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减税降费是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基于2008-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减税降费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以及政策转变与影响的异质性,发现:(1)减税降费力度的提高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激励作用显著;(2)减税降费通过人力资本激励和创新激励两条路径为企业增效提质,进一步从员工规模、职工薪酬和研发投入等方面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3)分两阶段考察,由碎片化向普惠性的政策转变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规模、行业、产权等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的政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企业积极关注国家税收红利政策,以减轻资金压力,纳税筹划工作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文章针对中小企业纳税筹划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以期对中小企业的纳税筹划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减税降费政策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对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2012-2020年的数据,对减税降费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减税降费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投资效率;机制检验表明,减税降费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减少企业投资不足的行为,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过度投资的行为。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减税降费对提高民营企业、低自由现金流企业投资效率的效果更为显著;政策对不同成长机会的企业影响效应有所区别;政策对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更加明显,而对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过度投资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还提出了推进减税降费政策,从而提高企业投资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具有持续针对性、成本降低性、长期持久性的减税降费政策无疑会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不仅财政赤字规模在未来三四年内会扩大,而且财政收入体系的法治化程度会有所削弱。为了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根,同时又要防范财政风险,保证财政健康发展,必须深化财政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制度,其中更具有针对性的主要举措包括:制定财政整顿策略,精简机构,削减财政补贴,控制社会福利性支出增速;加强财政治理,全面实施中期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各级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工作;实行税收支出预算,真正形成经立法机构审批、监督、检查的"第五本预算";推进财政收入体系现代化,提高税收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6.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备受关注。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受众群体特征的变化,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应运而生,并且展现出很大的优越性,项目式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基于减税降费的宏观治理环境对税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产生的适应性及时代性要求,探讨了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弊端,阐述了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全面分析了项目式教学法在税法类课程中应用实践的可行性,并设计了应用实践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方案。期望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应用,能够有效提升税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8.
9.
《管理世界》2015,(11)
本文借助中国商务部提供的《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名录》(以下简称),整理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库",再把该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匹配,形成的全新数据库包含丰富的企业财务信息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基于整合后的数据库,本文首次实证考察了生产率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本文发现: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并购模式的概率越大;母国企业上游知识资产跨国流动性差异会一定程度影响生产率的选择效应;通过对生产率分解进一步发现,管理能力越强的企业明显倾向于选择并购模式,但研发能力对投资模式的选择效应却并不明显。因此,本文的发现对我国"走出去"企业进入模式选择能够提供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献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10.
一个区域或者一个企业应根据已有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选择最有成本收益的技术创新路径来进行投入.不创新,产业不能进步,不加选择,遍地开花,盲目跟风的产业技术创新投入同样使产业不能获得进步,或者收效甚微.本文探讨与创新路径选择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如市场份额、创新能力、市场分割、原有基础,创新层次,创新难度和成本,产业市场容量,从而构建了一个决定创新投入进入或者退出的模型. 相似文献
11.
