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与存在主义只关注个体生存不同,先秦儒学所关注的是作为家族、社会和国家的群体生存,其所探求的是人类生存之道。其中,孔子以"天"为生存的本体根据,以"仁"为生存的核心理念,以"三不朽"为生存的终极意义;孟子以"万物皆备于我"的"浩然之气"为生存的最高境界;《周易》建构了一个天地人一体的大生命系统,并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提出了以"三不忘"、"顺天应人"来保证身安、家齐、国治的思想;《中庸》提出并回答了人之世代生存的"悠久无疆"问题;荀子则既讲到"天养",又提出了"最为天下贵"的人之生存意义理论,提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由吉林大学经济系张维达先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部分)》,是一本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好教材。这本教材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在对经济关系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增添一些经济关系的定量分析。作者的见地颇多创新,读之使人受益非浅。但笔者对《教科书》中关于价格定量分析的公式却有些不同意见。《教科书》在表述价值规律的内容时,采用了如下的图表:  相似文献   

3.
《百姓生活》2013,(5):79-80
《服装设计与技术手册》 本套书以"实用、可靠、全面、便查"为原则,为服装设计师和广大服装行业从业人员以及服装爱好者提供了一本可供系统学习和阅读,并根据需要随时查阅的专业手册,本手册必然成为服装专业院校有益的教学和学习的教科书或参考教材。  相似文献   

4.
陈俊逸 《新天地》2011,(11):133-134
本文以我自己对高中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为教材的任教经历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与思考新课改和《化学1必修》,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通过一些关键性资料的把握,以"乱"为切入点,探讨《关雎》的内在之旨。通过对"乱"的解析、对"乱"在理解《关雎》中的地位,提出一种现代性的解释。一方面文章以早期文论为主要依据,发现"乱"为《关雎》是"四始"之首的原因;另一方面,文章又从"乱"在解析《关雎》的重要意义出发,提出要从一种高度来理解《关雎》。对《关雎》的现代性解读:即《关雎》的现代性在于它的艺术美与民族语境。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中州集》由魏道明编辑、商衡手抄的《国朝百家诗略》与其所"记忆前辈及交游诸人之诗"两部分组成,这是造成《中州集》前后体例不一的关键性原因。《中州集》不仅是集金代诗人诗作之大成的一部诗歌总集,而且具有明显的编年性质,为后人研究金代诗歌提供了最重要的文献依据。《中州集》每人一篇的作者小传,具有三个方面的文学史料学价值:一是众多小传中的传主事迹可补《金史》之阙;二是小传载录了数以十计诗人的各类书目,而成为了《金代艺文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小传中以例举或评曰的形式,收录了"正集"之外的82人的207首"集外诗"。《中州集》"诗传合一"的编辑体例,"以诗传史"的编辑思想,"以年为序"的编辑方法,对后世诗选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刘鹏 《成才与就业》2013,(24):59-59
中小学的"语文",过去又称"国语"或"国文"。顾名思义,语文是一个人应该学习与掌握的基本知识类别,"国"字更表明此乃一国之公民精神、人品素质、人才能力的基础。这也是近些年来,语文教学中略有"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一场场轩然大波的原因所在。近日,《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编写的《一个人的教材》完成最后一稿的修改,  相似文献   

9.
《社会伦理学研究》是一部具有创见性的学术著作,它表达了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诉求,另一方面它又为规导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参考。它确立了这样一种理念:以"生活优先"而非"逻辑优先"的原则,来谋求人之"所是"与"所应是"相统一的"成人之学",来阐释个人与社会的相辅相成,《社会伦理学研究》一书问世,不仅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也表征着中国社会伦理思想研究走向了一个新里程。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之"华山论剑"并不始于《射雕英雄传》,之前的《碧血剑》虽无"华山论剑"之名,却有"华山论剑"之实,认为剑为利器,是百兵之祖;聪明和勤奋是学好剑术的两个条件;传剑应倾囊相授;使剑要行善去恶,行侠仗义,心存宽恕,不可妄杀。这在《射雕英雄传》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通过比武以争夺天下第一的情节在《碧血剑》中也有一定的表现。《碧血剑》之"华山论剑"是《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基础和准备。  相似文献   

