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城固县鲜家庙乡龚家堡村,有一位名叫李本善的百岁长寿老人,其长寿秘诀就是两个字:读书。他一生书不离身,手不释卷,不仅读了大量古典小说、诗词、杂记和史料,而且读了大量的报刊,并摘录了许多范文和警句。他说:“读书使人聪明、坦荡,即使有了烦恼,也会云消雾散。”可见读书不仅可以长知识、明事理,而且可以益寿延年,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之道。读书能使人知识渊博,明辨是非,达观向上、趋利避害,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剂保健良药。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闵子骞的人,去拜孔子为师。开始时,…  相似文献   

2.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3.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4.
向志宏 《社区》2005,(6):62-62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怎样写……想完后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本来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读完了。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八面受敌”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年轻人钻研学问,每本书都要读几遍。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  相似文献   

5.
安武林 《社区》2005,(6):58-58
爱一个作家,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去读他的书;爱一个作家的书,莫过于把它丢进厕所里。厕所是一个污秽的地方,但若把你喜欢的书放进厕所里,绝无不恭敬的意思。我一直想在我的厕所里建造一个书架,可惜厕所的空间太小,无法把我最喜欢的作家的书放在那儿。读书是一种享受,古人有“三上”读书的习惯,其中之一便是蹲在厕所里读书,看来这般美妙的享受古人早已懂得。但古人所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我倒没觉出什么好来。读书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大概在家庭里,再也没有比厕所更安静的地方了。一个人独占,绝无人打扰你。即便你偶然想起某一件比读书更要紧的…  相似文献   

6.
谈阅读     
<正> 亲爱的弗兰西斯科:我高兴地知道你对我送给你做圣诞礼物的那本书很感兴趣。你的感谢信写得很成功,我祝贺你已能正确地写作。有关阅读的秘诀我难以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平时给我的朋友谈到读什么书好时,我就拿不定主意,更何谈推荐出使别人感兴趣的书呢?况且你信中也没说你喜欢读小说、或是戏剧、还是杂文、游记之类。但你所强调的喜欢读书亦足以使我高兴。你读过和莎士比亚生活于同时代的弗兰西斯、培根的杂文吗?那里边可有许多关于读书的高见。下面这就是从他“谈读书”的短文中摘取的一些警句。  相似文献   

7.
谈读书     
题目好象很奇怪,只要认识三五千汉字,便可读所有用汉字印刷的书了,书人人会读,何必谈?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能读书是一回事,善于读书又是一回事,并不是所有认得若干汉字的人都善于读书,能和善,相差只是一个字,实际距离却不可以道里计,问题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8.
以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追寻一代伟人毛泽东青年时代读书学习的足迹,探求毛泽东走向成功的内在驱动力.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读书是他成为世界伟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文中对青年毛泽东为什么选择社会科学作为主攻方向,这与他的成功有什么关系等问题作了有价值的理性思考,给人启迪.阐述了青年毛泽东读书学习的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明确了读书目的,解决了“为什么读书“的问题;第二种境界解决了“读什么书“才能实现目的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张巡(公元708—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于唐开元末年考中进士先后做过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令。张巡少年时学习很勤奋,读了许多书,读书时能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读书不到三遍就能熟记不忘。他写文章常能挥笔立就。张巡为人正直豪爽,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爱结交操守高洁的人为朋友。他作清河令时,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很有治绩。清河令  相似文献   

10.
戴瑞吉 《老友》2021,(4):1-1
退休以来,我读了不少书,自觉受益匪浅,也深深感到老年正是读书时。古今中外老来读书者甚多,孔子、孟子古稀之年也没有放松读书,而且还在著书立说。周恩来同志生前多次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然而,对于读书的问题,在我们老年人队伍中,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一生与书为伴,广泛涉猎,古今中外,无所不读。他是出色的作家,更是优秀的“读”家。鲁迅对读书,有自己的思想:明确的读书目的,坚定的读书信念,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此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情感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简析了鲁迅的阅读思想。  相似文献   

12.
谈读书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100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弗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  相似文献   

13.
乐书     
宗璞 《社区》2012,(14):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风”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作者写书总是把他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放进书里,他在写书的时候,对自己已经进行了过滤。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不只是书本身的力量,也需要读者的会心。  相似文献   

14.
正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的书。”近年来,为了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许多学校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读书节”“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形成了大量的书面资料,课外阅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学校还评选了一大批“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可谓可喜可贺。但这其实这都是表面的繁荣。我们发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调查,结合本校的读书情况,发现课外读书活动效果并不是很好,表面热闹的读书活动背后,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慧虹 《山西老年》2010,(11):48-48
学者张颐武谈自己的读书生活时提到,读书需要读"两头":一头是经得住考验的经典;一头是最新的书。他认为,经典让你了解大师们如何思考,最新的书让你了解同代人如何思考,两者对于  相似文献   

16.
读书联欣赏     
重视读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有许多关于读书的对联,令人喜爱。撰写读书联的人本身就是志在书山探宝,心向学海寻珠之人。他们撰写的读书联或谈志向,或谈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谈心得体会,或谈读书之益,或谈学习态度,都是肺腑心声,甚至是毕生苦读的经验,但总是意关爱书,指明读书的作用.指导读书、强调读书与实践并重,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工具书的用处从读书谈到查书读书,对每一个想追求知识的人都是需要的,因为书本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任何人,即使是真正“皓首穷经”似的读它一辈子,也未必就能真正读通多少,更不用说是“读遍”天下书了,原因是:书,太多了。古人所谓“汗牛充栋”,远不能说明书籍存在情况,只有用“浩如烟海”一类话来形容,还可以说是较富于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18.
《社区》2008,(8):4-5
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古者,“著于竹帛谓之书”,竹就是竹简,帛就是缣素。书是稀罕而珍贵的东西。一个人若能垂于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读《易》,韦编三绝,用韧皮贯联竹筒,翻来翻去以至于韧皮都断了,那时候读书多么吃力!后来有了纸,有了毛笔,书的制作比较方便,但在印刷之术未行以前,书的流传完全是靠抄写。我们看看唐人写经,以及许多古书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书得来非易。自从有了印刷术,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于显微胶片,读书的方便无以复加。  相似文献   

19.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20.
郭泉真 《社区》2008,(23):7-7
人到底为什么而读书?“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读书的人。”雷达说。伟人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智者答:读书对于智慧像体操对于身体(爱迪生);于丹答: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胡适答: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看似各有不同,其实都有共性,所为就是所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