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彦仕 《社科纵横》2011,(10):172-175
以权力差异为先导的后殖民语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无论在文化价值观、诗学规范,还是读者意识等问题上都会体现出一定的主观意识,表现其个人或社会的价值取向、翻译行为和策略选择。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的关系实质上是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诗学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上加以抉择的体现。选择辜鸿铭的译者文化身份为个案分析,从后殖民视角分析他在译介实践中的翻译行为,探究文化身份有利于深化对译者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和翻译意图等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的应用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针对直译与意译的特点,以朱厄特的作品中的选篇Alone Shore为例,分析并阐述了直译与意译的具本运用方法,表明了两种方法应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而使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闫文培 《阅江学刊》2010,(4):115-120
作为"和谐"理念的核心思想,"和而不同"的"和"与"不同"是对立的统一关系。以"和而不同"作为指导思想,跨文化翻译应尊重原作,尊重原语文化。为此,就要贯彻"忠实第一,创造第二"和"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的翻译原则,采取"异化第一,归化第二"和"直译第一,意译第二"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4.
双宾语是古今汉语皆具有的语法现象。但在现代汉语中,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有相当数量的动词是不能带有双宾语的,因此,现代汉语的双宾语句在数量上要少些,在类型上要单纯些。而在古汉语中,几乎所有动词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带有双宾语,因此,古汉语的双宾语,在数量上较之现代汉语,要常见得多;在类型上,要复杂得多。这是古代汉语语法结构上的重要特点。对此,前辈语言学家已经给予了一定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如何对2008年出现的一些汉语新词进行翻译.由于篇幅所限,作者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8》中找出了部分新词,这些新词从奥运到地震到网络再到科技等各个方面,涵盖面广且具有典型性,然后作者对其进行了分析和翻译,最后总结出汉语新词进行英译的方法及策略.结果发现这些新词本身高度概括,这就给英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否则与原词在风格和形式等方面不符;亦不能太简单,因为过于简单,原来词义很难完全表达出来.鉴于此问题,作者主要提出了翻译与加注的方法及直译、意译,意译加附加信息等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对汉语新词的翻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育鸿 《社科纵横》2007,(10):177-178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翻译至少要通晓两种语言,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翻译技巧,还必须熟谙两种文化,这样在笔译和口译过程中才能领会"弦外之音",并把它们恰如其分地在译文中表达出来。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认为翻译是一种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再创造过程,其关注的焦点是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意义的对应转换,文化屏障是可以跨越的。  相似文献   

7.
英语公示语是我国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在我国与世界接轨的今天,汉英公示语翻译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语用失误是语用学在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现象.尽管文化差异导致的语用失误是隐性的,却比语言错误要严重得多.文化差异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根源,而加强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渗透,遵循所使用语言的语用规范和文化规范,是解决公示语翻译中语用失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助词“所”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指代行为的对象、凭借、工具、方式、方法、原因、处所、关连人物等。“所”是一个常用虚词,它担负着把一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由动词性转变为名词性的重任,一般是不能付之阙如的。但在古汉语中,“所”也时有省略。“所”字的省略虽不很普遍,但也并不罕见,而至今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本文拟对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以及与之有关的“有以……”“无以……”句式作初步探讨。1 古汉语助词“所”的省略,大都在表示存现的动词“有”“无”之后,如: (1)景曰:“吾有〔〕待…  相似文献   

9.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10.
张佳 《唐都学刊》2012,28(1):6-10
集大成的杜诗仇兆鳌注在清代学术史背景中是怎样生成的,又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笺诗理念,着眼于上述两个问题来阐述杜诗仇注在乾嘉考据学背景下展开的中国古典诗歌注释学研究,并从中找到仇兆鳌杜诗注释学的理论根据。仇兆鳌以史学的根底移植于古典诗学的注解研究上来。并贯穿了内注解意、外注引古、杜诗编年、杜诗根据的四体一体的笺诗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