经济集聚、选择效应与企业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世界》2015,(4)
本文基于异质性企业定位选择模型与标准集聚模型相结合的嵌套模型,采用1999~2007年中国288个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实证检验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及异质性企业空间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1999~2007年全国总体样本的检验结果来看,经济集聚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而不是集聚效应;不同规模的城市对于不同生产率企业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低效率企业倾向选择中小城市回避市场竞争,即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2)1999~2002年及2003~2007年分时段全国样本检验结果及比较显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经济集聚对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发生显著变化,1999~2002年期间主要表现为显著的集聚效应,2003~2007年期间主要表现出显著的拥挤效应。2003年以来,地区之间的"竞次式"补贴性竞争加剧,这削弱了区域内产业、企业的内在联系与协同发展,经济聚集过程中集聚效应显著减弱。此外,两个时段内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空间定位的影响均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效应。(3)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城市经济过度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拥挤效应;西部地区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集聚对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集聚效应。无论东部地区内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内部,对于多数制造业行业而言,选择效应均不显著。因而,全国层面呈现出的显著选择效应,主要源于低效率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中西部中小城市以逃避东部地区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结构性减税政策在支撑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边际效果日趋减弱,且对小微企业减税领域研究的匮乏和非系统性的特点,建立了一个结构性减税下小微企业税率调整分析模型。通过对企业员工、小微企业和政府三层次目标的讨论,逐步得出各关键指标的表达式,建立了政府目标同小微企业税率的关系模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九个相关命题。研究发现:税率调整在本质上是国民对福利和就业两种需求的偏好替换;并不存在最优的小微企业税率,只存在最差的小微企业税率。目前我国设定的小微企业税率低于最差税率,属于左侧税率;税率优劣取决于其与最差税率的偏离程度,而不是绝对值。研究结果还表明:在不改变既有左侧税率的前提下,政府也可以通过加大对职业培训和社会医保等领域的投入,实现结构性减税所要达到的效果。模型的建立和相关命题的引入,丰富了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理论体系,对小微企业的税率调整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现有经济增长文献强调要素市场扭曲的消极作用,且在研究中忽视产业的特殊性和禀赋特征。本文基于Hsieh和Klenow模型引入资本偏袒,讨论要素市场扭曲对能源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结果表明,资本市场扭曲“良性”影响能源企业TFP,资本扭曲程度提高1%,能源企业TFP将上升1.43%;而劳动力扭曲则制约能源企业TFP,劳动力扭曲程度下降1%,能源企业TFP将提升4.33%;要素市场扭曲对TFP的影响效应呈现异质性特征,这种特征根源于企业性质、行业特征与区位因素等。“反事实”框架指出,纠正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后,能源企业TFP提升分别约51.8259%和9.8093%。 相似文献
14.
环境规制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更好地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波特假说给出了环境规制改进经济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以各省份环境法律法规逐年累计值来表征环境立法,各省份排污费征收强度来表征环境执法,实证检验了两类环境规制(环境立法和环境执法)对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投资效率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样本期强化环境规制能够促进制造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且,投资效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不过,企业规模、上市企业环保核查行业分类不同的企业存在异质性;其中,环境立法能够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大型企业、非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而环境执法通过提升投资效率对中小型企业、重污染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异质性的影响机制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全面落实大规模留抵退税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激发投资活力以及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我国大规模留抵退税改革为背景,基于微观企业增值税购销发票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增值税留抵退税这一重要战略举措对企业产业链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留抵退税改革能够增强企业后向产业链关联和前向产业链关联,对企业产业链扩张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机制检验表明,留抵退税改革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状况、促进企业投资,增强了产业链的纵向联系,有利于推动上中下游企业融通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高税负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留抵退税改革的产业链扩张效应更为突出。本文不仅从财政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展视角拓展了“减税降费”的产业发展效应研究,还为进一步优化完善增值税制度以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要素转化能力的基础性指标,能反映公司治理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变化,有关终极控制股东的治理因素与其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建立平衡面板数据模型,使用2003年~200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数据,研究终极控制权、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终极控制股东类型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终极控制权在低水平时与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产出增长效应占优;在高水平时与其负相关,产出替代效应占优,两者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产出增长效应向产出替代效应转化时,政府控制的公司转化的临界值最高、其他类型的次之、自然人或家族的最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政府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高终极控制链的信息披露质量,对终极控制股东形成有效监管,加强产出增长效应,弱化产出替代效应,以提升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19.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是中国必须打好的攻坚战。中国在1998年开始施行的两控区政策缓解了空气污染加重的趋势,但该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鲜有学者进行考证。本文基于1995年和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利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系统地考察了两控区环境管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定量识别了其主导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控区内企业生产率增长幅度显著低于非两控区,表明两控区政策通过提升生产成本阻碍了生产率增长;(2)两控区内低效率企业淘汰比例更高,意味着两控区政策淘汰了效率较低的高污染企业,从而提升区内平均生产率水平;(3)与生产成本的提高相比,淘汰机制对生产率的作用相对较小,即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增长的阻碍作用占主导地位,但忽略淘汰机制会高估生产成本机制的作用;(4)两控区政策对生产率的作用在高研发密集度与高污染行业、政策执行力较强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更显著,地区集聚经济则有助于缓解该政策的生产率负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本文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与国内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需要正确选择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方式。本文将从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化进入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研究,对如何正确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进入方式进行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