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益理论源于德国的犯罪本质理论.我国刑法学界引入法益理论是为了解决传统社会危害性理论的空洞性问题,但法益理论与社会危害性理论都存在内容空泛、逻辑循环等缺陷.注释刑法学局限于对实定刑法进行解释进而试图描述法益,无从揭示社会危害性和法益的内涵,无从对刑事立法提供理论指导.应坚持实质的法益论,并在立法领域内以社会学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范畴、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和利益分化理论丰富和完善社会危害性理论和法益理论.初级群体的利益是以生命为核心的生存利益,包括由人身生存利益、财产生存利益构成的自然生存利益和安全利益两类.安全是对犯罪所侵害的各种秩序之共同本质的高度概括.社会危害性的内涵是初级群体侵害性,法益的内涵是生存利益.  相似文献   

2.
欧阳竟无与法尊围绕《辨法法性论》展开的争论,是近现代佛学研究最重要的争论之一,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价值。首先,近代佛学研究中,唯识学的兴盛与藏传中观学的传入,都是基于典籍的传入与义学的兴起这两个条件。欧阳竟无与法尊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致力于唯识学研究,后者则弘传藏传中观学,《辨法法性论》的争论就是依托这样的思想背景而展开的;其次,争论虽然涉及翻译等内容,但讨论的关键是就"虚妄分别"展开的。欧阳竟无与法尊对于"虚妄分别"的理解差异导致了两人对《辨》定位不同,欧阳竟无批判"虚妄分别""详无略有"偏谈空无,法尊则坚持说"虚妄分别""实无而现"已合中道。抛开对名言理解的不同可以发现,欧阳竟无依循唯识学以依他起性非有非无来诠释"虚妄分别",以此批判坚持藏传中观学"自性空"的法尊偏空、断灭,这样的争论正是"空有之争"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工作已经得到恢复并有了新的发展。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大号召,向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保障图书馆事业积极而稳步地发展,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服务职能,建立图书馆法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1982年11月17日,由中国图书馆学会等四团体联合召开的“图书馆法专题学术讨论会”,对我国制订图书馆法的必要性、可能性,图书馆法的基本内容和程序以及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小学图馆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里刊载的日本《图书馆法》、《学校图书馆法》可作为我们制订图馆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暗法     
说起暗法,又叫秘密法。根据我们惯常的对立思维,很自然地会想到明法。所谓的明法,也即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各种法,如《宪法》、《刑法》、《婚姻法》、《合同法》等。这些法律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先有人进行提议,然后再讨论,之后再表决,如果通过的话,就进行最关键的一步——向社会公众公布。至于公布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通过报纸,像《人民日报》、《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国务院公报》、《法制日报》等;再如通过广播电视等新闻途径。所有这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法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童叟都道。在我们现在看来,这样做是“1 1=2”的事情,就像“两点确定一直线”一样,没有什么原因或理由要解释的。一部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如果要实施,就必须公布,这种作为现代社会的法律观已是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5.
侵权行为法,作为保障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的法律,是人类最古老的法律制度之一。在现代社会,侵权行为更是与人类关系密切。任何事物的发展完善都有一个过程,侵权行为法也不例外。通过对大陆法侵权行为法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折射出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这一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结构法与交际法是两种不同的外语教学理论。结构法以行为主义理论为依据 ,认为语言习得是习惯形成的过程 ,目的是获得语言能力。准确无误被认为是衡量语言学习的标准和尺度 ,其操作往往采取句型—操练—再操练这样一种机械、呆板的模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交际法以认知主义为原则 ,认为交际能力是语言的最终目标。交际活动是语言学习的核心。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法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法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伊斯兰教这一现实的社会基础。尽管伊斯兰法和伊斯兰教法都以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精神为原则 ,它们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相近之处 ,但它们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简单地说 ,伊斯兰教法是伊斯兰法的主要内容 ,它只是伊斯兰法的一部分 ;伊斯兰教法的内容都可以归属于伊斯兰法 ,而伊斯兰法的内容却并非仅能归属于伊斯兰教法 ,它们二者间具有一种包容关系  相似文献   

