题和项目申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的全球性问题对既有的治理体系构成巨大挑战,构建国际治理新格局,探索新的治理规则、机制和方式已迫在眉睫.结合全球治理的发展态势与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科学规律”专家会议的研讨,研究指出全球治理的核心范畴与战略需求,系统梳理了国际新格局下全球治理的研究框架与典型科学问题,总结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2)关键领域全球治理范式的形成和演变规律,3)全球治理参与机制的基础理论,4)全球治理的规则、技术与工具体系,5)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这五大重要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必要阶段.传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心在于以技术手段促使城市管理各部门实现信息化.在城市居民对未来更加便捷、智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以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城市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部门信息化,而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应用深度融合以实现智能决策,并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框架以实现部门协同,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转型.本研究结合城市管理的发展态势与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专家会议的研讨,系统梳理了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科学研究问题,总结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管理数字资源的开放管理与共享;2)公共管理大数据智能决策;3)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框架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这三个重要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及其规律是中国管理学的重大研究议题之一,相关研究对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政府治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的研判,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中国背景的政府治理及其规律”专家会议研讨为基础,本文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管理学界应围绕中国特色政府治理实践的变迁模式及规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规律,信息技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前沿理论与规律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展开学术探索,解答相关科学问题,持续增进政府治理领域的理论积累.  相似文献   

5.
新的全球性问题对既有的治理体系构成巨大挑战,构建国际治理新格局,探索新的治理规则、机制和方式已迫在眉睫.结合全球治理的发展态势与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的科学规律"专家会议的研讨,研究指出全球治理的核心范畴与战略需求,系统梳理了国际新格局下全球治理的研究框架与典型科学问题,总结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全球治理体系的转型,2)关键领域全球治理范式的形成和演变规律,3)全球治理参与机制的基础理论,4)全球治理的规则、技术与工具体系,5)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互动这五大重要研究方向,为今后的学术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是构建新型智慧城市的必要阶段.传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心在于以技术手段促使城市管理各部门实现信息化.在城市居民对未来更加便捷、智能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下,以及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城市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部门信息化,而是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应用深度融合以实现智能决策,并构建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框架以实现部门协同,从而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从数字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转型.本研究结合城市管理的发展态势与最新研究进展,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城市管理的智能化转型"专家会议的研讨,系统梳理了城市管理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科学研究问题,总结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城市管理数字资源的开放管理与共享;2)公共管理大数据智能决策;3)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系统框架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这三个重要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确定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且能够满足我国“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具体发展目标要求的学科重点前沿领域。本文介绍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重点前沿领域研究的思路与具体工作。首先,围绕提高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时代变革下的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目标,基于专家研讨和问卷调研确定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期间重点前沿领域的顶层布局,包括重大驱动要素和战略研究方向两方面。其次,通过问卷征集、同行评议、建议书提交与修改等环节,确定了学科重点前沿领域的具体内容,包括59个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内重点前沿领域以及8个学科交叉重点前沿领域。这些重点前沿领域凝聚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给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性指引,有助于关键基础领域提前布局以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研究领域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及其规律是中国管理学的重大研究议题之一,相关研究对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国内外政府治理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未来研究趋势的研判,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十四五"发展战略优先领域"中国背景的政府治理及其规律"专家会议研讨为基础,本文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管理学界应围绕中国特色政府治理实践的变迁模式及规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的公共服务与资源配置规律,信息技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影响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前沿理论与规律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展开学术探索,解答相关科学问题,持续增进政府治理领域的理论积累.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经验与问题的理论归纳是中国管理学界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不理想,研究领域的“跟风”现象普遍,大多数研究只是对西方构念和理论在中国情境下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理论进展缓慢.本文从制度和历史文化两方面揭示了中国企业面临的情境特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情境特征的理论阐述和研究发现.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十四五”规划相关领域的前期专家讨论意见,凝练出该领域四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即“中国企业组织演进、管理制度变迁及基础理论”、“市场-政府双重驱动下的企业管理理论”、“不同所有制企业及其产权多元化演化与企业管理理论”和“中国情境和文化要素对企业管理的作用机制”,也同时提出了每个方向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示例.  相似文献   

10.
陈放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5):43-43,45
<正>随着世界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剧增,能源安全正在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不少国家正在或已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电能、风能、生物质能等)。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已将其确定为国家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11.
