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米利都学派是最早的希腊哲学学派。这个学派有三位代表人物: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他们的共同任务是从自然界本身寻找一种自身不变而其性状常变的物质本体以说明宇宙万物的的存在与变动。泰勒士认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水,万物都来源于水,最终又将复归于水。泰勒斯的朋友阿那克西曼德不满足于泰勒斯以水为万物始基的观点,提出宇宙万物的始基是“无限者”(ton apeiron)。  相似文献   

2.
阿那克西曼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早的唯物主义派别米利都学派的三位主要代表之一。在本体论上,他以“无限”作为始基,别居一格地回答了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但是,人们在评价这一观点时,却习惯于把他同这一学派的另二位代表的观点等同起来,看作是用某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和生成,带有感性直观的缺陷,从而忽视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我认为,这种笼统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是不利于欧洲哲学史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一、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念发展的概观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般与个别这对范畴,始终居于重要地位而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理念的发展,也始终是伴随一般与个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深化的。 古希腊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去探讨世界本原这样的问题。开始,泰勒斯主张世界的本原是“水”(这显然是一种特殊事物);后来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限物”(这是事物的一般属性);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  相似文献   

4.
在古希腊哲学中,最初具有普遍理性或终极普遍理性思想的哲学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无限者”学说,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则奠定了哲学追求普遍理性的最初根基。另外,柏拉图的“理念论”、毕达哥拉斯的“数”,以及古希腊“原子论”学派的实体实在论也都具有哲学所追寻的普遍理性的韵味。  相似文献   

5.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诞生以来,第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相信万物有其统一的本原。据辛普里丘记载,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本原”这个词。①对本原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曾解释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②因此,尽  相似文献   

6.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古希腊哲学中有记载的最早的揭示世界本原的抽象概念。它是为了反驳世界本原为"一"而提出的概念,力图用多来解释多。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无限"概念,已经很类似于"存在"概念的一般哲学抽象。但从笔者的存在观来看与其说它类似于"存在"概念,还不如说它更像是"非存在"概念。如果说"存在"是"有",是"有限",是暂时的,那么,"非存在"作为"存在"的对立面就成为了"无"和"无限",是永恒的。老子对"道"的解释也非常像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比如不确定,无法限制,具有永恒性等。但究其深意其中也有几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推导方式以及与有(存在)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7.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恩格斯 现代自然科学证明,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东西都是物质,大者如星系、恒星,小者如电子、光子,都是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它具有无限的多样性。物质是以各种具体形态而存在着的。然而,在我们所能观察到的这个有限的时空范围以内,物质结构的具体形态有没有共性呢?这种共性又是什么呢?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都有人提出过答案。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元气”;欧洲古代的哲学家,认为是“原子”;近代的大科学家牛顿,认为是物体  相似文献   

