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流派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登上国际关系理论舞台,因其解释国家行为特征“崛起和拓展国家利益”的独特视角而受到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对冷战的终结以及世界政治走向进行了探讨。文章对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进行了综合的概述和系统、深入的批判;并认为它虽然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但作为现实主义的新发展,其若干启示仍是值得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进攻性现实主义是冷战结束以来现实主义理论流派中出现的新理论 ,在美国学术界的影响比较大。本文运用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对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进行了严格的评估 ,认为其理论是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 ,将现实主义推向了极端 ,在学术上也存在许多逻辑缺陷。最后 ,本文认为作为该理论政治产品的“中国威胁论”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3.
约翰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是一种权力政治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在经典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基础上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旨在比较以上三种权力现实主义理论,并由此理出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继承。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应受到严厉惩治的战败国日本却随着冷战开始后地缘政治局势的变化被美国的妥协政策所庇护。美国对日妥协政策出于地缘政治中争夺及维持强权的战略考量,其中利用妥协政策为日本创造脱离战后体制束缚的机会使日本为美国国家战略所用以遏制地区内强国的战略实旨符合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的经典阐述。本文从进攻性现实主义视角考察美国对日妥协政策,不仅是对长时段美国对日政策的简要回顾,更是对现阶段中美日三国关系本质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理论的内部论争及其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主流理论与非主流理论缺乏实质性的对话,范式间辩论陷入僵局。相比较而言,现实主义理论内部的论争变得活跃,值得重视和关注。通过对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等三个分支的简要评析,文章总结了近年来现实主义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并从理论建构和理论检验两个角度提出了现实主义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基于现实主义利益的考量,美国在对台军售的质与量方面,较之先前均有大幅度提升。本文从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国家权力、权力平衡和国家利益三方面入手,对冷战后特别是从1992年至2008年美国对台军售进行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80年代初 ,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的比较研究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点和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争则占据了主要舞台。本文从学派、论战和理论三个方面概括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发展。还评价了几种有代表性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如软权力、地缘经济学、两枝世界政治理论、文明冲突论、世界秩序新论等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迅速调整战略发展规划,用对世界上其他濒海国家更具进攻性威胁甚至控制能力的"近海战略",取代以往的"远洋战略",进而为适应这一战略转型而制订了濒海战斗舰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9.
约翰·伊肯伯里是冷战后推崇自由国际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国际秩序思想以宪政秩序为研究重点;以新自由制度主义为理论内核;以探讨冷战结束后美国如何领导世界为大的战略背景;以批判布什政府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政策为切入点,主张美国在冷战后应延续并坚持自由国际主义对外大战略。其国际秩序思想是奥巴马政府国际秩序大战略的理论基石。尽管伊肯伯里的国际秩序思想强调现实主义的权力观与自由主义的制度观的结合,但其理论在研究路径的选择和思想倾向性上仍存在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0.
本系统论述了国际关系学界主流理论——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建构主义对于冷战兴起和终结的原因所做出的不同解释。论以为,不同的理论都解释了现实的某一方面,是对现实进行割裂和科学化的结果。对冷战史和国际关系的研究,必须将各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因而不可避免会体现时代的局限性。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也不例外。它无法摆脱以下困境:本体论缺陷、思想本原的狭隘性、经验解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是国际关系中最重要与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一直位居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其原因在于它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防御性现实主义与进攻性现实主义属于现实主义的两大分支,是现实主义理论的最新发展.它们在一些基本理论上既存在统一性也存在分歧.二者都认同经典现实主义的基本假设,即国际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在对待国际无政府的状态的态度上和国家为了安全应获取多少权力的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彼此没有否定对方,只是对国际关系现象有着不同的解释偏好.无论是进攻现实主义还是防御现实主义理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认为,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下,摆脱“安全困境”、保障国家安全和堆护和平的手段是均势和威慑。自由主义则提出了世界政府理论、集体安全理论、经济相互依赖和平论、民主和平论等,他们强调影响和平的因素包括田内政治结构、文化与价值现;发展经贸关系可以使得困家之间更加相互依赖,从而减少战争;健全国际安全机制以防止国际冲突和维持和平;民主国家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统理论对于解决大国间的国际安全问题不无价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以来,面对理论解释上的困境,新古典现实主义者在继承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内核的同时,将国内政治因素引入现实主义范式中,结合结构层次分析、单元层次和个人层次分析,大胆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新古典现实主义的上述努力有助于缓和现实主义内部的争论,弥补结构现实主义在政策分析问题上的不足,而且也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增强了对外部理论批判的承受能力。但由于新古典现实主义借鉴了其他理论的分析变量,损害了现实主义理论的纯洁性。其对国内政治因素的过度强调,也失去了现实主义的简约性。新古典现实主义尚不具备成为一个成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战略文化本质上是进攻性还是防御性?这是一个对于领悟中国对外政策行为很有意义的问题.江忆恩(Alastair Johnston)认为是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强势(parabellum)文化导致了中国的进攻性行为模式,但这一分析难以充分解释在朝鲜战争、中印战争以及中越战争期间中国的防御性模式.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政策的公开讲话进行行为代码分析,并运用自动的文本动词体系 (VICS-Verbs in Context System)进行内容分析,以图判断出毛泽东的信念体系反映的是防御性还是进攻性战略文化,并将研究结果与江忆恩的分析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江忆恩对文化现实主义的论证并非全然正确,而需要在重要方面予以考量.对毛泽东进行的行为代码分析比江忆恩的分析揭示出更为复杂的事实,其结果部分证实了江忆恩关于毛泽东是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者的观点,但无法适用于所有情况,这源于行为代码分析显示战略信念并不是静态的.毛泽东的信念同样是自身人格与国际历史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核危机已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大隐患。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管理的高度重视。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核危机管理的模式主要表现为:伊拉克模式、独联体模式和利比亚模式等。考察冷战后国际核危机的管理模式,对我们当前分析与解决朝核危机及伊朗核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恩对康德、费希特思想和理论反思后,初步选择了现实主义;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和理论超越后,现实主义理论基本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确立,对现实主义内部规律进行了深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完善,现实主义理论相对完整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18.
雅尔塔格局结束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处于磨合与调整中,但美国出于控制世界、称霸全球的需要,竭力维持单极化力量格局,抱定旧的冷战思维,在国际交往中延续冷战模式,以中国为新的冷战对手,在国内保守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普世主义等思想的推促下,鼓吹"中国威胁论",并以此为掩护,扩充美国的政治、经济、安全利益及其文化价值观,服务于其全球霸权的战略需要.  相似文献   

19.
完整意义上的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包括中国版图内全部地区的当代文学,但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中国境内(境指关境)的当代文学。从世界华文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这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样态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提供对当代文学的新认识:置身“冷战”环境,但“中国当代文学”对“冷战”的参与,具有一种“非典型形态”;“中国当代文学”向现实主义挺进并不断深入,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形成了一种“逆行”发展的势头;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过渡期后,一是向西方深度学习追求先锋,二是自觉回视传统有意寻根,“中国当代文学”放弃了“新”“新文学”的尝试,以一种既具有自觉的理论意识和本土立场,又兼具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拥抱世界文学并致力于并入世界文学,从而造就了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运动,这个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是以十月革命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阐释与探讨为理论背景的。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初,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对现实主义的新的理论探讨大致经历了从新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直至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概念将其理论定型的发展过程。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点探讨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特征的基本格局影响规定着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格局。中国左翼十年的革命文学运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