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夏战争始初,多数战役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清野固守政策,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扭转了被动局面。对这一问题,历来论者的注意力多集中于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的作用,很少有论者关注庆历元年(1041年)范仲淹知庆州4年对抗击西夏的作用。范仲淹由延州迁知庆州(今甘肃庆阳)、迁左司郎中、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的4年中,择良将、练甲兵以治军旅;筑城修堡以强防御;军民屯田以实边郡;安汉、抚羌共御强敌。这些安边之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和环、庆边境的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战局。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以后20多年,宋夏和睦相处,极少边事。  相似文献   

2.
宋夏战争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或经济冲突,更是一种环境冲突,这种冲突源于交战双方的环境缺陷,贸易封锁、战争掠夺、侵耕、扰耕则是这种环境冲突的具体体现。环境冲突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只有建立有效的利益调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冲突。  相似文献   

3.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文学创作深受宋夏战争的影响,并呈现出两大特点:其一是以诗文记吏,再现战争场面;其二是以边塞生活入词,首创豪放词风,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其作品使我化进一步认识了文学与历史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影响了北宋词的发展。宋夏战争至北宋后期虽然接近尾声,但战争所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主战与主和所引发的严酷党争,深刻影响了词人的人格心态与创作心理。在宋夏战争的现实背景下,北宋后期词在创作主题及艺术形式上均发生了明显转变,侧重以闺情离怨承载苍凉绮怨的悲情体验。对宋夏战争与北宋后期词风转变的揭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民族关系格局与文学风貌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宋夏战事中,地形地貌作为战争的辅助力量被发挥到了极致,其中作用最为突出的地貌类型是山地和沙漠,其贯穿了宋夏战事的始终,其次是森林和水文。当然,任何地形地貌在战争中的作用都是相对的,地理环境最终仍要依靠人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不过在局部战役的胜负上,地利仍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豪放词粗豪劲健、慷慨激越之审美风貌,正是宋夏战争背景下的时代文学产物,这充分体现了民族冲突与融合对于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本文欲从三方面探讨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之间的关系:宋夏战争对北宋文士精神的激发;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初步形成;宋夏战争与北宋豪放词风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7.
历经百余年的宋夏战争,激发了北宋词人的忧患意识与人格精神,这不仅孕生了"以诗为词"的创作理论,同时也促发了以古喻今、感慨兴衰的创作实践,从而将咏史怀古词的创作推向了创作高峰。通过揭示宋夏战争与北宋咏史怀古词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深入发掘北宋词的嬗变轨迹与时代内涵,同时也印证了古代民族关系格局对文学时代风貌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曾瑞龙先生的大作,笔者对此作了评介,认为观察问题视角独特是该书的突出特点。该书从个案分析入手,围绕北宋中后期拓边活魂的内在推动力、北宋对夏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的关系、北宋后期拓边战争的政治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宋夏战争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9.
星占、历法与宋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文历法在宋与西夏的军事冲突、交聘往来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认为异常天象是上天意志的表达,这种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双方的军事决策与军事行动;历法颁赐是治权实现的重要标志,接受或拒绝宋的颁历是西夏承认或否认宋统治权力及衡量宋夏关系的一个重要指标。从星占、历法中我们可以透视宋夏民族关系诸多通常被人忽略的细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的正统观念最早起源于远古中原诸夏与四夷的华夷之辨,其内涵主要包括民族正统、政治正统、文化正统,这种内涵反映到史学上则产生了历史正统理论,主要包括华夏之争、大一统思想及五德终始说。宋代君臣的正统观念与西夏李氏政权的正统观念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宋夏关系。宋夏长达148年的抗衡和战争,与正统问题的处理息息相关。宋夏和战是彼此力量消长的结果,双方政治精英的思想观点也起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侵耕是指宋夏双方逾越边界在对方土地上的武装耕作行为。西夏本身物质匮乏是其侵耕宋土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 ,北宋边防力量的虚弱 ,西北边疆闲田旷土的大量存在 ,也是引起西夏侵耕宋土的因素。同时 ,宋出于在经济上打击西夏 ,也采用侵耕、扰耕的策略和行动。宋夏之间侵耕、扰耕的行为引起了宋夏关系的恶化。由于侵耕是一种暂时性的掠夺性行为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环境有所破坏  相似文献   

