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科学原理上讲,自然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本质。化学揭示质量交换规律,物理学揭示能量交换规律,各专门科学皆以化学和物理学为基础而揭示专门物质形式的质量、能量交换规律,它们共同揭示了自然的交换本质。从科学应用上讲,自然科学揭示物质交换规律,意义就是为了选择,就是人类的选择能力。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的创造性选择中的生存和进化,真实地反映着物质的交换规律和物性选择的法则,反映着大自然的交换运动本质。从科学发展支持人类进化的历史讲,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选择能力,真正代表着人类的前途和未来。科技应用中的任何负面效应,都是一定可以在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中解决的,"科学悲观主义"缺乏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2.
人类交换生存特征的活动延伸必然是交换活动,交换活动的社会联系必然是社会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关系即社会的本质。社会交换关系是交换范围与交换秩序的有机统一。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交换范围的扩大与交换秩序的滞后,表现为社会的基本矛盾。历史就是社会交换关系的逻辑发展史,即在选择能力必然发展的直接推动和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定下,交换范围日益扩大与交换秩序不断规范、跟进的历史。商品交换是人类交换本质和社会交换关系本质的基本体现,商品交换中的一切龌龊,都不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本身的问题,而是交换秩序滞后的问题。社会科学,实质就是关于社会交换秩序的学说,它通过研究和探讨,不断规范社会交换秩序,适应交换范围的扩大,适应选择能力的发展,化解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作为人类的特殊活动形式——创造认识,它的本质也具有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分,它的一般本质就是它和其它认识的共同本质(即它的能动反映本质),它的特殊本质就在于它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依赖文化进化的物种,人具有根本区别于动物的超越生命极图的"类"本质.而在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视野中,人的类本质被强化的本能式生存异化了,并导致了人类的生存困境.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的批判和反思的生态伦理并没有实现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人"又被人为地作为理论前提而放逐了.事实上,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彰显,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正是科学的生态伦理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终极旨趣.  相似文献   

5.
能动的反映起源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主体对客体动态、曲折的反映,而不是僵化、直线的反映。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而是主体有选择的反映,是思维的能动创造。人们的认识所具有的选择性和创造性都是对能动反映的具体说明,主体是通过主体认识图式能动地反映客体的。  相似文献   

