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潇  黄守军 《管理科学》2021,24(6):57-75
除工资雇佣外,自雇(包含有雇工自雇和无雇工自雇)是流动人口重要的劳动参与方式. 本文基于2016全国流动人口调查数据,采用多项logit模型考察了自雇的决定机制,并从平均和非线性维度分别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和无条件分位数处理效应模型测度了不同劳动参与方式之间的收入差异.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教育有利于流动人口有雇工自雇而无助于无雇工自雇,男性较女性更容易产生自雇,户籍并不会明显影响自雇;专业技术人员并不倾向于自雇,而服务业中的非技能劳动力自雇可能性更大. 2)流动人口有雇工自雇的平均收入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无雇工自雇和工资雇佣;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流动人口自雇与其他劳动参与形式的收入差异越大. 3)相对于工资雇佣,流动人口两类自雇的收入均随收入水平上升而递增,且有雇工自雇引致的收入差异更大;不同劳动参与方式间的收入差异主要源于个体间的条件(禀赋)差别.  相似文献   

2.
雇佣契约对心理契约破坏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某国有银行支行222名员工为样本,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分步骤多元回归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雇佣契约对员工心理契约破坏反应的影响,即心理契约破坏与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间关系中雇佣契约(雇佣契约类型和持续承诺)具有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心理契约破坏与员工工作满意度负相关,与离职倾向正相关;雇佣契约类型调节心理契约破坏与员工工作满意度间关系,即与长期雇员相比,短期雇员工作满意度水平的变化程度更大,雇佣契约类型对心理契约破坏与离职倾向间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持续承诺弱化了心理契约破坏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间的关系,即与持续承诺低的员工相比,持续承诺高的员工对心理契约破坏的反应更为平和.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劳动供给理论认为,劳动供给时间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理论模型的设计基于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率作为自变量,而劳动时间为因变量的前提。冰岛于2015—2019年由政府主导对部分人群进行了每周4天工作制的试点活动。试点期间,劳动者法定工作时间从每周40小时降到了每周35或36小时,但收入不变。参与试点的研究人员认为,试点活动既提升了劳动者的生产率,又由于闲暇时间的增加而提升了劳动者的幸福感。从经济学角度看,这项试点政策的实质,是将原作为因变量的劳动时间改为自变量,而工资率成为因变量。通过对劳动者收入约束线及闲暇-收入无差异曲线的组合分析,可以从量化角度评判“减时不减薪”改革的真正效果。  相似文献   

4.
已有关于工会效应的研究多为平均意义上的结果,而对流动人口的研究则关注"底线保障",那么工会是否能在流动人口劳动权益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呢?本文基于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的微观数据,利用干预效应模型对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工会可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2)工会对流动人口维权作用更大。在工资收入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34.18%,高于平均工会效应为4.36%;在工作时间方面,流动人口的工会效应为-24.87%,低于平均工会效应1.86%。(3)流动人口加入工会存在入会门槛,流动人口成为工会会员的概率较本地(户籍)人口低10.4%。(4)我国流动人口入工会率偏低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以及公共服务业,部门集中在集体部门。为此,维护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可能需要更加精准的工会服务。  相似文献   

5.
许启发  蒋翠侠 《管理科学》2012,25(1):109-120
为揭示中国劳动力市场所有制分割引起的工资差异,基于二元选择Logit模型和Mincer方程,构建二元选择Logit-非歧视分解模型,将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异分解为行业间可解释、行业间不可解释、行业内可解释、行业内不可解释1(超额回报)和行业内不可解释2(不足回报)5个部分。以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微观数据为研究对象,对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就业的中国城镇居民行业选择行为、工资决定机制、工资差异构成等进行定量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劳动力特征显著不同,导致其行业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决定机制显著不同,导致其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特征差异可以解释其中的60.10%,仍有39.90%不可解释部分形成国有部门非正常的工资溢价。  相似文献   

