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共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及其民粹主义思想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 ,苏联共产党内一直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这种倾向不是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更不是通常所说的斯大林时期 ,而是始于十月革命前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俄国革命性质和任务的判断。这种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 ,就其实质而言 ,是对国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就其思想根源来说 ,则是俄罗斯传统中存在的民粹主义  相似文献   

2.
党在总结十四年改革开放的基础上于“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必将引起全社会全方位的改变,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全局,需要各个  相似文献   

3.
党政一体化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特点,它的弊端相对国家所造成的挫折,已被历史的发展进程所证明。这些国家现在都正在摆脱这一困境。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正式作出的“实行党政分开”重要决定,是我国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回顾苏联党政一体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对理解并推进“党政分开”改革决策的实现,是有所裨益的。一、列宁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探索十月革命前夕和胜利后初期,列宁曾经设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巴黎公社的直接民主制,由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实行多党合作,分掌政权的政党体制;实行选举制、罢免制,使苏维埃有较大的权力;把工会这  相似文献   

4.
苏联二、三十年代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体制,被称为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简称“传统模式”)。这种“传统模式”,四十年代以后被推广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其固有的弊端酿成了许多危机。从那时开始,对“传统模式”的认识就成了各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苏联对二、三十年代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的审理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提供了对“传统模式”再认识的新鲜资料,这就有可能使人们对“传统模式”的本质属性获得新的认识。对“传统模式”本质属性的再认识,无疑对现实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动态发展上历史地辩证地探究了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七年间,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轨迹。重点探讨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列宁虽然在1918年春的“和平喘息时机”已经准备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纲领,但就其指导思想和方法来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样,都是试图在俄国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走向社会主义。二、第一次从动态发展上考察分析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阶段论”;同时,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仅仅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建设等。而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思考是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使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当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难题之一。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权作抛砖引玉。一、传统体制的非经典性从根本上判断,传统的中国经济体制,尽管有了多方面的改革,但还没有走出旧的体制。人们通常称这种体制为“苏联模式”。其实,苏联模式就其具体内容来讲,并不是苏联人的发明,只是因为这种模式在苏联被首先实践,才有了“苏联模式”这种称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动态发展上历史地辩证地探究了从十月革命胜利到列宁逝世七年间,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轨迹。重点探讨和解决了两个问题:一、列宁虽然在1918年春的“和平喘息时机”已经准备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提出了经济建设的纲领,但就其指导思想和方法来说,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一样,都是试图在俄国用“直接过渡”的方法走向社会主义。二、第一次从动态发展上考察分析了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发展的“三阶段论”;同时,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的道路和方法,不仅仅指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而且还包括政治、文化建设等。而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的全面思考是列宁在其生命最后时刻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建立以后,只是为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最必要的条件,它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还要通过具体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来实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发展生产力已成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这是科学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社会主义在世界上还未成为现实制度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历史原因只提到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对其具体内容并未做详细论述。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斯大林针对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成就,作了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概括,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状况完全适合”,“生产力在这里以加快速度发展着,因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有这样发展的充分广阔的天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斯大林在苏联建立一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这种体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曾起过积级作用,但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它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场革命,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然而对公有制的内涵发生了一系列“换脑筋”的变化。80年代初,我国单一公有制结构模式逐渐变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相补充的格局;80年代中期,我们又有了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新认识。理论的突破来自改革的实践,新的认识又指导着改革推向新的阶段。进入8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育、机制的构建都达到新的水平。改革的深化需要新一轮的思想解放,需要新的换脑筋。就公有制,尤其是国有制而言,我以为,主要有这样八个观念需要更新一下了。  相似文献   

10.
论社会改革     
当今的时代是改革的时代.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要求,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各社会主义国家,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科技现代化的潮流,从5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规模和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某些改革.到80年代则更向深度和广度扩展.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对我国的改革进行探索的最初尝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了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推向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各自的个性进行的改革,汇成了当代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与现实:俄罗斯刑法中的缓刑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两个时间点可以把俄罗斯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就缓刑制度而言,这三个阶段的缓刑制度之间既有所区别,又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即便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决定了缓刑制度在本质上的不同,但是仍可以相互借鉴和为自己所用.本文的考察表明了俄罗斯缓刑制度的现实是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历史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新任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内外交困的囧境下,启动了意识形态、党的领导、政治体制上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结果竟是苏共执政地位的丧失、苏联统一民族国家的解体和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崩溃。笔者以激进民主化为视角,考察苏联激进民主主义形成的社会基础,分析激进民主化与苏联解体的内在必然性,旨在通过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悲剧总结激进民主主义的风险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历程,经历了目标探索、框架构建和完善体制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确立。目前,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之上,改革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呈现出新的走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认识上的一次新飞跃,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早在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与经济的结合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历史的产物,在其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有必要对其重新认识和思考。 一、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实践 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源于学生勤工俭学活动,即“勤以工作,俭以求学”,是勤工俭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具有学生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因此,就其特征、内涵和标志而言,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的“两个不能否定”与邓小平的“不争论”就其理论品质而言,都是对实践的尊重,这两个论断的目的都是要求我们尊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尊重不同历史时期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探索实践,要辩证看待实践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否认实践本身.从“不争论”到“两个不能否定”的理论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度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续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一目标,是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国家数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而得来的,也可以说是用高昂的代价换来的。长期的实践,改革的深化,认识的提高,经验的总结,使我们逐渐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其历史轨迹,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计划论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比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成功的。正因为成功,人们始终抱住“计划经济体制”几十年不放,加之,拘泥于本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简单化地理解,不能从  相似文献   

18.
自十月革命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至今,社会主义制度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这期间社会主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一国实践扩展到多国实践,社会主义模式也由最初高度集中统一的一种到现在的多种.如何看待这种情况,过去长时间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把社会主义一度单一化的现象仅仅看成是苏联搞大党、大国主义进行“模式输出”的结果;有的把多种模式的出现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危机,把  相似文献   

19.
苏联政治体制是一种官僚化体制.这种官僚体制具有封建性和资本性的两面性质.随着苏联官僚的特权化,苏联官僚政治体制的资本性和封建性因素日益腐蚀着社会主义的机体,并逐步把它蛀空,最后苏联官僚政治体制的彻底腐化,导致社会主义苏联蜕去社会主义的外壳而演变为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竞争”作为一种“机制” ,被引入到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之后 ,围绕人才择优制度的改革“突破”问题的探索已众说纷纭 ,推行中的教师职务聘任制 ,实际上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实行了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 ,这种改革 ,就其发展阶段看 ,需要经过 3个阶段 :第一阶段 ,转变观念 ,改革启动阶段 ;第二阶段 ,内部配套改革 ,外部协调改革阶段 ;第三阶段 ,逐步完善 ,建立起具有我国特色的聘任制模式形成阶段。我国高校自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以来 ,第一、二阶段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