12.
宋夏战事诗是宋诗中的奇葩,从题材角度可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寄送勉励或自述情志的抒情诗;二是批评边备松弛以及朝廷赏罚不明、英雄埋没的讽喻诗;三是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各种灾难以及揭露官吏不恤百姓、残民害物的种种劣迹;四是记述宋夏战争的惨烈经过;五是描绘边地风光和军营生活的写景、抒情、叙事诗。宋夏战事诗题材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是以前任何朝代都无法比拟的,它不仅闪耀着中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思想光华,更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从人的自然本性、生存环境、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中探寻中西战争传统与战争观念的异同。可以发现,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即男性荷尔蒙的驱动,中国远古神话和古希腊战争神话都不约而同赞颂生命、勇气和力量之美;从人的生存环境看,从黄河流域繁衍发展的华夏先民自古安于农耕生活,求稳求安而不好战,造就了以防御性为基础的军事传统,而草原的广袤、森林的阴鸷和海洋的辽阔造就了欧洲很多民族崇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赋予其向外扩张的强烈欲望;从政治上看,华夏先民在民族融合的战争中是以汉民族早熟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文化同化周边的少数民族,而不主动发动侵犯异族的战争,而欧洲的政治版图则变化剧烈,其三千多年的战争历史既是一个弱肉强食、强国争霸的历史,又是一个文化融合、推动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宗教信仰看,历代中国都是封建帝王专制的大一统社会,政教分离,宗教无法干预政治,因此,中国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宗教战争,而欧洲的宗教力量十分强大,甚至可以通过国家的力量发动战争,由罗马天主教发动的历时二百年的十字军的九次东征就凸显了宗教对于欧洲政治的巨大影响;在战争哲学观上,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战争观,对战争取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4.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经发生在宁夏境内的、残酷激烈的宋夏之战,为宋代边塞诗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素材。诗人梅尧臣面对宋军屡败的战局,有感赋诗,或抒心系边塞的报国之志;或述战事失利的伤痛之情;或写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崇高的民族精神。梅尧臣边塞诗的特点是:包容深广、长于纪实,敢于批判,笔势淋漓,思辩敏锐  相似文献   

15.
正义战争理论是近代国际法的重要基础,战争影像与战争正义性建构关系密切。本文提出战争影像应包含各种传递有关战争信息的图像样式,并基于近现代正义战争理论,简要讨论了战争影像与开战正义、交战正义建构的关系,涉及战争影像的真实性、战争影像与科学主义、战争影像与正义双向性,以及个人化战争影像新的传播方式与既有战争正义性建构模式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延绥镇是明朝为了抵御游牧民族南侵设置的九边重镇之一,该地长城修建于正统、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这一时期是明代气温变化的低峰期及北方草原蒙古族挥鞭南下的频繁期。这种对应现象的产生与游牧经济对环境很强的依赖性以及其和农业经济间强烈的互补性有直接关系,而长城因修建在农牧经济的过渡带,客观上发挥了通融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战争与和平     
正~~  相似文献   

18.
北宋中后期,宋夏间爆发大规模冲突。虽然北宋的国土、户口、耕地、军队兵员、经济实力,均远远超过西夏,但宋夏战争初期北宋却在几场重要战役中惨遭失败。其原因有二,首先是宋朝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固然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其中一些防范措施却走向了反面,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其次,宋夏战争初期,北宋朝野上下对西夏极为轻视,结果战略决策失误,最终导致惨败。  相似文献   

19.
宋夏战争初始,多数战役都以宋的失败而告终。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范仲淹由延州迁知庆州,到庆历四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抗击西夏。范仲淹,临危受命,奔赴西北边疆,采用清野固守政策:择良将、练甲兵以治军旅,筑城修堡以强防御,军民屯田以实边郡,安汉抚羌共御强敌。这些安边之策的实施极大地增强了宋军的战斗力和环庆边境的整体防御能力,扭转了战局。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以后二十多年,宋夏和睦相处,极少边事。范仲淹知庆州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宋绍圣期间,随着新党成员再次得到重用,朝廷对待西夏的战略也由消极防御转成积极防御。此时,北宋的战略目标为夺取天都、控扼横山,而战术则应采取择地筑垒、步步为营的蚕食策略,而平夏城的修筑为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拉开了序幕。平夏城位于泾原路葫芦河川内的石门峡附近,该地区基本以冲积平原为主,不仅地势平坦,适宜骑兵奔袭,成为西夏军队南侵的重要孔道,并且该地区资藉水草,可蓄牧耕稼,是西夏重要的农牧产区。平夏城修筑于此,不仅切断了西夏南侵路线与重要的给养源,同时也可切断西夏与生活于此的蕃部联系。因此,平夏城势必成为双方角逐的焦点,平夏城的修筑也成为宋夏后期战争中颇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