以Web of Science的关键文献为根据,运用文献计量法探讨了数字化转型研究的发展脉络、知识结构和研究前沿。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研究经过了从兴起阶段、发展阶段到高潮阶段的发展过程,呈现由浅显到深入的演化规律;在多学科理论基础上,对数字化创新创业管理、数字化转型机制与过程、数字技术驱动的内外环境变革、数字化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转型的探讨构成数字化转型研究的知识结构;“数字化与组织转型”、“数字化与创新创业”的“核心”主题以及“技术”、“组织”和“技术与组织关系”的“外围”主题是当前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前沿。在上述基础上,立足于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和决策活动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围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大数据驱动的管理与决策研究”的项目部署和执行情况,本文从科学基金管理视角总结该重大研究计划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情境需求牵引特点,介绍研究范式的演进规律以及大数据驱动范式在管理与决策研究中的意义和应用.同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导,本文围绕全景式PAGE框架梳理了相关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陈放 《决策咨询通讯》2006,17(1):6-6,13
随着世界能源消耗量的不断剧增,能源安全正在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当今全球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国的中国正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寻求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解决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上倍受关注的热点领域,不少国家正在或已制定有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战略。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水电能、风能、生物质能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最优利用模型能源安全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的永续利用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其目标是要实现能源有效利用,论文建立了能源,效利用模型,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提出了建议与对策,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解决能源瓶颈的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能源软科学:一门亟待发展的交叉性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德群  杨列勋 《管理学报》2008,5(5):627-632
能源科学可以划分为能源硬科学与能源软科学两大类。能源软科学是以能源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能源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目标,是一门为了合理规划、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以及解决与能源开发、利用相关的环境、经济、管理和社会问题而采用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总称。在初步界定能源软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能源软科学的学科定位和特点,给出了能源软科学10个主要研究领域的内容框架,并对我国能源软科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环境行为是深化生态文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石能源消费排放引发的公共健康水平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将“公众参与”作为博弈模型的主要策略参数,“政府”与企业设为公共健康影响主要主体。运用演化博弈构建了公共健康影响主体交互机制博弈模型,基于复制动态方程原理与问卷调查数值仿真方法,详尽分析了公共健康主体各相关要素交互演化路径的变化快慢。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有{监管,不转型},{监管,转型}两个演化稳定策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程度以及公众自身健康关心度对企业能源转型和政府监管演化路径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与“政府”和企业自身特征相关;公共健康损失赔偿大小是政府监管与企业实行能源转型的重要因素;政府监管知识掌握程度、能源政策执行力、企业能源转型成本大小及额外收益极大影响公共健康主体演化路径;学习型“政府”的监管更能有效加快企业能源转型。同时发现,只有各主体参数共同改变,其中公众参与环境行为群体达90%以上时,公共健康损失才会显著下降;单一主体不能有效作用于公共健康水平;目前,{政府不监管,实行能源转型}这一最理想演化博弈策略在我国国情下还未出现。本文为激发公众参与环境行为、助推企业能源转型与提升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中国能源安全问题除了供应方面的问题之外,还有因能源消费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主要能源发展的势态分析中国能源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能源安全问题不同于能源短缺问题,因能源引起的环境危害能够造成国家经济与国民健康的损害,因此在能源发展与国际合作中必须兼顾能源供应安全与环境维护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十四五”战略规划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指导和资助下,通过调研和多轮专家评审归纳总结出“十四五”期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层面的重点前沿领域。本文从运筹学和商务数据两个层面,汇报了亟需取得理论与方法突破的若干重点前沿领域。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应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能源安全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挑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大,石油安全压力增大;能源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能效低且污染严重;等等。因此,中国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推进能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能源优质化作为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全面落实能源资源节约优先,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多边合作为依托,以区域合作为基础,广泛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等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选取绿色转型的内涵、评价测度、影响机制和互动机制4个维度,分析绿色转型发展研究成果及其局限性,以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理论建设,促进实现“双碳”目标和制造强国建设。根据现有文献资料,文章整理出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和制造业转型的互动机制两条研究主线,对两条主线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综述,指出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目前理论研究成果大多聚焦于环境规制、行业异质性等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缺乏宏观经济对制造业绿色转型影响机理和绿色转型传导机制的研究。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以及如何构建合理的绿色转型评价体系的课题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