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您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部长摇了摇头。“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评论家赶忙更正。部长摇头。“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风马牛相及     
有人一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就奇怪了,俗话说“风马牛不相及”,这个题目是不是漏字了?非也!世界上是有不少“风马牛相及”的人,吹“牛”、拍“马”、见“风”转舵是也! 上面那篇小说(小小说)中描写的评论家就是这样,他对文艺作品没有自己的看法,一概以部长的看法为转移。他开始说某部作品是“好的”,部长摇头,他就修正观点;部长再摇头,他再修正……一直修正到说这是一部“坏小说”,部长再摇头,他又修正了……。怎么说好不行,说坏也不行,闹了半天,原来部长摇头只是因为感到衣领不舒服。  相似文献   

3.
人物“病了五十年,严肃的评论家已经多次签署过它的死亡通知书”,罗伯一格里耶这样认为,但贝娄并不如是看:“一个小说家出于策略需要,并不是不可以放弃‘人物’的,但是以个人发展的盛期已过等等为理论根据而这样做,那就是荒谬的。”①在贝娄看来,人物并未死去,只不过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贝娄没有放弃人物,而是力图从人物本体和人物与外界的关系两方面挖掘小说人物的时代新质。 人物本体:心态与性格 心态(mood)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和心理形式,是包括体验、反应、冲动在内的一种有机体的复合状态。在对人的理解中,传统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孤立存在,人必须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这里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社会制度、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诸方面)。所以做为社会观念形态之一的文艺,在反映客观现实生活、描写人物形象的同时,必须描写人物生活和斗争的客观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也就是恩格斯在论述现实主义时所说的“典型环境”。 在描写典型环境方面,鲁迅也是一位“高等的画家”。他的小说篇幅都不长,数量也不多,但是却象一面明镜,反映着旧中国社会环境。它既是我们认识生活的教科书,也是环境描写的艺术范例。…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6.
余裕派     
俳人、小说家高滨虚子(1874~1959)于1908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鸡头》。夏目漱石为其作序,首次启用了“余裕派”一语。漱石认为,天下小说可分两种,即“有余裕的小说”和“无余裕的小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是绰绰有余不显逼仄的小说,是身着日常服装的小说。人在辽阔世间的居住方式各种各样。那各种各样的居住方式可以随机应变地享受,这是“余裕”;以绘画与雕刻消闲,是“余裕”;钓鱼、谣曲、戏剧、避暑、洗温泉疗疾也是“余裕”。依据这些“余裕”,才能将自己对发生的事件以及对世间产生的情绪汲为活泼的人生内容,它既有描写,也…  相似文献   

7.
论女性语言     
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女评论家弗吉尼亚·吴尔夫(Virgenia Woolf)在她的长篇论文《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曾经提出过一个令她自己也有些迷惑不解的概念,即“女性的句式”和“男性的句式”。这是她阅读了十九世纪早期许多妇女作家的作品后提出的。她说,在妇女作家的作品中,“没有共同的句式供我使用”,而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他们的句式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如萨克雷、狄更斯、巴尔扎克的语言是继承了约翰逊、吉本和其他人的传统。因此,这位著名的女评论家认为,要弄清性别与文学创造这两  相似文献   

8.
(一) 本世纪50年代初,印度印地语小说界出现了一些新的小说,它们很快引起了文学家和评论家们的注意。这些小说打破了小说界数年来存在着的沉闷、僵化状态,给印地语文坛带来了生机,从客观上推动了独立后的印地语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的发展,涌现出一部分优秀作品。这些小说后来被称作“新小说”。  相似文献   

9.
在如何看待清初社会的主要矛盾与农民军联明抗清的问题,洪焕椿先生最近认为由于“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和政权的阶级实质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仍是阶级矛盾(至于农民军的抗清仅“带有反对民族压迫的色彩”)基于此,农民军的联明抗清是犯了斗争策略上的错误①。 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它抹煞了清初、乃至我国整个封建社会 (除却明末的反倭斗争与郑成功的驱荷斗争)民族矛盾与民族英雄存在的客观事实.抹煞了历代农民军联合当时封建王朝反抗其他兄弟民族中统治阶级侵扰的斗争策略的革命性质。 一、怎样看待清初社…  相似文献   

10.
郭芳 《东西南北》2011,(22):68-70
在一部英国人写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里,“香格里拉”被描绘成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圣土。 从此。“香格里拉”成为西方世界里“世外桃源”的代名词。这后来被《不列颠文学家辞典》认为是该小说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相似文献   

