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正临沣寨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堂街镇境内,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43年的历史,是全国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寨,临沣寨又名红石寨、朱洼寨,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有雄伟的红石寨城墙、潺潺的护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红石古寨"之称。因整个村落被一种浅红色条石砌筑的寨墙紧紧围着,围长约  相似文献   

2.
寨堡是古代乡村社会中人们为躲避战乱而修筑的一种防御工事.在清代,由于湖北长期处于动荡之中,寨堡的修筑相当盛行.明末清初的湖北就以“蕲黄四十八砦”而闻名天下,清中后期随着白莲教起义的爆发,地方团练的兴起,与之相配的团寨更蓬勃发展,寨堡制度也更加严密规范.对此学术界目前还较少做专门研究.故此,文章就清代湖北寨堡的发展与分布情况,寨堡的修筑过程、内部构造、经费来源及其与士绅的关系,以及寨堡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了解动荡中的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寨堡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性聚落,其修筑的时间、空间皆与区域的战争形势有着较大关系。清代四川省由于多次大规模战乱,迫使乡民修筑了数以千计的寨堡。寨堡的命名主要可分为因自然地理条件和因人文社会因素两大类,前者包括地形、水文、土石、植物等,后者包括姓氏、寺观、神祇、嘉名、人物、神话、形象、纪事等。寨名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了寨堡的选址、用材、作用、历史、精神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传统堡寨聚落的精神防卫机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它们以聚落于外周进行环绕式的防御建构为主,如砌建堡墙、挖设壕沟等,相对于普通聚落,表现出鲜明而强烈的防御目的性,并因其聚落称谓中频繁使用“堡”、“寨”等字眼而得名。通常而言,拥有外围线性  相似文献   

5.
里坊不仅存在于古代城市和乡村聚落,而且被移植进明代长城边防军事堡寨中。经过大量实地踏勘,发现以军事建制为主的明代边防地区修建了上千个军事聚落,遗存至今保存较完整的也有上百个,里坊居住模式也普遍存在着,居住形态表现在建筑学和社会学两个层面。通过对明长城军堡与里坊制在社会学和建筑学两层面的比较,可以得出结论:军堡与里坊均是集防御与居住于一体的聚落,军堡与里坊实际上是同一种聚落形态的不同表达方式,以至军堡与里坊具有建筑学层面和社会学层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明代兴屯戍边与青海地名陈新海翻开青海地图,就会发现青海的地名(主要指乡、村一级的地名)中有许多带堡、寨的地名,尤其是在湟水两岸以某某堡、某某寨为地名的尤多。此与明代的移民戍边、置卫兴电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而且,这些以军事为目的而修筑的屯田堡寨经明代历清...  相似文献   

7.
山西历史时期战争频繁,形成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战争文化。山西与战争相关的地名作为战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数量大,类型丰富,不仅包括关、城、堡、寨等军事设施和营、屯、所、队等古军制之类外延型地名,还包括用战争英雄、军事传说、战争意愿命名有特定战争涵义的内涵型地名。受历史战争和其他文化影响,军事文化地名在山西各区域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呈现条、块状等规律性。它的形成背景既受历史战争的遗迹的影响,也是人类战争防御意识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修堡筑寨是北宋对西夏战争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北宋政府在陕北地区修筑了大量地形和地势有机结合的堡寨。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实地考察和对堡寨的功能和作用分析可知,北宋时期的堡寨主要分布在交通要道、地势险要以及土壤肥沃之地和有丰富水源之处。这些堡寨在当时对西夏的战争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宋、夏在河东路麟、府、丰州的争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夏对麟、府、丰地区的争夺主要集中在西夏前期,争夺的形式表现为军事入侵和土地侵耕。从北宋对麟、府、丰地区的经营,西夏的军事入侵,西夏侵耕土地以及对缘边蕃户的争夺等方面论述宋、夏在麟、府、丰地区的关系,认为宋、夏在对麟、府、丰州的争夺上,西夏的入侵给西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麟、府地区的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也加重了河东百姓的负担,但为了抵御夏军,北宋在河西麟、府一带设置的军、城、寨、堡,对今天这里地方城乡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开发了麟、府、丰地区。  相似文献   

