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是有神性的——奥古斯丁美学思想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西方中世纪教父时期美学思想的最大代表,奥古斯丁把上帝当作美的本体,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其关于上帝的美、精神美和物质美的思想为解决古希腊罗马美学中具体的、可变的、有限的美与普遍的、永恒的、无限的美之间的对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把“美与丑的对立统一、和谐、映衬”的观念引入美学中,给予丑一定的美学地位,从而丰富了西方美学史范畴的内涵。奥古斯丁论述审美经验专注于人的内心世界,这是其美学思想一个不同于古希腊罗马美学的重要之处,在许多方面决定了西方中世纪美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强调艺术应该具有形而上的价值,其使命在于歌颂上帝和为宗教神学服务,从而为西方中世纪美学对艺术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世纪美学的本源、特征和地位的论述,指出中世纪不仅不是审美意识的中断,而是审美意识的延续和发展.正是"美在上帝"这一命题,才孕育出崇高这一激动人心的范畴.中世纪美学不仅开启了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而且对今天的美学思考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价值、绝对价值密切相关,是终极之美、绝对之美,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根源。人与世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义"三个维度上发生关系,对于"人与意义"维度的忽视是中国传统美学存在的重大缺憾。尽管从表面上看,中西美学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相同的属性——都把审美活动作为生命超越的一种方式,但二者却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孕育美的神圣性的温床,是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国美学在此方面则存在根本缺憾。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是美学自身所蕴含的神圣之维得以真正展开的历史契机。对于美的神圣性的讨论,能够推动中国当代美学与古代美学的重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从形而上学来理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就现代美学的问题进一步对托马斯的美学观念加以发挥.马利坦强调美的超验性向度,通过发展托马斯主义的类比原则来肯定感性美的本体性价值,主张美的绝对性并重新理解美与丑的关系.马利坦在现代美学的语境下发展托马斯主义美学,为人类精神寻求回归存在的可能性与神圣的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视觉艺术成为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外化形式,人们的审美经验也由基督教信仰所决定和塑造。基督教信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上帝的复合,救赎意识贯穿于视觉艺术接受活动过程,这在教堂建筑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救赎意识使得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具有了超越性的特征,这种超越性是中西方美学精神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6.
生命美、生存美、身体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与真理、权力、道德、荣誉、地位相比,只有通过生活实践和自身技术给身体、性爱、欲望、生理、心理、语言等生命要素带来满足和愉悦,才能真正使生命充满活力、人生富有意义。人生就是在生命美的历程中度过的。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通过不断地超越和否定,来寻求美和创造美;也只有弘扬和发掘生命美才能引导人类走出异化的泥沼,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欧洲中世纪人学杜志清李素霞人对自身的认识是艰难的。欧洲中世纪人学所经历的从沉沦到复兴的曲折过程就是很好的证明。在基督教神学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欧洲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被神所代替,人丧失了与自然的天然关系,沦为上帝的仆役和解释者。于是人...  相似文献   

8.
欧洲中世纪史诗是日耳曼氏族文化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产物,是蛮族文化中的英雄意识转化为欧洲中世纪英雄观念的范本,也是中世纪文明特有的基督教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文本.欧洲中世纪史诗塑造了人性更为复杂的英雄主人公,显示了对人的自身认识所达到的新的高度.同时,基督教的历史观和基督教文化中的"自省"精神对也是中世纪史诗文化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美学范畴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包含美的分析和崇高分析两个主要部分,形成了其美学范畴的主干:必然→美→崇高→自由。他按照逻辑学的体系从质、量、关系、情状(模态)四个方面分析了美与崇高,得出了美的无功利的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普遍令人愉快性、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等性质,并辨析了美与崇高的形态和审美感受的差异,从而组成一个使人由必然经过美与崇高而达到自由的美学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0.
美在自由     
文章从中西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和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美的最基本内涵。认为古希腊对美的衡量标准重在功用,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思想认为美在于超越感性形象,直到文艺复兴后,人的自由、理性的特征逐渐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美在自由从文艺复兴开始日益明确,成为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的标志。西方传统美学大体上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基础上,美在自由的思想占主导,其发展过程是由自由的抽象性走向自由的具体性。中国传统美学的主流,大体上是建立在道家原始的天人合一之本体论基础的意象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深藏于意象说中的美在自由的思想不断挣脱儒家名教纲常的束缚而力求自拔的历史。就中国而言,更多地发掘意象说中的自由思想,给无我之美增添一点自我表现的神采。就西方而言,传统的自我专制主义过于跋扈,需要有点中国式的无我之美加以节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