11.
《史记》述“天”与历史理性的萌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宗旨首在“究天人之际”,它在记述五帝三代之时就反复述及天、天命与上帝的观念,这些观念主要源自《大戴礼》、《尚书》与《诗经》等文献。但司马迁对“天”之观念的记述述并非唯“经”是从、全盘照录,而是从史料考辨与历史观念两个方面进行审慎的去取,显示出卓越的考信精神。在此基础上,《史记》所述的“天”之观念,在五帝时期呈现出明显的自然属性,夏商时期则又具有了浓厚的宗教性,而殷周之际,天的观念又以道德为主导。通过梳理五帝三代的天人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历史理性在殷周之际的萌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2.
结合各种文献对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考证论述。对思孟学派的含义及其教育思想作了概述和解读,并从教育过程和教学原则角度.简析了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被尊为"道启东南"的"南方夫子"、"东南学道之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子游氏之儒"及其开创者言子研究寥寥,至今知之甚少。本文就言偃"子游氏之儒"的基本思想、荀况为何竭力贬斥"子游氏之儒"、"子游氏之儒"的影响及历史地位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字为表意文字,从字形我们就能判断其意义类属,也能推断出与之相关的思想文化内涵。儒家美学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乐”为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充分肯定文艺的社会功能的时候,将“礼”“乐”作为教化人心的手段,提倡礼乐和谐观。本文从古文字“礼”、“乐”、“仁”、“和”的字形入手,试图通过这几个概念的解析,揭示儒家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诗礼互证”是汉代儒家经典诠释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早在宋代便有学者开始提出概念,并对此后的《诗》、《礼》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代学术研究视野考察这一学术范式,对它的概念和分类情况予以界定,指出“以礼证诗”和“以诗证礼”两大要素各自有其学术源始,并通过以郑玄为代表的汉人注释典籍语料分析,探索两大要素各自的注释形态,进而挖掘这种学术范式在后世乃至当代的学术研究价值,有助于总结传统学术研究的个性特征,启发与拓展当代的学术研究思维与理路。  相似文献   

16.
班固《尚书》学承师渊源颇为纷杂,但其家学当远承之班伯.班固集西汉《尚书》学以“洪范五行”察变之大成,对后世《书》教传统影响巨大.其撰《汉书·叙传》及其论纪、表、志、传之所以作,体式仿《书序》.班固推尊《尚书》为信史,曾作《典引》一篇以续《尧典》.班固所撰《汉书》称引《尚书》今古文兼采,较好地体现了东汉《书》教传统兼通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发展合理性中,儒家追求与天道相一致的社会秩序,认为社会发展的合理性体现为社会制度是一个有“因”有“革”的损益过程,包涵了与历史发展规律相一致的内容。在他们看来,合理性的社会发展模式有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两个层次,这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清代《红楼梦》评点家陈其泰曾对《红楼梦》的回目加以拟改,但并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顾鸣塘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陈其泰”词条中专门对其《红楼梦回目拟改》进行了评述,认为它“多为败笔”,基本上持否定态度。笔者却认为,虽然它对个别回目的拟改值得商榷,甚至是败笔,但对大多数回目的拟改还是有道理的,不仅丰富了《红楼梦》研究的内容,而且还体现了陈其泰对《红楼梦》研究的真知灼见,是对红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它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西周是我国古代礼乐教育勃兴的时期,与土地"国有制"和宗法分封制相适应,音乐教育形成了以官府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官学"教育体系.这种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维系并巩固了西周贵族的统治,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并为后世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章从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分析了西周"学在官府"现象产生的原因,阐述了西周等级分明的礼乐教育制度以及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20.
透过蒙田随笔中的历史倾向,我们可以发现支配他认识历史的历史观。在蒙田对非欧民族民俗的叙述中,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非欧”文化历史观;在对政治事件的过程及政治人物命运的评述中,他流露出既尊崇道德而赞同君主制度,又赞同君主制度而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开明君主政治史观;在历史发展问题上,他持相对主义观念思考历史,从而导向运动发展的历史观:一方面,他从心智出发,确定世界没有变化,另一方面,由于他将历史奠基在观念上,他又内在地预见了另一种历史观,即运动发展的观念。此外,蒙田还重视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在教育上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