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大凡一个学科的形成与建立,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初创阶段,即学科的基本范畴、基本理念以及基本研究领域的大致确立与划定的阶段;二是规范化阶段,即学科体系日趋严密、学科概念日趋准确、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以及学科意识日趋明朗的阶段。中国的社会学经过20余年的恢复与重建,其学科地位已得以确立,其社会影响也日渐扩大。中国社会学现在所面临的亟需做的事情,是学科的规范化问题。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脉络来看,中国的社会学已完成了恢复与重建(实为初创)的任务,需要进入到规范化的阶段;另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4)
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经历了三个建构阶段,即从神话时代到殷商时代空间生成描述与建构阶段、从西周"家天下"空间设计到诸子空间生产观念确立阶段以及汉至清大、小传统空间生产观念共存阶段。通过梳理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的建构历程发现,中国古代的空间观念是生产和建构的结果。空间并非康德所言是先验的直观形式,而是随着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展不断被建构的空间意识。空间并非客观的背景和容器,而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可以被生产的社会想象。梳理中国古代空间生产观念可以为空间生产理论提供思想资源,有助于更全面、更深刻理解空间生产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形象思维观点最早来源于俄国,1930年代传入中国。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和从1978年到1985年,形象思维两度在中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这些讨论与中国1949年以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任务和几十年间的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美学和文艺学研究的总体发展联系在一起。前一次讨论对美的本质起了平衡作用,后一次讨论引发了新一轮的美学热。自从1985年以后,对形象思维的讨论走向低潮,但这一讨论却化身为文艺心理学、文学人类学研究和古代文论中的意象研究。作者认为,以上几个途径都是形象思维的积极的发展,值得肯定,但是,认识论上的经验的和符号的态度,可以提供更多的启示。对艺术特征的理解,曾经经历了是认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不是认识这三个阶段,我们需要有第四阶段的理解,这第四阶段的核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还是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治社会及其文化机制杨华随着中国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很多学者开始关注此一问题:即独具文化特色的中国古代政治是如何运转的,是法冶、人冶抑或是礼治?笔者以为,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人治社会,但人治若落实到具体而言,则不是礼治,而是“术”治。一、中国古代法治...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樊宝英20世纪60年代由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主张从读者的视野来研究文学,给西方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在不到20年时间里,东进西渐,迅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美学大潮。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它进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是指从国家的形成到秦统一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国家形态”则主要是就国家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而言的。目前对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研究,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一是按照传统的大一统观念或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来理解中国古代国家,对中国古...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经验的模型化路士勋王金凤如果从1978年春天那场发生在中国的有关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中国改革的序曲算起,中国的改革已进行20年了。2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朝着经济市场化的目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境民族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跨境民族之一。①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清朝统治新疆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激烈地动荡中从古代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对哈萨克族来说,更是一个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30年。中国马克恩主义哲学研究的这30年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思想转向”,从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提出,这个阶段总的来说,是对极左思潮的一次彻底的清理。第二个阶段是“返本开新”阶段,主要是哲学界通过完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而“回到马克思”,重新厘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逻辑和学术传承方向。第三个阶段是“多样化和个性化”阶段,哲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些交叉学科比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等新兴学科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何刚 《江淮论坛》2009,(1):158-164
郭沫若及其《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各方论战者从理论引用、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古代社会性质的确定等方面对郭沫若古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评述。论战中包含着合理科学的学术成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郭沫若古史研究的修正和完善,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本文力图侧重于从学术史的视野叙述郭沫若与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从而部分还原其被遮蔽的学术面相。  相似文献   

11.
理性:20世纪中国史学的内在基础雷戈按照传统的历史定义,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逐渐成为历史;同样,20世纪的历史学作为一个整体,也正在逐渐成为历史。但我们所要讨论的只是20世纪的历史学。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20世纪的历史学作为一个整体,有没有一...  相似文献   

12.
候外庐及其思想史学派在治中国思想史方面,不仅成就斐然,而且自成体系,这是毋庸多言的。我认为,作为治学,最值得重视的是其取得成就和构架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以及所形成的学派基本群体,这些方面恰恰是这个学派的最可继承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及其最具启示学人的治学要诀。关于候外庐思想史学派,侯外庐先生在《韧的追求》中这样回顾总结道: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按照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论述了各社会阶段的思想发展,殷未西周春秋战国是古代思想的发展阶段,即奴隶社会思想发展阶段;从秦…  相似文献   

13.
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多少年来,在中国史学界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所谓“古史分期”,是指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地方断限的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尽管意见纷呈,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论者们在讨论问题时,都承认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奴隶社会,其前提是相同的。其所争者,惟“分期”而已。 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郭沫若先生首先揭幕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在那里,他开展了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1930年作者将其研究成果编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出版。此书试图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具体的历史划分是:殷代是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周室东迁进入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学术思想论衡(笔谈)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泽华马克思在说到法国中世纪的特点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虽然没有详细展开论述,但这句话对我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却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暨南大学历史系于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中、下旬,召开了为期三周的学术讨论会。这次学术讨论会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宣读学术论文,第二阶段就中国古代社会性质与财产形态问题和第二次大战后国际关系史的体系和分期问题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学校领导和历史系党政领导对这次学术讨论非常重视,一年多以前就成立了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魏荣耀中国古代人事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选官制度、用人思想和领导者素质三个主要方面。一、中国古代选富制度利弊说进人封建社会以后,官吏选拔制度经历了一个从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过程。1.严重打击奴隶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 1949和 1978年为界,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引入、传播经过辩驳和论争,最终成为国家主导形态的哲学;1949—1977年,主要是阐释、宣传和普及,其间特别是后期,出现了“左”的曲解,一度走入误区;1978年之后,逐步摆脱“左”的束缚,走向活跃,成为本世纪最为繁荣的阶段。一个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结束了近代中国一百余年精神世界的混乱和失范状态,承续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统”序列;体现出哲学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学者普及到民众、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强烈意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空普适域。教条主义则是它付出的一笔昂贵的代价。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将更加专业化,其趋向是:文本研究将获得拓展与深化;20世纪史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注目于现实、关注时代的重大问题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长项;研究队伍可能会出现分化;在综合创新中产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派,产生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和哲学论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作用胡绳本文首先回顾了正在逝去的20世纪,指出:在20世纪的前一半,中国既穷又弱,内部不统一,遭到世界列强的欺凌。那时的中国,没有独立的地位,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到了20世纪的后半,情况完全改变。由于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跨入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使得各国社会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许多国家的发展实践,要求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发展问题。20世纪下半叶,在许多有关发展问题的讨论中提出了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即以人为宗旨,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各方面的整体性发展。对此,中国也不例外地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近代中国的历史就说明了认识社会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性。近代中国整体性发展的艰难探索近代中国整体性发展的客观要求,鸦片战争前并没为人觉知。鸦片战…  相似文献   

20.
读《20世纪最后一搏──中国开放备忘录》董建才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最鲜明的特色是改革开放。而自1992年以来,对外开放有声有色地跑到前头,用句流行的话说:开放拽着改革跑。周焕涛的新著《20世纪最后一搏——中国开放备忘录》(经济日报出版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