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传述古代文化的过程中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他怀疑天命鬼神,重视人事;主张以“仁”为中心确立各种典章制度;重视仁德、礼义,轻视生命和物质利益;提倡“中庸”之道与“和而不同”的方法原则;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孔子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是推动社会走向理性、文明、和谐、有序的巨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孔阳先生是中国当代享有盛名的美学大家。他毕生致力于美学、文艺学的研究和建设,在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西方美学、中国古典美学及中西比较美学领域都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杰出贡献。他提出的以实践论为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学说,在国内自成一家,代表着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新学派与新水平。蒋先生的学术创获生前曾多次受到国家与人民的表彰,他虚怀若谷的学术品格与勇于探索、善于独创的治学精神更为广大学者所敬佩。在蒋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本刊发表这篇他在1991年山东曲阜孔子国际文化节上的学术演讲,以缅怀他的学术贡献。本篇讲演近日据录音整理而成,故蒋先生生前未曾审阅过。  相似文献   

3.
孔子美学思想初探刘珙孔子是一位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并驾齐驱的思想伟人.他的美学观以其广阔的文化背景,渗透于佛、道之中,影响了我国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和美学思想,建构了我国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孔子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春秋末叶奴隶制社会逐步...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美与善、功利的联系 ,提出“君子比德”来欣赏自然美 ,重视诗教和乐教等艺术美的作用 ,并主张“文质彬彬”即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毕鑫 《社会科学论坛》2008,(18):179-18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热爱和理解.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儒家学派音乐评价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评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对音乐有着独特的热爱和理解,他的音乐美学思想为儒家学派音乐评价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评述,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学习,孔子曾说过一系列非常有名的话,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以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君子博学于文”(《雍也》),“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但这里讲的都是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问题,并不能构成有意义的认识论。孔子所关心的不是客观自然规律及其对人的影响,而是以全部热情和一生不懈的努力,孜孜于人类自身感性与理性、个体与整体的协调问题。因此他尽管说过那么多有关学习方面的激动人心的话,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也是循循善诱的导师,但由于他对人以外客观自然的无知,对超验世界的拒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使他最终无法成为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从而也就使他苦心经营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仅具刍形的“认识论?伦理学”思想框架,由于认识论事实上缺席而宣告倒塌。不过孔子毕竟认识到了以《诗》、乐为代表的艺术审美对人的生存发展、人格完善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中提到的“乐”,是广泛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孔子论“乐”的侧重点是音乐,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钟鼓”、“瑟”、“歌乐”等等,说的是歌唱和奏乐的音乐形式。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其音乐美学观占据着重要位置。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明确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将音乐教育同“诗”和“礼”的教育相提并论。主张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教育呢?因为音乐具有强大的美感力量。他在谈到…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常喜欢说中国是诗的国度.然而,人们却常常忘记了,中国更是一个音乐之国.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备至的经典《诗经》,在其产生之初,那些诗篇就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墨子·公孟》就记有“儒家诵诗三百,弘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日本学者江文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论述了中国古代以音乐代表国家,音乐的发达远较西洋为早,这正是历史的事实.大量的古籍资料和不断大量出土的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文化,常以“礼”“乐”并称,甲骨文中,没有正式  相似文献   

10.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一生酷爱音乐艺术,而且非常重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教育主张和育人宗旨.学习和研究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抵制庸俗、低俗、媚俗音乐之风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通过对孔子提出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尽善尽美”等审美准则及审美理想的简要论述,旨在引发人们对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的各门艺术中以音乐最为发达,当时诗、乐、舞三位一体,又往往以“乐”来特指这种综合艺术,因而先秦的“乐”具有文艺总称的性质。当然在这种文艺总称中显然是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为主的。先秦诸子百家中几乎没有一个不论及乐的,尤其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为热衷于论乐,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观,最后以《乐记》这一理论专著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发展的雏形和框架。孔子音乐美学观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和根源,亦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孔子的音乐美学观不是对音乐的具体创作理论的阐述,而是对音乐的  相似文献   

12.
唐爱民 《学术论坛》2001,(2):134-137
孔子的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孔子关于做人教育的宗旨、理论内涵、方法体系,对全面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乃至对当前的人文教育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美学由他的伦理学和政治理想延伸而成,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因之成为孔子美学的两个问题域.也就是说,社会现实、伦理政治问题是孔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它具有显明的非独立性和实践性品格.这对中国社会和中国美学带来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在我国目前的青少年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中,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于青少年具体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非常重视,而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有所忽视。事实上,高尚而健全的人格的养成是一切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必要基础,同时也是知识和技能培养走向正确方向的切实保证。因此,如何培养、造就高尚而健全的人格,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一个应引起足够重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学的物质媒介,研究孔子的言辞思想更容易接近其文学思想的核心。“文言”是孔子言辞思想的核心概念,它对内容上的规范性与形式上的审美性的双重要求,使孔子的“文言”思想,不仅为中国文学提供了形式上可资借鉴的典范,同时,也在思想内容方面树立了“雅正”的尺度。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学思想,“文言”一词所包含的规范性与审美性的双重意味,奠定了孔子以及儒家文学思想政教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诉求。  相似文献   

16.
孔子研究的新进展──评《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向东游唤民先生新著《孔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一书,已由岳麓书社1994年1月出版。该书把对孔子思想本身的研究与其在当代社会的作用紧密相结合,使学术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标志着对孔子思想研究的新进展。以往学术界...  相似文献   

17.
法家在先秦诸子中是一个重功利、重实践、不假虚饰、崇尚理性的重要流派。法家的美学思想 ,也相应地表现一种简单直接、粗犷明快、坦率朴实的风格 ,这一风格具有朴实无华之美、大音希声之韵。而这种美韵 ,在韩非的美学观里得以痛快淋漓地展现出来。韩非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 ,毋需人工修饰 ;装饰起来的美是不真实的、虚假的、无用的。另一方面 ,“文”或“美”都要“以功用为之的彀” ,即以符合“阶级”的功用为准则。韩非子特别反对“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 ,反对“艳乎文丽辩说之声”而不求功用的形式主义 ,主张文化娱乐活动注重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8.
孔子与柏拉图美学思想比较研究彭立勋孔子(公元前551-479)和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分别为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开山祖。他们的美学思想为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 ,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孔子“中和”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艺术特征和影响三个方面可以看到 ,他的这一思想既是对先秦早期美学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 ,也直接启发与影响了后世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浅论孔子的学习与教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有着深刻影响。探究孔子有关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主张和观点,不难发现,它与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有诸多暗合之处。因此,梳理和分析孔子的学习与教学思想,对于加深对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的理解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