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琼州学院学报》2015,(3):52-56
唯美主义作为一场不连贯的运动,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纲领,各代表人物之间的观点也并不完全相同。《莎乐美》作为一部形式完美和充满着唯美主义颓废色彩的天才剧作,既是唯美主义领军人物王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又被视为唯美主义运动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莎乐美》的戏剧题材取材、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可以窥探到唯美主义强调艺术自主性,与生活无关;致力于诉诸有意味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塑造唯美主义精英概念化身的人物形象来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方式;试图在与理性的对抗中确立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2.
付建舟 《社会科学》2023,(12):76-89+150
王尔德的剧本《莎乐美》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自田汉译本问世以后,多种译本相继出版,掀起了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在这个大潮中,我国学术界的引进和介绍,是“小众”层面的精深输入,华美、艳美、秀美的舞台传播,优美、畸美、至美的杂志传播,奇美、华美、艳美的银幕传播,是“大众”层面的普及推广,二者共同推进这股思潮。《莎乐美》及“莎乐美”的在华传播,不合社会政治的“大势”,却甚合民众心理的“小势”,这就是它在20世纪上半叶的数十年间在华不断传播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现代文艺的唯美主义思潮波澜起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为艺术而艺术"是王尔德唯美主义艺术观的精髓,他运用多种体裁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艺术主张。本文着重从不被人们重视的王尔德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的分析中,探究他的唯美主义的特征,认为在这篇童话作品中,王尔德通过虚构的故事和幻想的形象,充分表达了对真、善、美的讴歌和假、丑、恶的鞭挞。同时,也将唯美主义的艺术观发挥到了极致。  相似文献   

4.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与《莎乐美》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与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中 ,女主人公们在各自的恋爱事件中都保持了积极主动的姿态。两位作家都处在女王的强力统治下 ,这使得作家具有了从接近女性主义的视角构建作品的可能性 ,但他们又在相反的立场上表现了两希精神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唯美主义视角下王尔德童话中主人公的苦难.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王尔德在童话的写作过程中注入了唯美主义的意图.相对传统童话,王尔德笔下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是异乎寻常的,王尔德童话中没有传统的反面角色,主人公的苦难都是自身引起的.这两个特点都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下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矛盾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彬 《理论界》2006,9(9):162-163
王尔德作为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在他的文艺理论、作品和他的生活中体现出明显的矛盾性特点。本文分析了在19世纪末的维多利亚时代崛起的商品消费文化,探讨了唯美主义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指出消费文化和唯美主义的相互渗透与平行,说明了王尔德于唯美主义艺术形式的多重镜像中寻求主体认同感以对抗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尝试,从而对王尔德的矛盾性及其意义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王尔德的喜剧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从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的特点以及消费文化对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王尔德喜剧创作与唯美主义的矛盾,揭示了王尔德喜剧创作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9.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西方近现代文化转型时期文化震荡的产物。虽然唯美主义自身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是它在一定意义上开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就是一部包含了许多现代性因素的奇特作品,重新阐释这部作品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透视唯美主义的现代性和超前性。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基督受难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王尔德如何从唯美主义角度阐释基督,并将基督作为受难原型应用于童话创作中。王尔德根据自己唯美主义思想和不同生活阶段的需要把基督视为完美的个人主义者,理想的艺术家或者慈悲仁爱的神祗。基督的主题在王尔德童话中反复出现,或作为受难的原型人物,或融入童话的故事情节中。以基督为原型的童话创作也反映了王尔德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王尔德自身的因素,以及圣经原型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主人公莎乐美的塑造,从而进一步理解王尔德所提倡的唯美主义艺术理念。  相似文献   

12.
民办高校的发展路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的透视,提出民办高校的发展要以提高办学质量为出发点,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突破点,以培养技能为生长点,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为立足点,以坚持多样化办学为关键点,以坚持滚动发展为着力点,以公平对待、鼓励竞争为支撑点,以建立科学的评估与督导制度为切入点。在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单位需要、个人需要的有机统一中,确定民办高校在高等教育中的位置,寻求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多层面的系统逻辑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是核心,决定了这个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其目标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神动力;荣辱观是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在实践,其具体实施路径包括从关注民生入手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指导功能的物质基础;建立宣传教育有效机制等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4.
以报道加评论的形式播报新闻,是当下电视新闻播报呈现出的新态势,我们可以把它叫做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电视新闻的评论化生存以媒介生态变局为背景,目前已经呈现出以凤凰卫视、央视新闻频道和城市电视台三方为代表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它既是电视对媒介生态变局的应对,也是新闻立台理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以“五爱”为具体行为规范,以革命功利主义为评价标准,以做“五种人”为道德目标。毛泽东伦理思想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人生教科书,在今天仍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国家反洗钱的理论与战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洗钱是犯罪的放大器,是自由市场体系最大的漏洞,是冷战结束后典型的非传统性安全威胁.在现阶段的中国,洗钱特别成为官员贪污腐化的护身符和净化器;因此,反洗钱关系到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成败,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关键之一.国家要践行反洗钱承诺,建立、健全制度性反洗钱体系和全社会反洗钱体系,对洗钱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预防为主、惩治为辅"、"疏堵结合、软硬兼施","损失补偿、利益共享","重点监控、与时俱进"等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学视角,对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四位一体”建设构想。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以职业文化为核心、以道德文化为根本、以网络文化为主阵地来丰富充实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政治学的进程——一个评论性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以及相对于社会的经济文化而言,政治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历史,中国政治学的命运与现实政治的变迁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科学,中国政治学已经从"伪科学"发展成为一门拥有独特的概念、方法、公理和逻辑的独立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中国政治学已经成为人们认识政治发展规律不可或缺的工具;作为一种职业,中国政治学已经拥有一支数量不小的专业研究和教学队伍;作为一种事业,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对推进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瞻望未来,中国政治学将成为世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河北工程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以校企合作为主线,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多年的改革尝试为依托,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订单式人才培养为抓手,着力创新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努力开创出多条工程特色明显、符合学校实际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