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上古人民渴望征服自然力而往往处于被自然力所支配的地位。由于前者,上古人民创造了神话;由于后者,则从消极方面创造了原始宗教。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神话中所包含的原始宗教因素:万物有灵观念、图腾崇拜、灵魂不灭观念、祖先崇拜、宗教祭典及巫术。神话与原始宗教产生于共同的历史背景和认识根源,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在上古神话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礼义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道德,即对武器、死亡和复仇的崇拜。通过对上古神话和武侠小说的比对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中记载和揭示的向暴力倾斜的原始道德,是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武侠小说的民族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上古神话所反映的婚姻状况基本上属乱伦婚姻。乱伦婚姻普遍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中期以前 ,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 ,乱伦婚姻已不复普遍存在。本文由此认为原始神话最迟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末期 ,神话在流传中发生了人为的变异。  相似文献   

4.
以神话哲学视角探讨《庄子》生命意识与上古神话的关系,认为《庄子》的生命意识接受了神话的变形、化生观念,在生命本源上由形象的“气”抽象出根本的“道”,结论是:《庄子》的生命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原始先民生命思考的哲学提升。  相似文献   

5.
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灵感与幻想。它是人类各种精神活动的起源 ,如宗教、祭祀、文学、艺术等 ,都可以追溯到远古神话。原始初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 ,创造了文明 ,也创造了神话 ;同时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丰富和发展了神话。本文试图就神话与上古西部的文明存在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作了一个大致论述。  相似文献   

6.
上古神话是上古先民世界观的综合反映,但同时又是上古先民社会生活的折光反映,而且其反映的方式与文学相通相似,因此,神话最具有文学艺术的基质和特征。 文学艺术主要是抒发情感的,而情感是体验社会生活的直接心理反映,故情感的抒发也只适于通过描绘所体验的社会生活来抒发、即通过再现或表现社会生活、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来抒发。神话的基本特征也是形象性,而且神话所描绘的形象也是充满感情的。同样可以说,形象是神话的外在表现,情感是神话的内在基质。神话的文学性.又表现在神话与文学都以抒发感情为主,都描绘出灌注情感的形象这种一致性上。 在神话时代,外界力量随时威胁着上古先民的生存。面对变幻莫测又无力支配的大干世界,他们直接产生着震惊、恐惧、悲伤、喜悦、爱慕、憎恶等心理反应,并且因外界力量对其生活影响的不同而形成了丰富的情感。他们积累于头脑里关于外界事物的表象,就是带有情感的表象。他们不具备抽象思维,又只能借助这些带有情感的表象来“形象思维”。他们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渴望了解和征服外界、渴望通过展示自己的心灵和宣泄自己的情绪再感动或影响外界,于是便借助带有情感的表象联想而创作出神话来。神话是表象的自由联想与自由组合的产物,但神话创作却是以表达  相似文献   

7.
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学析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分析伏羲女娲神话的文化内涵,通过与中国始租,感生神话,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美洲,澳洲等具体神话的比较,着重剖析该神话中的生殖崇拜观念及中国上古生殖观念的发展线索;透视出神话的生命象征意义及天人合一的自然象征,试图指出人首蛇身的文化心理成因,揭开原始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是一部蕴涵原始文化的古代典籍,反映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原始信仰。原始宗教信仰作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山海经》植物神话中有大量记载,主要体现在载日神树、变形神话等方面。通过梳理这些原始宗教信仰的表现,可发现相较于今日宗教信仰,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的是十分现实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人类上古神话和原始习俗研究原始人类的生命意识及其生死观这项文化心理。原始人类将人的生命意识同化到自然变化的模式中,从而使其生命意识饱含超越的精神和恢宏的格调与厚重的意蕴。  相似文献   

10.
十五《国风》虽去上古未远,但从其中男子形象来看,已异于上古神话时代的单纯崇拜勇和力.《国风》中男子形象多种多样,除孔武有力的勇士外,还有风流倜傥的男子、美貌如花的男子、情意缱绻的男子、幽忧避世的隐士、劝人行乐的登徒子等,更有志高行洁的君子,他们都具有凡人的特征.由此可见,神话英雄此时正向凡人退落,而男性美也从原先的感性渐渐趋向于理性.  相似文献   