6.
阐明人类的起源,探索人类的进化与发展,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使命。人类和普通动物一样,是经历了一定的自然结构和历程之后,在地球上诞生并生存的生物。也就是说,是从其它生物进化发展而来的自然选择的产物。所以,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支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一)人类的进化根据地质学的研究,揭示了生物及人类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总体性范畴,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生命根基.实践是人的"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在于:人凭借不同于动物的双重性生命及其特质,与生存环境之间进行本质交换,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完善自己的生命本性.实现全面的本质交换,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此种改造的价值旨归在于生成人的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8.
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由从三则神话演绎出的三项原则支撑建构起来。第一项原则为爱比米修斯原则,表示人类天生缺乏足以维持其生存的任何本能,必须借助于外在的技术而生存,技术就是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第二项原则为普罗米修斯原则,表示由于人类是后种系生成的物种,人类的进化就是技术的进化,其进化的动力在于人类死亡的超前性。第三项原则为潘多拉原则,表示技术即为欲望,二者对立而统一,既是使人类社会进化的解药,也是造成人类社会各种问题的毒药。这三项原则共同建构起了斯蒂格勒技术哲学的神话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为我们理解技术以及当代技术现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进化论"思想的诞生,把人类对生命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引向了科学之路,但进化理论又使人类在思考生命现象及人类起源问题时陷入新的误区,即生物的进化现象是按照一种预先设计的蓝图进行的,或是按生物体自身的顽强意志完成的.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结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认为,生物的进化乃至人类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主体性认识张学敏人类诞生以前,即使最高等的动物也无追求可言,它们只是凭着生物的本能冲动而生生不息。人猿揖别才宣告了那种毫无主体意识岁月的结束,从此,万物灵长的人类开始自觉地面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客观世界,明确意识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各...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意义上说,人的诞生是劳动者的诞生,是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共同诞生。生产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地建立起整体性的联系。早期人类面临的自然环境,借助群体力量的必要性更为突出。有意识有目的的生产,要求人群必须有超越本能之上的自觉自由的凝聚精神。原始生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二是人本身的生产。相应地,内在凝聚精神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关系的群体意识;二是群体内部两性关系的群体意志。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11,(7):12-13
长久以来,人们把动物的一切行为都看作是本能的表现,不过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积累下来的。每一只动物都按照本能行动,没有自己的思想,就像一台事先输入操作程序的自动机器。然而,近年来一系列的研究和观察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动物是有智慧的,而且,有些"智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与人类生物性智慧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性智慧结构。文化进化,既是生物智慧结构的更新,也是社会群体智慧结构的更新;既是生物智慧向社会群体智慧的外化发展过程,也是社会群体智慧向生物智慧的内化发展过程。文化进化的宏观阶段.与人类生物智慧结构进化的层次相对应。文化进步的最基本因素,不是物质生产力的进步,而是由群体智慧结构进步所决定的知识生产力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市场从隐约出现到大兴于世,几乎贯穿于整个经济史,并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物化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究其本质,市场从其诞生之时就没有离开过交换。交换的发生,表明了市场的出现;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是交换行为广泛、频繁和深入的结果;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则或制度,其实质与作用在于为交换服务,即维护、扩大和深化交换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纪年跨越一个新的千年世纪门槛之际,人类终于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表面上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使之平衡.但可持续发展的要旨则在于:发挥全人类不竭的主体智慧,通过全人类共同的努力,扬弃人类主体的历史局限性,追求人类整体的持久的幸福生活,使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有价值的能动的飞跃.本质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充分体现着人类向度的主体性范畴.  相似文献   

16.
“进化论”思想的诞生,把人类对生命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思维引向了科学之路,但进化理论又使人类在思考生命现象及人类起源问题时陷入新的误区,即生物的进化现象是按照一种预先设计的蓝图进行的,或是按生物体自身的顽强意志完成的。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结合哲学的基本原理,应该认为,生物的进化乃至人类的形成完全是一个内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类实践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主体创造性的外化;文化的本质在于主体的实践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思想史从纵与横两方面看,都可以说充满着丰富的交换思想。从纵的方面看,巫术、神学、经济学是先后三大显学,三者中都包含着全面的交换思想。从横的方面看,中外思想、宗教教义、哲学的属性皆内含着深刻的交换思想。中国《周易》的基本观点即其名:周是周全、普遍,易是变易、交易,周易即是普遍的交换。作为西方哲学中的重要内容的世界本原之"数本原论"、社会秩序之"契约论"、数学方法之"数理逻辑",其内在逻辑都是交换思想,只有交换哲学观才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对它们作出一致性解释。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作为解说天地、规范人伦的思想体系,都强调末日审判、善恶报应等,是交换观意义上的说教。哲学论域中的"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基本问题",是交换关系中的对立统一,属物质(或存在)的交换与精神(或思维)的选择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都知道恐龙曾生存在地球上,而且在长时间内都称霸地球,但是在6500万年前,也许是受到小行星的撞击,它们突然之间全部灭绝了。那么假如它们没有灭绝的话,会不会像今天我们人类一样,成为高等智慧生物,进而创造出地球文明呢?可能有很多人都会想,这怎么可能?恐龙这种低级动物怎么可能进化到高级智慧的阶段?其实这不是关键,如今很  相似文献   

20.
以汾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人类活动以适应环境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自然环境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物质基础,它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技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是早期人类应对自然界的能动手段。期间,流域作为一种自然区域,一方面具有适宜早期人类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另一方面又孕育出了富有创造性的人类群体,推进着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流域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