6.
在对Hyatt等实验研究思路进行改进的基础上,采用五阶段单因素被试间可控模拟实验的方法,以45名自由招募的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乘法运算为实验工作任务,研究当雇员拥有相对不完全的个人工作能力认知时,由此引发的过度自信对雇员工资契约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个人能力认知不完全的参与者比对个人能力认知相对完全的参与者更有可能对其个人的绝对工作能力过度自信,因而更倾向于选择与其实际能力不相符合的绩效工资契约,从而得到较低的收益。在考虑工资契约更换成本的前提下,初始阶段对个人能力认知程度不同的个体间的契约更换行为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对个人能力认知不完全的个体比对个人能力认知相对完全的个体更有可能将绩效工资契约更换为固定工资契约。研究结果对雇主降低雇佣成本和雇员工资契约选择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以多元雇佣工作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雇佣身份断层的内涵及状态;并依据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访谈22名来自不同企业的11个多元雇佣工作群体的正式工和派遣工,探索了雇佣身份断层的激活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激活雇佣身份断层的3个核心群体情境因素为人力资源政策差异、非正式员工的雇佣政策(包括雇佣期限和雇佣身份转换机制)和人际关系氛围.其中,人力资源政策差异和非正式员工的雇佣期限对雇佣身份断层有直接激活效应,雇佣身份转换机制和人际关系氛围则对两者的激活效应起到调节作用,并且上述直接和间接激活作用都通过雇佣身份这一社会类别的显著性中介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流动人口变化既保持了以往的特点,也显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流动人口的总量不断加大,并且更加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方的流动;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已经超越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倾向于年轻化的结构,且流动人口高度集中于20到24岁年龄组;务工经商在流动原因中占据更大的比例。这就要求,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不断的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来应对流动人口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相似文献   

9.
段玉婉  纪珽 《管理科学》2018,21(12):111-123
利用Theil指数测算了1995年至2012年中国地区间收入差异.结果显示,2003年后地区间收入差异开始不断下降.本文利用反映加工贸易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模型,建立了地区间收入差异的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投入结构的变化有效降低了地区间收入差异,而最终需求的变化大幅加剧了地区间收入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国内需求规模的扩大、地区间中间品贸易往来的加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人口迁移是地区间收入差异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缩小地区间收入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垄断不仅会造成效率损失也会恶化收入分配,亦会对劳动所得税和货币政策的最优设计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一个代表性居民模型,从效率视角剖析垄断对最优的劳动所得税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机理;进而将其拓展为异质性居民模型,利用数值模拟考察垄断引致的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及其对最优的劳动所得税和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产出、居民收入差距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就效率视角而言,Ramsey政府的最优政策选择是利用累退的劳动所得税矫正垄断造成的劳动供给扭曲,而使名义利率为零(即遵循Fried?man规则)。考虑居民异质性和收入分配后,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Friedman规则仍然成立且最优劳动所得税为累进的,故可促进效率提升和基尼系数下降;而在垄断市场条件下,最优劳动所得税的累进性较弱且随垄断加剧而减弱但倾向于存在一个下限,致使居民收入差距先是不断增大而后较稳定,但这是以名义利率增加进而较大的效率损失为代价的。因此,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需要消除垄断、营造更具竞争性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中部五省经济发展模式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鹏鹏 《管理世界》2005,(7):156-157
(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以刘易斯模型较为著名。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由一个广大的但较为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一个弱小的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组成。在这样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工业部门中工人的工资是由农业部门农民的平均收入决定的,一般来说略高于农民的收入。因此,当工业部门增雇工人时,就会有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这个劳动力转移过程的关键因素是工业部门的资本积累。工业部门不断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新资本形成,从而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也得到更多的利润。这一过程反复进行下去,直到工业部门扩张将…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地区间收入差异与投资效率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以工资相对差衡量城镇收入差异及以投资产出弹性衡量投资效率,并进一步以我国东部与中部地区的数据证明了这两者间的相关性。通过数据研究,揭示了收入相对差异对投资效率差异比之间存在较强的正向相关,且这一影响有两期的滞后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不同购物环境下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态度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并不是一个单纬度量表上的两个极端,对于一种消费行为而言.往往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享乐主义特性和功利主义特性.不同的购物环境下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态度倾向会有差异以及差异是否明显,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企业制定促销决策和其他管理决策.使用和开发有效的态度测量问卷,测量在不同购物环境下的消费者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态度倾向,结果表明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虽然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态度兼有,但仍会以某一态度为主;通过对两类态度倾向比较,表明两组购物环境中的消费者享乐主叉态度有显著差异,而功利主义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劳动力雇佣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非典型雇佣作为一种灵活、弹性的雇佣方式,在全世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2005年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非典型员工在工资和待遇方面,都与典型员工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却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从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层次3个维度,对1996年以来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的197篇有关临时雇佣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临时雇佣理论研究滞后于现实运用,2008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间接促进了国内关于临时雇佣问题的研究;现有研究大多基于法学和管理学视角,即法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针对《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条文进行“思辨式”或“规范式”的研究,管理学视角的研究则相对丰富,研究内容涵括概念阐述、行业分析、基础理论探讨等;研究方法以问卷调查和理论建模较多,研究对象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此外,分析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关于临时雇佣主题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后续相关研究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本文构建包含高、低受教育程度劳动者的量化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提升教育程度和提高职业技能两类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策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以拆分为3个渠道:不同类型群体的数量比例、工资差距大小的变化及劳动者的地区间配置。在这3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提高低受教育群体教育水平的政策能够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收入不平等最终得到改善。提升低受教育群体职业技能的政策则主要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技能溢价缩小两类人群的工资差距,促使收入不平等状态持续改善。更换高、低教育程度划分标准、改变生产效率溢出效应系数相对大小、引入两类人群的劳动可替代性差异、引入资本等均不会影响结论。本文为收入分配和技能溢价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角,也为现实经济中政策成效的评估及共同富裕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知识产权新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代世界范围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知识已从作为内化于生产力的要素而独立化地成为资本要素,甚至是能起主导作用的资本。通俗的称呼那些拥有科技含量很大的知识的企业家为“知本家”,过去是“资本雇佣(知识性)劳动”,现在是“(知识性)劳动雇佣资本”。知识尤其是科学和科技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新期越来越短。某些知识产权,不等其法律保护期届满,就已经  相似文献   

