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拿得起,放得下”,主要是说某人既能够在某个岗位上做好工作,干出成绩,充当“主角”,同时又能够坦然退出这个即便是自己非常热爱的岗位,充当“配角”甚至“闲角”,做好新的工作。我们说,“拿得起”是一种境界,而“放得下”也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我们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对待“上”与“下”、“进”与“退”的角色转换关系上,要有“放得下”的大境界。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从某种角度说,爱就是包容、理解、鼓励。“包容”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崇高精神。泰山不辞沃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理解”是春天的暖风,冬日的阳光。人与人之间,因为有理解,才会有心灵的沟通,理解万岁!“鼓励”如和煦春风,能使人迷途知返。一位教育家说过:“给我一声鼓励,我能改变整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郭建军 《决策探索》2014,(16):17-17
漯河市发展投资公司创建短短六年多来,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以智慧的资本“支点”,撬动全市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效改变了当地工业规模偏小、经济总量有限的局面,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实属难能可贵--一贵在积极作为,这是一份责任担当;二贵在顺应规律,这是一种理性自觉;三贵在以小博大,这是一种聪明智慧;四贵在锐意创新,这是一种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4.
对待名和利,我推崇这样一种境界:在有意无意之间。人活着要有追求,有目标,有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进取心谓之有意。 不刻意追求,淡泊“官”念,淡泊名利,不为沉浮升迁耿耿于怀称为无意。 在有意之间是说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在有意与无意之  相似文献   

5.
新视野     
以人为本中“人”的基本含义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首先应弄清楚其中“人”的基本含义。对此,我国理论界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社会全体人员或所有个人,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人”为本。这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但都不全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人”是一个集合名词,它是包含所有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以人为本所讲的“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即马克思所说的“每个…  相似文献   

6.
"熬"的境界     
有些人一说起“熬”这个字,似乎全是贬义,认为这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不思进取的表现。然而,世上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早些年,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因“熬”的心理准备不足,头脑发热,急于赶超,因而吃了大苦头。可见,能熬、会熬、敢熬,也不见得全是坏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讲,“熬”其实是一种境界。把“熬”当做一种境界,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熬是一种韧劲,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人们初入官场,总是春风得意;下海经商掘得第一桶金,认为自己什么都行;成家立业时,激情满怀。殊不知,一切才刚刚开始,漫长的生活之路才起步。困难…  相似文献   

7.
关于美国总统,我国近年来流行着一种奇怪的观点,认为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所以美国人并不把自己国家的领袖当回事,还有人为此论证:“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本国的)历史上完全没有王权统治痕迹的国家。从第一代美国人至当代美国人,没有一个人喊过‘总统万岁’,因而人们从来没有、也不需要有维护领袖的意识。”似乎在个人自由的名义下,美国国家首脑的形象从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事实果真如此吗?美国民众究竟如何对待他们的总统?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开国领袖华盛顿的呢?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科索沃危机,是前南斯拉夫解体危机的延续和最新表现。因此,分析科索沃问题及其对今后国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不能不深入研究南斯拉夫解体过程。本文将着重探讨“民族自决权”问题,因为前南斯拉夫内外政治势力均以“民族自决权”为南斯拉夫解体的依据;同时,“民族自决权”这一概念的理论演变(即从强调“对外自决”转到强调“对内自决”),为北约国家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论奠定了基础。在展开论述之前,我先回应一种可能的意见。这种意见认为,在“强权即公理”的时代,认真对待民族自决权、人权和主权等理论问题,未免过于学究气…  相似文献   

9.
《经理人》2007,(6):123-123
君越人认为,车绝不是简单的代步机器。关上车门、点燃发动机……一千辆车你会听到一千种不同的声音。当车前进时,君越车主能感受到自己的心跳、思绪以同样的速度不断前进,于是有了所谓“动静不凡,见车见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如果不是,咋就有这么多人“喊弱”?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达45.1%;公司白领受访者达57.8%;知识分子(主要为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职员)受访者达55.4%;而网络调查显示,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则高达七成。(2010年12月5日《西安晚报》)  相似文献   