11.
“九一八”事变后,除东北军爱国官兵、东北义勇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外,还有一批在东北沦陷区坚持反满抗日地下斗争的国民党爱国人士。作者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国民党爱国人士的反日斗争情况。作者认为: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斗争事迹在以往的论著中往往记述过少,因此对这一问题作出公正评价,全面地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关于《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我们已在《北方论丛》1990年第1期上撰文论及了,但由于版面所限,此文未能对之作全面的阐述,有些问题也未能展开,因此总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又撰此文以补缺憾,故名之曰:再论《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文所指的“抒情小说”乃是从广义上来讲的,它既包括废名、沈从文等人的“纯抒情”小说,也包括郁达夫、庐隐等人的浪漫主义、感伤主义文学。因此,我们是将《浮生六记》与整个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来作对比的,并且将通过这种对比来进一步阐述《浮生六记》的艺术特色。一我国古代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以诗而论,从陆机提出“诗缘情”说起,便为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所接受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六朝以后。尽管各个作家(评论家)的具体看法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但是,以往对这个命题内容的阐述却有许多错误。本文则试图对此命题的内容作一个新的诠释。把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等同于学术论争,这是以往在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命题时所出现的最大失误。“主义”一词,人们常常用来指谓一种思想作风或指一种社会制度。但是,最大量的、最基本的涵义是指一种系统的理论学说,如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论断中的“主义”,正是指作为一种完整的世界观、系统的理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因此,诠释马克思主义在斗争中发展的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小说情节景观色彩缤纷,情节结构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小说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结合具体作品,认为新时期小说存在着6种类型的情节结构:(1)因果分明的转换现实;(2)天马行空的心理世界;(3)形而上的象征画面;(4)仿真求实的实录风景;(5)调侃性的人生戏剧;(6)“散文化”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新年伊始,来自全省的作家、评论家、报刊编辑、大学教授、讲师四十余人,参加了“北大荒文学风格”讨论会。历时三天的会议,集中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 如何从时间和地域上界定“北大荒”文学。一种观点认为:北大荒文学应指狭义的垦区文学。地域范围即今三江平原及牡丹江以东的军垦农场部分,时间从五十年代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到七十年代四十万知青奔赴北大荒形成两代人的垦区文学,或者又叫开拓者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与开发北大荒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不仅有队伍,有《北  相似文献   

16.
《狂人日记》是鲁迅小说中颇为“古怪”的一篇。他自己说过:“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表现的深切”无疑是指内容——反封建的彻底性,这好理解;但“格式”即艺术形式的“特别”,表现在哪里?众说纷纭,却又都语焉不详,难以服人。刘绶松同志说:表现在“承继了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严谨、洗练的特色,而且给了它以创造性的发展。”(《中国新文学史初稿》第57页)这未免牵强,与我国古典小说以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取胜的实际不符。  相似文献   

17.
赫胥黎和达尔文一佯,认为生物界充满着“紧张而不停的生存斗争”,认为只有承认生存斗争的“趋向”,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自然过程的认识才能反映其“合理的相互关系”,即规律性(《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第5页。下引此书,书名略为《进》,仅注页数)。恩格斯不认为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具有完全的科学性,他说:达尔文全部生存斗争学说“不过是把霍布斯一切反对一切的斗争的学院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上的竞争论以及马尔萨斯  相似文献   

18.
<正> 自刘鹗(1857--1909) 的《老残游记》问世以来,有人以“谴责小说”目之,有人以“反动小说”批之。《老残游记》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小说,人们似乎都忽视了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叙》中对《老残游记》所作的自我说明。他在《自叙》中认为,“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哭泣分两类:一为“无力类”;一为“有力类”。“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他说,他的《老残游记》则是后一种“有力类”哭泣:“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这一说明,应该说是符合《老残游记》的实际的。那么,刘鹗又是为着什么而“哭泣”呢?  相似文献   

19.
王静华 《学术交流》2003,(4):131-132
何士光的小说多以精巧的艺术构思、优美凝炼的文学语言展示黔北山区平凡人物的命运 ,而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那明朗而沉重、忧伤而淡泊的情绪色彩。何士光认为 ,文学的主要力量是“感染” ,“如白日清风一般使人沐浴和会心”(何士光 :《选择》) 。或许这并不能概括作家的美学思想 ,但至少可以反映作家美学追求的某种倾向。基于这种美学追求 ,何士光小说艺术表现的一个重要特色注重氛围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写得以形成。读他的作品 ,仿佛感受着一首名曲的旋律 ,总有那么一种情绪、氛围包围着你 ,纠缠着你 ,使你不能不沉浸进去。也许 ,这只是直觉 ,…  相似文献   

20.
“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乌克思主义最起码的常识。”(《列宁选集》第四卷441页)这是列宁在关于工会任务问题争论时,针对托洛茨基的“工团主义”和布哈林的经济、政治二者并重的折衷主义而提出的。列宁这一思想是我们批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武器。 (一) 政治是一个阶级获得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列宁说:从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的原理中,决不应当做出经济斗争(即工会斗争)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一般说来,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阶级利益只能用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