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琴歌是诗词与音乐相结合、用于歌唱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琴歌大都有故事情节,富有叙事性.<胡笳十八拍>取材于历史上文姬归汉的故事,堪称中国古代叙事琴歌的经典范例,对其进行叙事分析,可以探赜在早期叙事传统中中国人独有的生命体验和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2.
张计 《船山学刊》2010,(2):122-124
古琴作为古代文人教化理想的寄托,必定要在教化的实践上有所表现。它深受儒家乐教思想的影响,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德音"审美观;"中正平和"的雅乐审美观;"物我两忘"的"移情"审美观。分别强调了音乐的道德性、演奏的悦耳性、欣赏的情感性。古琴音乐文化承载起中国传统音乐形式与内容、善与美、历史与未来的神圣使命,并通过古琴音乐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来培养文人的音乐价值观,从而达到"成其政"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3.
《谿山琴况》作者徐青山晚年号"石山人",常见误读为"石泛"、"石汎"、"石讥"、"石汛"。《琴况》于1639年秋季到1640年立夏间在徐青山社友钱棻的影响下成书,非旧论成书于崇祯辛巳年(1641)。《琴况》的琴乐美学深受时代理学思潮的影响。徐青山传世作品依成书先后分为古琴曲谱集《青山琴谱》、乐论《谿山琴况》及演奏技法论《万峰阁指法閟笺》。上海图书馆所藏题为"稿本"之《万峰阁指法閟笺》实为晚于1691年拼凑杨抡《真传正宗琴谱》及杨表正《真传琴谱》等多个琴谱论集合的抄本。庄臻凤辑刊的《琴学心声谐谱》中标榜自创的"蝶庵琴声十六法"实是对《琴况》的抄袭与改写。  相似文献   

4.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发展上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古琴艺术丰富的人文和精神内涵,使之超越了音乐文化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琴入选非遗后,中国古琴文化出现了复兴的势头。但在古琴文化复兴的背后,中国古琴文化传承与传播面临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古琴艺术多样化风格流失的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河间杂歌作为《琴操》中琴曲类别之一,是蔡邕对内容杂乱难以归类的琴曲的总称.杂歌的命名一方面借鉴了汉代文体分类中以杂命名模式,一方面依据汉代琴曲自身的特点.楚地民歌及汉代歌诗是汉代早期琴曲歌辞的主要来源,而杂歌则来源于西汉时期分散在朝廷之外的琴曲.汉武帝时期杂歌由河间献王搜集整理,汇集于斯,流行于斯.蔡邕在杂歌前面冠以河间之名,既源于汉代河间国与琴曲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基于对河间国在汉代独特的文化、政治地位的考量.  相似文献   

6.
《乐记》的理论展开,与古琴艺术不无相关。《乐记》中表现的古琴艺术与《周易》"天地四时、清明广大"的超越境界存在内在关联。从"道"的层面上来讲,秦汉以后中国古代一切古琴艺术的论述与专门性著作,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超出《乐记》的视域,它们至多只是在古琴的表演技巧上有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7.
宋代美学的近代化转型始发于上层审美意识形态的下贯,并最终实现了由雅向俗的历史转向。由北宋诸皇帝主导的古琴改制,突出地表现为皇权审美意识形态,尽管未必成功,却顽强地支持着琴学的高雅文化向度,以为贵族美学之号召。与此同时,因应于宋代社会结构的扁平化,琴人队伍以弥散的方式实现了世俗化重组,包括琴僧、道士、江湖隐侠、权贵门客甚至青楼琴伎在内的众多民间琴人,通过对精英阶层琴学资源的获取与祛魅,改变了宋琴官方的传承谱系以及小众的传播路径,世俗化与平民化的个体主义风格兴起。基于琴的乐音调式向诗词语言发动了强大而复杂的渗透,琴词结合推进了宋词的雅化。经此过程,琴转型为流行乐器。对琴的认知与出于不同身份立场的审美价值判断,与基于程式化理性的技法化、专业化的艺术习训模式,形成了雅俗兼得的琴学生态链,以此得以窥见宋代美学雅俗的分野。  相似文献   

8.
周易与古琴文化有着共同的血脉和文化源头,七弦古琴始于羑里,是羑里文化的历史缩影;文王对古琴进行了改造,并成为其情感寄托与追思;易经原理促进了古琴文化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天作地合。  相似文献   

9.
七弦古琴只可能产生于农业阶段的神农氏时期。没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没有老、庄的道家哲学传统,没有凤凰与梧桐树组合构成的图腾崇拜,没有养植桑蚕的丝弦背景,没有深厚、悠久的髤漆工艺所支撑的文明土壤,古琴不可能出现。而且,从编钟与古琴的音域关系来看,它们都没有受到五行思想的限制,没有宫调限制,高妙无极,玄妙无垠,与沅湘巫风、与《楚辞》更近,离儒家的理念却很远。再从目前地下文物出土实物来看,现在也已经证明,最古老的四张古琴都是在古代楚国(湖南、湖北)发现的,这是先秦时期楚国古琴文化极为昌明的铁证。因此,古琴的产生不可能是在伏羲时代的北方。古琴的创始人只可能是使农业文化逐步发达起来的神农氏。古琴的诞生地,也只能是山清水秀、山高水长,物华天宝的上古楚国。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雅俗问题,一直停留在儒道哲学的美学层面上.古琴的审美特征应结合其主要实践群体——"士"阶层的"乐谏"传统与"道统"独立意识加以分析.古琴"淡远"的审美性格与古琴实践群体"士"的形成渊源、政治职能、"道"统的独立思想意识等有着重要的同构性关联.  相似文献   