8.
论事实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那种认为“事实是认识的主体──人所获得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的观点,实际上否定了事实的客观性,可能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9.
虽然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世界本性的认识坚持了某种微观不变的简单性观念,但是他们在对一般事物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和变化机理的论述方面却不同程度地渗透着整体性、复杂性的观念。无论是泰勒斯以水为始基的学说、赫拉克利特以火为始基的学说,还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常住不变的学说,无论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唯一、不变、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学说,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整体先于部分的理论,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系统整体性的思想,并且还或多或少地渗透着事物在宏观构成和演化层面上具有复杂性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它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在时空上是有限的。本来,这一结论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具体物质形态是有限的原理的。但有人却片面地理解这一结论,割裂有限与无限的有机联系,向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原理提出了诘问、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试图从天文观测事实的结论出发,对“我们宇宙”的无限性进行有关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以晦涩著称的海德格尔的《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一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指出海德格尔在跳过西方哲学两千余年而直接返回到古希腊早期哲学的这一非历史主义的“末世论”做法,使他看不到亚里士多德在以目的论来表达“在场”和“存在”的历史本质这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和开拓,也从根本上偏离了他所推崇的黑格尔。作者试图按照海德格尔的思路来打通阿那克西曼德、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海德格尔的存在末世论其实是西方目的论的形而上学两千余年间一直在努力形成和超越的传统,由此突现出海德格尔的超凡的睿智和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2.
毕达哥拉斯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城邦奴隶制刚刚形成的年代里,和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差不多是同时代人,他们都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批哲学家和科学家。人们通常把毕达哥拉斯当成反动奴隶主贵族思想家,认为他在政治方面反对波吕格拉底的僭主制度和在克罗通推行贵族政治;在哲学方面宣扬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数”与“和谐”,以及“灵魂不死”的神秘主义。其实,这种看法理由是不充分的。我们认为毕达哥拉斯并非贵族思想家,而是一个反对僭主专横,推行民主政治,发展工商业和科学文化,对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的进步思想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一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然?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类型迥异的思维模式?人们对这个问题越来越关注了。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理环境、经济、政治以及语言等各个方面,本文仅限于分析比较两种哲学最初的理论形态,揭示其异同及其对后来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发现,两种哲学最初理论形态间的差异几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正是这微不足道的差异在逻辑上规定了两种哲学的不同发展方向。一古希腊哲学的第一种理论形态是本源论。首先由泰勒士提出本源(Arche)概念,中经阿那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到赫拉克利特提出完善的火本源论体系。本源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过程很能说明古希腊哲学的特点;但就其内容来说,它与中国《老子》哲学所接触到的东西是一回事。这里涉及到对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亚微观物质客体“基本粒子”,到底是无限可分还是有限不可分?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凡物质都具有结构层次,当然应是仍然可分的,虽然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实验还没有观察到独立自由夸克,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正如原子原来认为不可分到可分一样,终有一天会证明是可分的;另一种则认为既然现代科学实验还没有发现“自由夸克”,说它无限可分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而且既用“基本”这个词,就应理解为夸克是最小的物质单元“初始粒子”,是最后真正的“宇宙之砖”。人类对微观物质客体的认识,从古希腊时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原子atomos原意即为不可分)到被恩格斯称为“近代化学之父”的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经过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认识过程。道尔顿提出的“台球模型”,是把原子看成没  相似文献   

15.
在后现代主义者的推动下,教学倡导了一种“情感释放”价值取向。“情感释放”并不是禁欲主义的对立物。也不是纵欲主义的代名词,而是说,要面向一个个具体的学习者开展教学。这是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证。但是,“情感释放”的教学价值取向也有自身的边界,不能将它绝时化。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怎样理解世界(即我们形而上学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怎样对待世界。而我们怎样对待世界构成了我们的基本形态,这个形态影响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的整个文化也来源于此。本文区分了三种基本形态:第一种是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前物质主义社会或传统社会的形态,这是一种诉求的形态,即从超自然的资源中寻求帮助;第二种是物质主义社会或现代社会抑或非宗教社会的形态,这是一种工具主义形态,它主张按照人类的需要来主宰、统治和重塑世界;第三种是未来的(即将来的)后物质主义社会的形态,这些社会是后宗教的,但不是后精神的,它们的形态是让世界按照其本性自然发展,进一步说,是在人类意愿和非人类生命意愿之间寻找一种创造性的协同,参照道家的“无为”观点可以很好地阐述这种协同。  相似文献   

17.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18.
宇宙总体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是一个长期使人困惑的重大哲学问题。吴鹏同志在《关于“无限宇宙”的新探讨》①一文中,认为宇宙总体是“某种具体形态”,并对宇宙无限论提出了种种责难。我认为吴文以上观点,直接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理解,所以有必要进行商榷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豫”是河南省的别称。这一别称的由来似乎已有定论。《说文解字》对“豫”是这么解释的:“豫,象之大者”。而据许多史料和考古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是黄河流域最温暖的一个时期,适宜野象生活”。因而,古代黄河流域被称为“豫”。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有史...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论“不能自制与知识”这一章是《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论自制这部分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作为行动者在实践三段论方面具有知识有三种形式:完全具有知识、具有知识但出于粗心等原因而没有运用,以及不能自制者的具有知识而没有运用的形式。不能自制者没有运用的是实践三段论中的具体前提。同一个事物作为具体前提对于一般人和不能自制者是不同的,后者对这个事物所形成的具体前提是一种来自感觉的知识,是个别的,从而无法与作为科学对象的普遍前提相结合。因此,作为感觉的具体前提就完全主导了不能自制者的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