11.
何学清 《科学咨询》2010,(18):76-76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程少堂先生把“语文味”概念的内涵界定为:“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教师的管理,有了良好的教师队伍,学校必然得到发展。农村小学怎样对教师进行管理,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模式?这是校长必须要去面对、去思考、去调研、去实践的问题。当今,学校对教师的管理的类型很多,有依靠个人权威实行的“人治管理竹;有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的“法治管理”;有强调“以德治校”,把领导的品格和群众的道德素养作为基本支柱的“德治管理”;有致力于营造自由宽松环境的“无为管理”。这些管理都有其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那么,什么是学校管理的最佳方式呢?我觉得,那就是“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人文管理”。人文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多元包容的管理模式。人文管理讲个人权威,但权威是建立在校长个人人格魅力基础上的;人文管理讲法规,但强调法规是为人服务的;人文管理尤其讲管理文化,强调人的观念和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人文管理既重视人在管理中的能动性,又重视人在管理中的自身完善,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也是管理的归宿。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很早就有人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不仅可以是一种哲学上的命题,在探索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突出人的地位;更可以、更应该是一种政治上的命题,并常常以“以民为本”出现,用以说明在君与民的关系中强调民的作用,使其成为指导政府发挥作用的一种本质性的基础思想。  相似文献   

14.
目前关于“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经营策略已经深入人心,不仅企业广泛恪守这一“教条”,而且消费者自己也往往以“上帝”自居。但是笔者却认为这种说法容易给普通消费者和有些企业造成误解, 众所周知,根据公司对待市场的导向,按历史发展顺序依次可以分为: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从企业作为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这一角度来看.前四种观念都不能说是一种历史的错误,我们只能说.每一种观念的产生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而营销观念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当然受到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  相似文献   

15.
在工作中常常遇到得罪人的问题,有的人能正确对待,在工作中做出了优异成绩;有的人却错误对待,他们在工作中的业绩总是一般化。究竟如何认识“得罪人”这一问题,这是每个同志,尤其是每个领导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岸 《领导文萃》2011,(13):38-40
“老废物”式的管理之道,才是老子所推崇的最高境界。深藏不露,在幕后牢牢把控大局。贾母达到了这一境界,可惜,她选错了人。《红楼梦》里,自称“老废物”的贾母却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老子《道德经》里谈到治国管理的儿个境界: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其中最差的管理境界足“侮之”——上司下属互相看不上,  相似文献   

17.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尽到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抱着“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的信念,用我们的细心、耐心、爱心去关爱每一位孩子,让他们充满自信心,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对待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亲和”,在中国的思想文化中有着极深的根。中国民间的年画中有两个人物:一人手持荷叶,一人手棒盒子,叫做“和合二仙”,所谓“和合”,就是对万事万物抱着一种平和的心态,因此,“和合”历来是中国人所信奉的生活指南。“和合”中的第一个“和”,是指调和、和谐;第二个“合”,是指合作、合一,而无论是调和、和谐,  相似文献   

19.
对手与强者     
有位经济学家讲:如一个犹太人在美国某地开了一个修车店,那么,第二个来此地的犹太人一定会想方设法在那里开一家饮食店。中国人则截然相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某地开一修车店,第二、三个来此地的中国人,则往往开的也是修车店。经商办店“奇”者富,大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经营者,都有“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独立个怯,他们的经营思路,大都步入一种“避免竞争”的更高境界。因为一味竞争,对手不但“甩不开”,还会紧追不放,弄得精疲力竭两败俱伤,而避免竞争却好像先天的具备了一种“亲和”性,避免四面树致。日本人小柳茂孝大智惹…  相似文献   

20.
郭之纯 《领导文萃》2008,(12):42-45
“文化态度”并非虚妄命题 “地球村”时代.在各种文化的碰撞日趋频繁的今天.中国所面对的现实是:新的文化概念每天都在传人,旧的每天都有人提起,其间的竞争对抗、交融磨合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并衍生出无数前所未有的崭新文化命题和概念体系;而且这些新命题、新概念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此背景下,对待新旧各类文化现象的态度理性与否以及理解深浅问题。每个人都无从回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