11.
秦序 《江西社会科学》2005,(10):227-239
查阜西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保护、继承古琴遗产的先驱,是新中国保护、整理和传承古琴遗产的功臣。他从青年时代起,便努力学习,立志振兴古琴。建国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下抢救、整理古琴遗产的辉煌业绩。查先生整理、研究古琴文化遗产的宝贵思想和经验,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今天,我们在继承、享用查先生等前辈努力保护的古琴遗产的同时,也要努力学习他们自觉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识和科学求实精神,为中华文化传统的发扬光大尽力。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古琴诗在写作内容上往往重"意"而轻"技"、重"道"而轻"器"。这种写作特征的形成与古琴本身所独具的深厚文化蕴含密切相关。从琴音和琴况来讲,古琴是最符合中庸平和、雅正疏淡、柔美适中、幽美含蓄的审美境界的。魏晋南北朝古琴诗通过创造意境来体现古琴的琴德和琴功,以及表现士人弹奏古琴、聆听琴曲时所产生的艺术心境。这种"琴境"往往是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段获得的。诗人们超越音声,借景写情,化实景为虚境,以神驭形、以意驭象,将读者带入一种虚静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13.
德国交响乐团于1998年在北京演奏《大地之歌》,系“根据中国的唐诗创作’。六个乐章的唐诗,还有二、三乐章的唐诗没有破译。现对第二乐章进行破解,并对第三乐章作了若干探索。  相似文献   

14.
箜篌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在唐朝时期的音乐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受到了人们深深的喜爱。唐代顾况的作品《李供奉弹箜篌歌》是描写箜篌演奏的一部佳作,从其中的一些诗句,可以看出唐代箜篌在发展和融合方面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包含箜篌的曲目、制作和演奏等方面,同时出现了以唐明皇为首的箜篌教师和相关的教育结构。所说的融合,则是指箜篌在唐代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实际运用。该文从箜篌的起源谈起,就通过该古诗体现出来的这两个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关鹏飞 《天府新论》2018,(5):153-160
在深受释、道影响的苏轼身上,诗歌、音乐与哲学都有丰富、深刻的体现。现存苏轼琴诗展示出对音乐存在方式的高度关注。苏轼在《琴诗》中质疑音乐的存在,由此提出“琴非雅声”说,并在针对陶渊明“无弦琴”所作的翻案诗中直面消失的音乐,对乐器、音乐机制与音乐的关系作出客观评价。面对稍纵即逝的音乐,苏轼提倡音乐中的审美人格,用诗歌记录、保存,使音乐在文化、审美的层面上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16.
众所周知,宋代文学领域内有一个"江西诗派",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宋代艺术领域内还有一个"江西琴派".江西琴派早在宋代政和以前就已形成的,与当时的京师琴派、浙江琴派鼎足而立为三大琴艺流派,而且浙江琴派是在学习江西琴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流派.江西琴派有自己的琴谱,人称"江西谱",当时的文人学士皆喜而争慕弹拂,成为盛极一时并主导潮流的流派.江西琴派的领袖人物是江西庐陵人欧阳修,他一生以琴为伴,有丰富的琴乐思想,常常以琴会友,并以文化盟主的号召力,在其周围自然形成以他为主的,有刘敞、苏轼、杨置、孙道滋、沈遵等一班文人参加的琴艺流派.欧阳修逝世后,江西琴派的主要继承者是江西庐山道人崔闲,他遍邀当时著名文人如苏轼、叶梦得等为三十多首琴曲填写歌辞.由此而形成了既有琴曲又有琴歌的著名的"江西谱".  相似文献   

17.
神谣与神歌——中国赫哲族与日本阿伊努族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赫哲族的神谣与日本阿伊努族的神歌,含义相同,特点相似,语言古老,与神有关,萨满演唱,充分体现了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与影响.  相似文献   

18.
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历来皆标举其“越名教而任自然”和“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反名教思想。殊不知,在嵇康思想深处还有着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倾向。其《琴赋》一文不仅是音乐美学名篇,更蕴含了其以琴德喻人德、遁世而超越、名教与自然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清华简《周公之琴舞》隶属雅舞之庙祭乐,为成王朝的史官、乐官及鲁公为祭祀周公而作。"琴舞"之称与祭祀周公时为季夏、古乐八音与四时八风的对应密切相关。禘祭大乐由"降神"和"正乐"两部分组成,庙祭乐舞"迎神"所奏曲、辞皆同,以及"九成"乐章声调系统的具体应用,为正确解读《周公之琴舞》前后两部分内容提供了文献依据。"降神""皆不过金奏升歌一二节",则说明了"元纳启"四句歌辞的完整性,该部分出现的"琴舞九絉"是指配合大祝、鲁公及众助祭者九献之礼所作的九成乐曲演奏,词同"升歌"。"正乐"部分的"九启""九乱"亦合而为"琴舞九絉",其所对应者为祭祀人鬼所特具的《九德之歌》《九韶之舞》。  相似文献   

20.
长号演奏中伸缩管的运动方式不同,会有快慢不同的结果。那么,怎样才能使伸缩管的运动方式合理呢?我们对此应以科学的态度加以探索,并为长号的高速演奏提供尽可能快的移把方法。右手的技巧长号由于受本身“移把”的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