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从村民对村务公开基本程序的合法性、形式的有效性、内容的真实性、结果的满意度等四方面的评价状况来考察和反映该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操作化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2.
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其发生与发展应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公社体制废除后的村民自治制度,其实质是党支持农民当家做主,在农民的主动参与中确立其主体地位,并将分散的农民吸纳到国家体制中来,以此建立对国家的认同,达到国家治理与村民自我管理的协调,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制度—示范—创新是村民自治进程的基本运行逻辑,这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性,又充分尊重社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看,中国的乡村治理体制也需要相应的转型,对各种权力资源和治理机制加以整合,实行国家治理与乡村自治的共同治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村民自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起,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纪委创造性地在当地开展"村务监事会"试点工作,使得监事会对村务的监督权得以落实并形成与决策权、执行权分列的村级"三权分立"状态,增强了村委会的公信力,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蕉岭县的村务监督工作制度和实践经验,对指导当前村级民主发展、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预防村官腐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维护群众利益、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发展,具有普遍意义。实践证明,村务监事会今后还应在规范监事会的监督权力来源、监督流程、建立对监事会监督工作的评估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5.
村民自治制度的建立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针对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农村社区建设可以为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提供需要的帮助并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农村基层民主社会良性运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基于民政部2005年的全国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数据,对村支书在村委会兼职对村民自治效果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村支书在村委会兼职显著地提高了村治效果;村支书在村委会兼任主任或副主任对村治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但兼任一般委员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一般委员是村支书的最优兼职模式。这一结论对于恰当处理农村两委关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也从实证角度对两委合一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全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村民自治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重新修订,这为2001年颁布实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提出了完善配套的要求,为了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的地方立法生命力,有必要立足广西农村基层自治实践,参照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其进行地方立法的完善思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区管委会:对村民自治的除弊补缺——公共服务下沉背景下农村社区管委会体制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浙江舟山的实证调查得知,农村社区管委会实际上是乡镇政府向建制村延伸的派出机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公共服务下沉背景下国家政权重返农村基层的现实要求;表现了政府对现行"村委会"模式的除弊补缺和理顺"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之间关系的积极努力.但舟山的管委会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内外洽合性问题,需作改进.在职能上,应改"社区管理委员会"为"社区管理服务站";在与村级组织(包括村委会)的关系上,应改事实上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为"指导、支持、帮助和协助"的关系;在机构人员组成上,应变管委会与"两委会"之间的"角色交错"、"角色冲突"为"角色分离"、"各尽其职".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在智能技术的加持和利益相关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呈现出民主参与度显著提高、居民话语权重新分配、社区多元利益格局加速形成等新样态。智慧城市背景下居民自治的发展面临三重困境:一是相关立法滞后于智慧城市建设,居民身份认定标准不一、民主参与和监督机制缺失以及法律法规适用范围不清;二是社区居民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达成的难题和空间分异的风险;三是重"管控"、重"维稳"、重"数据"的网格化管理与居民自治发展的失衡。智慧城市居民自治的现实困境向社区自治法治化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应当以"维权"和"善治"为价值取向,通过权利保障精细化、协商自治制度化和监督机制具体化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为基层自治的良性运行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0.
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工程重点推进,其实质是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主本质的论述及其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思想.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起来,探索间接民主向直接民主过渡的发展道路和实践的问题,扩大直接民主范围.直接民主范围扩大,是伴随各种民主条件的成熟,即直接民主区域逐渐扩大、直接民主管理客体逐渐增多、直接民主层次逐渐提升、直接民主权利逐渐扩展、人民的民主地位逐渐提高这样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初级形式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成功的实践是村级的村民自治.村民自治成为农村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初级形式,是由村民自治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村民自治的历史必然性预示直接民主范围扩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12.
以村干部的立场为视角,本文试图探析当前村民自治运作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样本来自华中地区某小镇的12个村庄。这些村庄的经验表明,经历环境变迁和政策调整之后,村民自治主要是围绕着计划生育、维持社会稳定、上传下达与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开展的。转移支付不足以应付村组运作,农民难以整合以及实际运作中严重的形式主义是困扰村民自治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村干部的立场为视角,本文试图探析当前村民自治运作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样本来自华中地区某小镇的12个村庄。这些村庄的经验表明,经历环境变迁和政策调整之后,村民自治主要是围绕着计划生育、维持社会稳定、上传下达与协助政府开展工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开展的。转移支付不足以应付村组运作,农民难以整合以及实际运作中严重的形式主义是困扰村民自治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15.
民主自治导向下的村级财务监督制度创新——对浙江省H镇村级财务监督制度改革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阶段的村民自治过程中,民主监督环节明显薄弱,特别是村级财务监督乏力,因而使部分村干部以权谋私、违规管理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约。为此,浙江省较早地推行了“村财乡管”或“村财乡代”等村级财务制度改革,但还是出现了种种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村级财务管理,H镇对村级财务监督制度进行了改革尝试,克服了现行村级财务监督制度的一些缺陷,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的制度化,推动了村民的有效参与。但改革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改革的支持和推动力度,为村民群众监督村干部行为做后盾和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城乡医疗体制改革是我国着力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一大举措,实施多年以来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城乡医疗体制改革,以湖北省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之一荆门市掇刀区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地居民对目前实施的医疗制改革的评价,进而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并辅之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以利他行为和社会认知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行为主体——城镇居民出发,描述城镇居民无偿献血意愿的现状,并考察无偿献血的认知对无偿献血意愿的影响。指出,城镇居民无偿献血认知程度一般,这直接影响了其献血意愿。最后,笔者在研究结论基础上对提高居民无偿献血意愿的进行了讨论,并就宣传和立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徐少同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0,(1):83-87
本文站在智库发展的角度,勾画了中国智库转型的时代背景,指出作为政府智库的社会科学院系统面临的发展障碍,概述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主要特征,描述了我国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的发展现状,引介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最新尝试推行的成果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和适用特征,分析了新评价体系带来的积极意义,最后指出面向应用研究的转型是关系政府智库生存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居民对核电的认知与接受意愿——基于日本核泄漏事故背景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在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背景下我国居民对核电的认知状况与接受意愿。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对核电相关知识了解水平较低,但关注度和兴趣都比较高;公众对核电的感知价值、感知风险和接受意愿也比较高。根据本文的分析,公众对核电的感知价值对其接受意愿有促进作用,提高感知价值的主要途径包括提高公众对核电的卷入程度和信任度;公众对核电的感知风险对其接受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降低感知风险的主要途径在于提高公众对核电的了解程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土地保障状况——基于温州三个村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社会性别视角,基于温州三个村的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观察,描述并分析农村妇女的土地保障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两性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女性群体在土地政策制定、实施过程中容易遭受不公平,土地的实际保障能力在虚化,这些因素都大大弱化了土地保障对于妇女的效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