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混乱时期”叙事是指俄罗斯作家针对“混乱时期”(1598—1613年)进行的写作,有其生成的历史文化机制,即历史、文学与现实的交互作用、俄罗斯文学历史叙事的传统及“混乱时期”的强大生产力。自17世纪至今,“混乱时期”叙事已历经400余年,其叙事话语、叙事文体、叙事风格和内容,都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变化:17—18世纪以纪事体裁为主,同时出现了戏剧形式的实践,“混乱时期”叙事具有明显的个人倾向性,呈现对正统血脉继承制由维护到剥离的话语特征;19世纪是“混乱时期”叙事的繁荣时期,史剧的文体形式虚实交织,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叙事特点,女性形象的边缘化,斯拉夫主义的话语倾向是其主要特征;苏联时期则主要聚焦1612年的莫斯科解放事件,表现人民的革命性及其爱国热情;而苏联解体后,叙事话语出现多元化与自由化的特征,体现为对传统形象的消解、对女性形象的重视,以及后现代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2.
太原作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北方重镇,一直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城市。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更是成为汉人与鲜卑、拓跋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鲜卑人娄睿的墓葬出现在太原这座汉人聚居的城市,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壁画与陪葬品都具有鲜卑与汉族、西域胡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相交融的特点,由此可见,太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民族大熔炉。  相似文献   

3.
清末至民国是中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城市发展受到各种灾害的困扰,如火灾成为临清比较严重的城市灾害。关于清末民初临清城市的公用事业,尚未有专文进行研究。文章以清末民初临清消防组织—水会为个案,回顾临清城的火险灾情及其发生原因,详述水会组织及其具体运作,再现城市社会灾害应对机制和公用事业运作之情形,同时,对西方所谓的"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等概念作简单回应。  相似文献   

4.
都铎王朝(公元1485—1603年)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王朝,在其统治时期是英国资本主义因素蓬勃发展的时期。本文试就其奠基人亨利七世的历史地位作初步的探讨。一、亨利七世所处的时代及其所具有的性格 15—16世纪初期,正是英国资本主义因素在封建主义母胎中开始发展的历史时期。这时封建主贵族与资产阶级正处于势均力敌状态,亨利七世则扮演着中间调停人的角色,并且还常成为创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的帮凶。处在这样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历  相似文献   

5.
统一与具有魅力的城市性格,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欧洲众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和谐统一的城市性格,来自于历史长期的经营。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开始的城市大发展,机遇与欧洲当年城市发展有相似性与可比性。由于中国目前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和欧洲城市大发展的时期有一个时间差,可以从西方城市及建筑设计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因此,关注城市的性格与建筑的“相容性”,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绘画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既是历史美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为艺术史研究领域提供了空间维度,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的,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它以研究历史时期绘画对环境的认知和表达为主要任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时期中国绘画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空间关系;历史时期影响绘画对空间差异性的表达。其研究在当下地方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灾害史是对历史时期灾害进行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其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深受现代灾害学影响。但在灾害学并未产生的古代,作为灾害史的研究基础——灾害史料却不可能按现代灾害学的方法进行记载。从甲骨文中"灾"、"害"的简明界定,到秦汉后正史记录"灾害"的相对规范化以及民间对"灾害"认知的随意性与多样性,可见历史时期以来的"灾害"一般遵循所处时代的认知标准,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灾害史研究虽需借助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却不能单纯以现代灾害学的概念标准来界定古代灾害,而应重回历史语境,遵循传统社会与人类发展的内在逻辑来审视历史时期灾害。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本文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9.
日据时期(1895——1945)是台湾地区城市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城市布局及规模、城市化进程、城市近代化程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然而,台湾地区的城市化是在日本殖民者统治下进行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殖民地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地区与晋东、鲁西的部分区域整合,会弱化河北省由于北宽南狭而造成的南北发展不均衡问题,据此京津冀一体化就拓展为广域京津冀一体化。广域京津冀能够在京津冀基础上,将太原、大同、济南等整合在一起,构建起"北京—太原—济南"三角形,促使城市高效互动。在广域京津冀整合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大同—浑源—灵丘—涞源—保定—天津"与"太原—晋中—盂县—石家庄—衡水—德州—济南"两条城市链,分三个步骤进行,逐步构建"双核+双子"结构、"京津石"三角形、"倒靴型"城市体系。在不同子区域也要采取不同方式,晋东冀西区域要构建"双轴+Z带"子城市体系,冀东鲁西区域要构建"双枣核"子城市体系,在冀北区域要构建"双核+多子"子城市体系,并依此为基础进行"双层拓展"。  相似文献   

11.
1986年蒙古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匈奴遗存考古分队考察了扎勒泰沙漠地区的古匈奴墓葬群(公元3世纪—公元2世纪),同时还调查了16—17世纪封建割据时期的蒙古人墓葬,发现了一些其主要历史时期的遗存,并对大量的墓址和岩画作了记录。通过对墓葬的发掘,发现了劳动工具、武器、日常用具等遗物,同时发现的还有古人类学的材料,它们对于研究各个地区的民族起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陕西当代乡土小说书写的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当代十七年"时期的乡村革命书写;二是20世纪80年代的乡土改革书写;三是20世纪90年代的乡土历史书写;四是新世纪出现的"废乡"书写.陕西当代乡土小说的书写方式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以及理论观念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13.
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灾害多发期,传统的救灾思想因此而出现了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两汉时期的荒政思想主要有积贮备荒论、重农说、仓储说和赈济议等;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等是该期荒政思想丰繁的根源,其思想中含有一定的积极因素,对两汉乃至中国古代的荒政实践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90年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潮。以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为分析对象,借用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分析社会历史、意识形态和文化对20世纪70—90年代中国翻译活动的影响,以揭示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三国时期即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城市。如果从历史时段来看,从秦汉开始至1949年,合肥城市功能和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更,由"市"向"城"转变,即由商业中心城市向政治城市转变,由经济功能为主导向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导转变。这在中国城建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薛宝钗研究的繁荣时期,此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出现了索隐派将薛宝钗比附为某些历史人物、俞平伯的"钗黛合一"论和太愚的薛宝钗是正统的封建淑女等主要观点.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中,多数学者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忠实的代表者.十年浩劫时期兴盛阴谋红学,"四人帮"及其写作班子借批判薛宝钗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关注薛宝钗这一形象,认识到薛宝钗是一个复杂的有丰富内涵的人物,对她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城市居住区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思考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亦紧跟其后。文章在对世界城市居住区发展形态、布局的演变的分析研究中,试图探讨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和布局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灾害愈来愈给全球的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危害。本文在回顾1998年洪灾的教训和中外历史上人祸助天灾的惨案的基础上,从历史事件及科学分析两大侧面入手;集中探讨人为灾害问题,希望寻到减少人为灾害的对策及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学界掀起的"扬墨"的研究热潮,让墨学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成为了"显学"。而郭沫若却在这个时期抱有与大部分学者截然不同的、非墨的立场出现在这场思想风潮中。通过研究郭沫若1920—1923年的文学作品和思想研究成果,分析郭沫若对墨学态度由推崇转为批判,与"泛神论"思想有着直接且重要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中叶,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三盲”、“二拍”是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市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城市平民成为小说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人生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交异,“三言”、“二拍”代表了这一时期“俗文学”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