11.
以《西游记》文本为事实论据,以佛教唯识宗为理论论据,以“金色猪”为八戒原型论据,以八戒曾经是唐僧的小徒弟为《西游记》成书依据,从这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西游记》挑担人是八戒。最后在厘清是八戒挑担的情况下,还描写了沙僧挑担的疑惑:八戒另有重任在身,担子不得不由沙僧代挑;八戒喜好偷懒,又加上“远路无轻担”,沙僧自然伸手援助。这也是沙僧作为唯识宗末那识“传导输送”功能的需要,即“和稀泥”“和事老”角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的故事取材于古老的丹麦传奇.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看,<哈姆雷特>的神话指向明确,过程完整,意象清晰,叙事可靠."神话原型批评"为解读<哈姆雷特>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立体思维,对壮族摩经神话史诗《布洛陀》的人性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人性的内涵和结构,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如何活态保护这部古代神话史诗,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费.伊.布斯拉耶夫是俄国神话学派的奠基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德国神话学派代表人物格林兄弟等人的学说,将神话学研究同语言学、民间创作、民族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研究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布氏首次将比较-历史方法引入了俄国民间文学特别是神话的研究之中,就语言、神话与民俗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理论,在俄语语言和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俄国自己的比较-历史语言学和比较神话学。此外,布氏在将比较-历史方法广泛应用于语言、民间诗歌、神话、仪式等领域的过程中,力求将比较-历史原则与文化-历史原则结合起来,从而使其神话学研究体现出浓厚的文化-历史特色。布氏在30余年的神话研究活动中,自始至终地不断根据新材料、新问题来丰富并发展自己的神话理论,布氏神话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上体现了俄国19世纪下半期的神话学研究从对神话的单纯语言学解读走向具体文化-历史语境阐释,并最终将其上升到民族学乃至人类学范畴这一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解读《西游记》,发现在魔界、人界、天界三个圈层活动存在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分别是超我、本我、自我人格的典型;而孙悟空则是本我、自我、超我糅合在一起的典型。本文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这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移植、外射到先存的历史、佛教故事人物之结果,《西游记》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关于女娲补天神话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神话思维出发 ,以现代神话理论为武器对女娲补天神话中历来笔讼不已的文字进行还原释读 ,认为补天神话是原始先民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原始思维方式认识的实迹。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平息地震 ,“杀黑龙”以祈祷天晴雨停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治水 ,都是原始先民们祭祀天地的巫术活动 ,并非“天”真的“塌了” ,女娲以补之。同时 ,对今流传在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带有关女娲的传说的调查、辑录、钩沉 ,对女娲神话文化现象统观 ,考证了女娲氏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7.
祝尧<古赋辩体>将风、赋、比、兴、雅、颂等六艺手法引入辞赋批评中,认为古赋艺术手法的特点是比赋合用,情、理、辞三者兼顾.祝尧的古赋艺术论与其古赋本体论、古赋流变论一起构成了他的古赋理论体系.祝尧以情为本、情在理先、理由辞出的文论思想,是对六朝情采论、宋朝情理论、辞理论的总结,开明代以来文论之风气,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朱熹学识宏富,遍注群经,却惟于<尔雅>一经既无专门著作,又极少论说,学者对朱熹与<尔雅>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十分罕见.从总体上说,朱熹对<尔雅>持一种较为明确的怀疑和否定态度,认为其"不足据以为古".尽管朱熹对<尔雅>的基本态度是否定的,但在其著作中对<尔雅>解说进行正面驳正的例子却极少,更多的则是对<尔雅>解说的撷取.朱熹对<尔雅>的态度,首先与<尔雅>一书的词典性质有关,词典的形式使它无法像其他经书那样可以更直接地表现其义理思想,因而难以引起主要作为理学家的朱熹的更大关注;其次,朱熹对<尔雅>的怀疑态度,是宋代以来疑古辨伪思潮的必然结果,朱熹怀疑<尔雅>也是其辨伪学的重要成果.朱熹对于<尔雅>的言说应当成为朱熹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众包创新平台应运而生。众包创新作为协同创新的一种模式,基于互联网平台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可以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风险感知理论与风险控制相关文献,从平台风险控制角度,以猪八戒众包创新平台为例,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平台一手数据,利用层次回归模型研究风险控制机制对众包创新平台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建立接包方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与平台功能风险控制(保证金及接包商信誉评级)可以降低发包方对众包创新的感知风险,从而增强众包创新平台有效性。在两种风险控制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平台的有效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此结论有助于众包创新平台运营及服务监管,促进平台交易环境向正规化、有序化方向发展,提升平台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论证了《西游记》过部小说里的向个主要人物的设计都是为了完成作的意图和意志,每个人物都有佛学寓意,都承担着实现小说主旨的使命。唐僧师徒五人被作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构成五位一体,取其相生相胜之理;同时又把唐僧喻为“元神”,孙悟空喻为“心猿”,猪八戒喻为“情”,沙僧喻为“性”,白龙马喻为“意马”,主要原因是取佛学修炼的五个法门,意在通过心猿意马,性和情的改造,使得一心向佛的元神完成成佛大道。小说这种五位一体的人物形象设计,寄托着作企图改造社会,改造国民的理想。所以说《西游记》是一部主观性非常强,佛学倾向性非常明显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