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获得的精神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针对不同的历史条件,使用文明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文明是一个历史范畴。  相似文献   

2.
一、实践活动的双重功能当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以后,便有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要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样,人类的实践活动事实上一开始就具有了双重功能,承担着双重任务:既改造客体,又改造主体;既改造客观世界,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3.
基本原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原理内容: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只有在实践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使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客观事物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中来,形成人的认识。事实告诉我们,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主要是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中获得的;人们关于阶级斗争的知识,是在阶级社会中通过阶级斗争的实践获得的;科学实验作为一项独立的社会实践,也是认识的一个重要来源。指导意义:要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去认识客观物质世界。举例说明:“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  相似文献   

4.
邬焜先生在《自然辩证法新编》中,从哲学角度将信息分为客观(不实在)信息与主观(不实在)信息,并用所谓的客观信息取代物质第一性的地位,使物质成为没有认知内容的空壳;以信息进化取代物质进化;主张认识物质世界就是将客观信息变为主观信息,就是创造主观信息;世界统一于全息境界。其观点的推渲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预见作为一种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源于物质的能动性。物质的能动性在于它的信息属性。物质的信息系统效应,使物质不断进化,形成能动的自我决定体系。人之所以能够在主观上超越现实,作出预见,按照预定的式样创造理想的对象世界,都是信息系统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客观物质世界即是我们的写生对象,也是审美的内容。从自然界的形态、色彩及性格中体验形式美的意境特色,寓意于物的审美内涵;从"人化的自然"中理解到丰富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和情绪色彩;从社会主体人来认识人体、动态、面部、手部与内心世界的关系及其深刻的社会性特征,是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重要活动。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自觉能动性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所有的哲学都没有解决好。旧唯物主义者,认识不到主观意识是由人们的实践所产生的,他们把实践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排除出去,把自然界只看作直观的对象,而不把它看作是实践活动的对象,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不了解认识的辩证运动,结果从根本上取消了人的自觉能动性。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者却错误地夸大了主观因素的能动作用,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认为物质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精神实体,或者是人的感觉表象和意识而已。完全脱离了现  相似文献   

8.
主体意识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使人成为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主体,而且还使人具有了自我意识,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使自然界和对象世界分别开来,从而形成了主客体关系和人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性地位.主体意识作为实践活动中的内在要素和本质方面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前提,而且对物质的感性过程起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1 人的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唯一手段,是实现人的价值、目的的中介;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类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把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以及人自身作为自己活动的对象,通过各种活动形式构成人与外部世界的紧密联系,形成复杂的矛盾关系。人类活动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观念的认识活动与现实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人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解决上述关系中的各种矛盾,追求并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使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自由。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以得出  相似文献   

10.
利益源于需要,且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由于需要的产生包括了主观欲望和客观世界的刺激两个原因,利益也包括了主观动机和客观物质手段两个方面,因而利益的实现就必须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改善客观条件。所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就必须做到:一方面,要以人民的愿望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又要为人民实现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1.
面向未来,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自身都处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世界不是被封闭的“现在”,而是永远向未来开放。辩证法从发展变化的观点出发,要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而要放眼长远,憧憬未来,筹划未来,创造未来。人与动物不同,动物只能在现有的客观环境中生活,消极地适应现成的物质世界,无法超越当下的有限范围。而人则不同,他基于现实,又不囿于现实,而是努力地超越现实,突破当下时空的限制,向未来可能的更广阔的时空行进。超越有限,追求无限,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也是人类智…  相似文献   

12.
美是客观的,美的规律寓于客体之中;美感是美的反映。客观地存在着丰富美,反映到人的感觉,才形成各种各样的美感。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就是凭藉自己的大脑,在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并且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由此可见,客观存在的美与认识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密切的。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意识是不能产生的。正如美学家王朝闻所说的“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主观反映,即审美意  相似文献   

13.
哲学对象是世界的形而上存在,哲学史就是哲学追求自己对象的历史,它分别经历了物质、上帝、灵魂、存在、绝对理念等阶段,任何阶段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哲学的对象,但是,任何阶段都无法诞生哲学的真正对象。逻辑作为客观世界规律的主观存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世界的形而上存在,因而成为哲学的对象。但是,逻辑仅仅是世界本质的部分体现,不能混同于世界本质,更不是世界本身,因而不能成为哲学的最终对象。也就是说,逻辑是哲学的对象,但哲学的对象不是逻辑。  相似文献   

14.
“行动”是“意向”的延续,是主观的意向向客观世界的伸展。通过行动的过渡,主观的意向就能影响、移动、改变或创造出属于客观世界的事物而使自己客观化。如果没有行动,意向就只能完全停留在主观活动的状态,不会产生任何客观的效果,没有行动,主体对客观世界也就将失去几乎是一切心理上的积极联系。“助人行动”是人类重要行动之一,由于助人行动的存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产生种种积极的相互影响,一个集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战斗力,才能同心协力来改变那些不如意的现状或艰难处境,创造出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以及充满着情义温暖的优良环境。在现实生活中,人  相似文献   

15.
编辑活动是人的智力的创造性的运用和情感意志的自觉表达。对于按照严密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程序来组织的物质生产活动来说,编辑生产活动是相对自由的,具有主体创造性。编辑主体创造的对象主要是指作者的草创作品及其选题背景信息材料、题材背景信息材料,即原文化客体。编辑主体的创造性必须以客观地反映原文化客观、正确感知原文化客体为前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幸福领域的体现,是科学、理性、辩证的幸福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作为主体对实际生活条件的一种体验和评价,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人追求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幸福;人世间的幸福都贯穿着人的社会性,人追求的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幸福;幸福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中的享受,人追求的是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创新和理论创新过程 ,是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深化过程 ,是一个永无止境地由浅入深 ,向更深层次延伸和向更宽广度伸展的过程。客观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及其运动是无限的 ,人们主观世界所达到的科学技术和理论认识都是有限的 ,都不是绝对的。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内在要求。科学实验是发现科学、创新科学的必要手段。支持创新 ,允许失败。在科学技术创新过程中有失败的人 ,未必不是成功者 ;不求探索、没有失败的人 ,未必就是成功者。现代化大生产、现代化科学实验 ,是一个创新科学技术和理论的广阔天地。爱国并始终把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视为自己毕生追求 ,是我国历代科学家所共有的崇高品格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1)实践的本质是什么?哲学界有两种基本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实践不是纯粹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统一,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第二种意见认为,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即社会形式,它是精神活动的对立物,同时又是精神活动的客观物质基础。我主张第二种意见。本文从主体和主观概念的区别这一角度,对实践的客观物质本性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认识的规律同外部世界的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但理解认识规律的客观性要困难得多。认识作为意识属于主观领域 ,其规律是主观领域的规律 ;但主观和客观的区分有不同的层次 ,认识运动也是客观物质世界运动的一部分 ,认识规律不依所有思索并运用这些规律的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认识规律之所以具有客观性 ,不仅是因为产生认识的生理基础即人的生理结构和生理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而且是因为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具有客观规律。否认认识规律的客观性 ,认识论就失去了作为科学存在的权利。否认主体认识活动的自觉性 ,所谓客观认识规律就成了神秘的“天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