8.
德—法整合的法哲学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方法论和价值观难题 ,只有在以有机性、整体性为方法论 ,以社会文明的生态合理性为价值观的法哲学的辩证体系中 ,才可能获得理论解决。法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人的行为的正当性和社会秩序的合理性 ,由此展开为“必须”—“应当”合一的逻辑结构、“家”—“国”一体的历史结构、伦理—政治生态的现实结构。三者的统一 ,就是法哲学的辩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道德与法律 ,德治与法治 ,得到了逻辑、历史、现实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以比较法的研究方法考察当代中国国家法与民间法在处理同一类民事纠纷时所表现出的诸多不同.通过田野调查,我们认为基于中国乡土的这些民间法,至今仍然在广大乡村(特别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规制作用,不宜以“法治统一”而排斥,甚至强行废除这些具有地方、民族和宗教特色的社会行为规则.相反,应当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作用的空间与对象,以便在处理某些案件中兼用两者之长,收定纷止争之效.毕竟在民事权利救济中,合意重于公平,约定大于法定.  相似文献   

10.
写真法和写假法是在真值表方法的基础上构造而成的一种确定真值表所对应的真值形式的方法。借助真值表方法对写真法和写假法的构造过程的合理性、有效性及特点予以探析,进而把写真法、写假法整合为一种新的方法———写真写假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法意识、法观念等概念诠释和比较异同,提出了法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包含了法观念;而法观念又可细划为法律观念、法制观念和法治观念;在法律观念中,主体所侧重反映的是以"行为规范"、"法本质"等为代表的最一般意义上的法现象;在法制观念中,主体更多的是从政治意义上,从法的整个系统、从法秩序以及从它所追求的目标上来反映法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2.
13.
在形容词用法方面,英、法语汇之间存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在使用位置上,英、法形容词均有前置、后置以及前后置兼而有之3种情况。英、法形容词一般用于名词之前,英语形容词后置主要用于修饰不定代词或充当表语。法语品质形容词比较特殊,涵盖了上述3种情况,通常用于后置,对于有些既可前置又可后置的品质形容词,表义会随位置的不同而改变。英语形容词没有性、数变化,而法语形容词必须与所修饰的名词保持性、数一致。  相似文献   

14.
法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马克思、恩格斯主张法包含着对人的理性和权利的尊重,法的自然性是和理性相等的.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界定较宽,法不仅存在于阶级社会,而且存在于发达的原始社会.列宁重视法的社会实践性和条件,他对法的界定较严,主张法的范畴不能脱离阶级、国家而存在,他不爱谈论法的自然性.作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理性法和实践法的根基,展示了他们观点的相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进行分类时所使用的基本概念。这两个概念既涉及佛教对自然现象的主要看法,也涉及佛教对其宗教最高目的的典型表述。佛教在其发展的各主要阶段都曾诠释这两个概念。不同时期的佛教对它们的论述有相同处与不同处。进行这方面的比较研究对理解佛教理论的特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用法律去改变应该用于习惯去改变的东西的话,那是极糟的策略。——孟德斯鸠 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公元前5世纪写了一本十分有名的悲剧——《安提戈涅》,其中有一出戏,生动描述了民间法与官方法的冲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的真理与真理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真理源于物质的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经济基础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每一部法律必有体现法的真理的部分,而这正是真理的法的表现形式。法将不断趋向于法的真理和真理的法的完美结合,更好地指导人们依规律作为。  相似文献   

18.
传统用典是在不同对象、事件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引发联想义.杂体诗用典与之不同,是对同一对象、事件的"能指符号—所指意义"关系加以分离、重组,产生全新意义.宋人首次自觉认识到杂体诗用典"字则正用、意须假借"的语言学机制,在字辞、句子、篇章不同文本单位层面广泛运用并加以创新.黄庭坚是宋代杂体诗创作的代表.从创作实践与方法逻辑看,分离、重组典故文本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也是山谷诗法"点铁成金"及相关换骨、夺胎手段的核心机制.换骨是在字辞、句子、篇章三种典故文本单位层面分离、重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夺胎是对换骨获得的新意义加以引申、否定,形成反转思辨.《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指换骨对典故文本的处理,"以议论为诗"指夺胎对换骨结果的反转思辨,"以才学为诗"统称换骨、夺胎共同具备的典故知识储备前提.从积极方面看,山谷诗法的"语言学转向"是宋人从杂体诗用典的语言学机制中发掘出的一条走出唐诗写作传统、通向现代性诗歌写作前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民间法开始受到关注和投入.究其原因,大致受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法律多元化的影响、国家法作用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最重要的是后两者,因为在民间法与国家法冲突中,渐渐表现出国家法的局限和民间法自身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将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法学家的观点对民间法进行界定,然后区分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异同,从几个方面分析民间法受关注的原因,重点放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以及民间法与国家法融合上.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法制史学、社会学、哲学的有关思维方法和知识,分析法律全球化理论及其对主权国家发展完善法律的参照意义,阐释了法的本土化,同时指出,发展法律要坚持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