10.
修营筑堡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环节。陕北地区分布着大量同地形地势有机结合的明代长城营堡。通过考古勘察和文献资料的梳理可知,陕北明代的营堡主要分布在地势险要、交通要道、易于商业贸易、可供开垦及有水源的地区。陕北营堡不仅对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起到重要作用,也为长城沿线城镇的兴起、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胶东方言的音韵结构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半岛地域几近封闭,很少受第二方言的接触感染和冲击,其方言内部结构特征一致性强。方言间的主要差异与古代政区的划界相吻合,而来自不同方言区的驻军世代定居隶籍胶东,对胶东方言的发展产生了独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黑陶是一种古代的黑色陶器,是中国古陶器中独具艺术魅力的瑰宝。绥棱黑陶是“中国现代黑陶第一窑”,是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绥棱黑陶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所处的地域和不同时代给予的不同影响,逐渐演变成绥棱黑陶,如今古朴、凝重、多层透雕、形式丰富多样、构成元素独特等特殊风格及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丧葬仪礼深受朝鲜古代各个时期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刻意追求置放亡者头颅的方向、附葬品的安排、墓椁的构筑和祭祀的周密布置等,极尽虔诚之意。在这些追求背后所蕴藏的亡魂不灭观念和灵魂崇拜意识,则形成了朝鲜古代人世界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灵魂观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移情是我国古代诗、词中最具抒情的表现手法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举例论述了移情在古代诗、词中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这一表现方式的基本完善是在唐、宋时期。最后试将移情的表现手法分出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在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对移情的举例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诗、词这一独特抒情表现手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方言的调查研究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普方古字音对照查询系统"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所录汉字为基准,建立了ACCESS数据库,并利用ASP语言设计了查询界面和查询结果显示界面。利用本系统,可以选择拼音、汉字、反切、韵摄、等呼、古声、古韵、古调、方声、方韵、方调、普声、普韵、普调等参数,通过网络进行任意或组合查询,使普、方、古之间的对比研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逻辑推理思想,但由于不同文化背景所孕育的逻辑思想有其特殊性,所以对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理解就不能仅仅依照西方惯常的理解模式,而是要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加以探讨,如此才能显现出其推理的合理性。先秦时期的推理思想显著体现了整个中国古代推理思想的特征,准确恰当地理解其语境化特征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  相似文献   

17.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无非用于记录、计算,然而置之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万顷之陂,它所蕴含的意义便由此超“凡”入“圣”。古人视其“先天地而己存,后天地而己立”,用之万方,规矩人事,建构了一系列文化语汇。透过数字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折射与反馈的是先民的宇宙意识,同时又自然而然地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约定俗成,成为华夏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山西新绛稷益庙壁画以其独特的题材形式在众多的山西寺观壁画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画中表现的古代农事与农具成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活动的重要图证史料.丰富的人文内涵与科技含量促使它成为古代农业科技史之饕餮盛宴.  相似文献   

19.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无论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舞蹈以它特有的方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成熟而且自信,这种独特的文化样式不同于世界任何国家,历久弥新。时至今日,在中国舞蹈的近代发展中受到全球的经济、文化强烈冲击,又加以历史断流的关系,体系建设难以定位,以至于名存实亡、迷失自我,在自我的现代构建中融入戏曲、掺杂芭蕾,还吸取了很多现代舞因素,已达到所谓的"自由"和"现代化",创作更是一塌糊涂、茫然混沌。文章旨在运用系统工程这一科学方法论,阐述古典舞的流变和发展,通过系统思维给予科学的整理,解析创作中的方法和定位问题,最终成为构建中国古典舞体系的理论指导,得到价值的最大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丰富而深邃,蕴含着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和哲学伦理思想,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独树一帜.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群体组合,以及在外观上呈现出的大屋顶、建筑装饰、色彩运用等特色,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实用价值及审美价值,而且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