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政 《浙江统计》2006,(7):7-7,11
“十五”期间,全省累计组织全口径国税收入5780.29亿元,年均增长21.01%,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协调增长。2005年,全省全口径国税收入和计划口径国税收入分别达到1662.84亿元和11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8.22%和17.01%,增收256.33亿元和163.59亿元,是2000年的2.67倍和2.29倍,宏观税负  相似文献   

2.
“十一五”时期将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将是矛盾凸显期。认真分“析十五”时期经济运行态势,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新时期经济运行的趋势和增长前景,对于更好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有效地调控经济运行,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五”期间四川经济发展情况“十五”期间,省委、省政府率领全省各族人民,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努力实施跨越式发展“,十五”计划大多提前完成,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十五”期间,四川GDP从4010亿元起步,连跨…  相似文献   

3.
“十五”时期伊川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争进中原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最突出位置,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局面。但是受长期二元经济结构等因素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本文以“十五”期间伊川县农民收入状况为例,对农民增收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十五”期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轨迹的深入分析,以及与全国各省(市、区)位次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到,“十五”期间四川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所在,也正是四川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只有找准了问题,才能打开制约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找到推进四川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实破口。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性差课题组搜集了全面、系统反映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十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近100个指标,比较研究每个指标的位次升降情况,四川全距在6位以上的有17个指标。从指标的位次变化来看,说明“十五”期间四川经…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和受限Tobit回归模型建立两阶段分析框架,对湖北国税系统2010~2013年税收征管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该省国税征管效率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征管技术创新是征管效率提升的主因;进一步分析发现,提升税收征管组织水平和加强大企业税收管理是持续提升征管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薛玲 《青海统计》2006,(9):14-15
一、“十五”期间格尔木市农牧区的发展及扶贫工作“十五”期间格尔木市农牧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1号文件及省、州、市农牧区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两大核心任务,不断加强农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天津房地产市场逐步向以市场主导、竞争开放的运行模式转变。当前住房市场存在的价格偏高、供求结构失衡等问题,是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培育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预计在“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房价与收入、住房销售与租赁价格、高档与中低档住房供应数量、自住购房与投资购房等各种比例关系将会逐步理顺,房价水平变化将会趋于平稳和理性。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随着山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2005年,山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44.7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30.6元。比.2000年增加4254.82元和1271.35元.分别高出全国水平251.79元和675.55元,均居全国第8位。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成为当前各级党政领导重视、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于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在我国实行了长达数千年之久的“皇粮国税”终于得到了终结.但无农业税后的农民是不是就不用再缴纳任何的税收了?农民确实减负了呢?本文着重对无农业税后的“三农问题”和农民负担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民负担依然很繁重。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与社会》2011,(1):20-20
据悉:“十一五”期间,新疆招商引资连年突破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到位资金4153.9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年均增长23.47%;引进区外到位资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4%,比“十五”提高9.34个百分点。2010年,“投资开发新疆”成为全国经济热点之一,全区当年引进到位资金1247.61亿元,较上年增长28.46%,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不断;肚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正朝着更加殷实、宽裕的全面小康生活目标迈进 。2010年攀枝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82元,比“十五”末(2005年)增加7758元,增长85%,年均增长13.1%;超过“十一五”目标882元。  相似文献   

12.
“九五”期间,经济改革继续以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并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收入分配政策由单一的按劳分配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移。我省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迈向小康。1995-2000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003元增加到5894元,增长了47.2%,平均每年增长8.0%,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每年实际增长5.5%,实际增幅比“八五”期间的4.1%高1.4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由3429元增加到4856元,增长41.6%,平均每年增长7.2%,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实际每年增长4.7%,实际增幅比“八五”期间的4.0%高0.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天津滨海新区建区以来,国民经济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正在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多年来大力投入和建设成果的积累,特别是“十五”期间,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将按照国务院明确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加快经济发展,逐步成为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相似文献   

14.
“十五”时期,化隆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开拓创新,团结奋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是化隆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至“十五”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1亿元,年均增长22.01%,财政总收入达到4196万元,年均增长14.0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419万元,年均增长15.28%。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360元,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8元。年均增长17.94%,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15%提高到“十五”末的25%。各项指标的超额完成已成为化隆县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已初步构建了具有一定经济规模和资源特色的县域发展格局,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经历了大学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各界的深切关注。本文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某地方院校“十五”期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了统计研究,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一、基本情况及数据来源本文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成效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年均增速名列全省前五位。2005年全市GDP366.04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速为12.4%,比全省快1.2个百分点。其中,一产业增加值81.89亿元,年均增长5.6%;二产业增加值180.48亿元,年均增长16.7%;三产业增加值103.67亿元,年均增长11.5%。人均GDP也实现了翻番,达到7805元。“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非农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国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72…  相似文献   

17.
“十五”期间,威远县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运行质量稳步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63.66亿元,比2000年增长91.6%,“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3.9%,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经济总量增长最大。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惠农政策带动下,我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  相似文献   

19.
2006年上半年,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进一步繁荣,初步显现出四川旅游业“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四川实现旅游总收入451.7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7%,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旅游总收入年均增幅4.9个百分点,其中,入境游克服了九黄机场停航和世界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接待入境游客41.3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2833.32万美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19.5%和14.7%;接待国内游客8746.7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41.86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24.1%和28.3%,分别超过“十五”期间四川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幅4.6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幅5.4…  相似文献   

20.
姚杰  宋兰 《四川省情》2006,(3):32-33
“十五”时期,四川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跨越式发展,深入实施“三个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使“十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经济较快发展,综合实力增强“十五”时期,四川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5年上了4个千亿元台阶,产业结构逐步改善,人均水平进一步提高。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5年我省生产总值(简称GDP,下同)7385.1亿元,比2000年的39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