18.
"共享发展"实现的核心是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安排的公平与合理。企业的初次分配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基础,企业客观上存在着劳动者、企业出资人和政府三方参与分配的利益主体;而企业生产经营的所得产生后,大体上按照工资福利、企业利润和政府税费三个部分进行收益分配;最后形成税后工资、税后利润和政府税费的三种类型的初次分配收入格局。实现三方公平分配的对策为:完善政府对企业与个人的税收政策与行政收费制度;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交易的管理与规范;落实"体面劳动"理念与切实保障弱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充分考虑异质性技术的基础上,利用Meta-frontier效率函数估算我国(区域)环境效率,并将集聚外部性和地理、贸易等空间因素纳入环境效率的分析框架中,考察环境效率空间溢出的渠道和效应.研究发现:由于不同地区组群之间环境生产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环境效率呈现东部——西部——中部依次递减的格局.集聚外部性是改善环境效率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环境效率.其中,东部地区马歇尔外部性和雅各布斯外部性均较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仅体现微弱的马歇尔外部性.地理邻接地区间的污染转移倾向都较为严重;全国而言,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率效应,而区域内部则更多体现学习和正向效率溢出效应.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轨中的中国女性就业与社会保障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关于劳动参与率和工资率两性差异 ,中国大大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较高以及在劳动参与和工资收入方面男女两性差距较小是因为计划经济和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经济体制转轨尤其是统包统配劳动制度的松动 ,妇女就业开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根据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尤其是妇女过度就业的现实 ,在中国深化经济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 ,将会有较高比例 (相对于男性 )的新增女性劳动力和富余女职工进入失业队伍 ,妇女就业在近短时间内依然有较大难度;男女工资收入平均水平也将进一步拉开差距。在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