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5,(5)
"知音批评"模式,是构成《文心雕龙》批评范式的四大模式之一。通过"知音"语义分析,可知其内涵既具有直觉的、感性的特点,又具有分析的、理性的特点。检讨"知音"故事的文献材料和思想背景,发现已有的代表性研究论著,严重忽略了《吕氏春秋》记载这个故事是嵌入在一个"知味"故事框架之中的意义。《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不但"善听音",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其基本观点与《荀子》中的《乐论》篇和《礼记》中的《乐记》篇等儒家音乐思想是一致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总结出的"六观"论,是与《礼记·乐记》以及嵇康《声无哀乐论》等这样的音乐理论文本分不开的,因为这些音乐理论文本才有对如何"知乐"的具体分析。刘勰《文心雕龙》不仅采用"知音"这个概念来作为讨论文学批评具有重视直觉审美体验的内涵,而且是体现了与"六观"方法融会相洽的"知味"批评方法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了"六观"论这样的具有客观性的文本细部批评意蕴,也包括重视作品之美"味"的整体性体验与品评的批评理念,这种批评精神和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3.
《知音》是刘勰的鉴赏论。他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并对其形成原因做出积极的探讨,涉及到较多的审美问题。而他论述最多,领悟最深的,则是审美关系的构成问题,提出许多有见地的见解。我们将从审美关系的构成角度来观照《知音》,探讨刘勰在审美关系构成问题上的见解,以求对审美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大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作为一部体大精深的古代文论来说,其中的《知音》篇无疑是一篇文学鉴赏论和文学批评论;但是,如果从广义上来讲,从一般阅读学的角度来讲,可以说它又是关于阅读指导的专论,他的阅读论之精深,在我国二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也无失去它理论上的价值和阅读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也是刘勰所谓"文之枢纽"五篇的第一篇,它对我们研究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研究者对这篇文章的看法是很不一致的.有的认为:"《原道篇》探讨了宇宙构成和文学起源问题,这篇文章是我们研究刘勰的宇宙观和文学观的重要资料".有的认为:"《原  相似文献   

6.
《刘勰论“文德”》作者 张福勋原载 《集宁师专学报》2 0 0 2年第 2期刘勰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首次以“文德”命题 ,强调作家的品德修养。在《程器》篇中 ,只是要求作家的“文德”就是为“军国”服务 ,为“政事”服务 ,仍然是儒家政教的一脉相传 ,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在其它篇章里 ,如《序志》、《奏启》、《章表》、《诏策》、《论说》、《诸子》、《史传》、《谐隐》、《铭箴》、《祝盟》、《明诗》、《辨骚》、《征圣》等 ,不断地强调了作家的“文德”的修养 ,对创作的决定作用。刘勰不仅从创作方面强调“文德” ,而且还从批评和鉴赏方面 ,也一样强调“文德”。刘勰论文德 ,其深刻的渊源 ,当然还是承继了儒家的思想和观点。周振甫先生也曾讲《〈文心雕龙〉论文德》 ,但周先生阐述的是《圣道》所说的“文之为德” ,具体论形文、声文、情文 ,认为“这就是文之为德”。与拙文所论 ,有所不同。拙文讲“文德” ,是阐发为文之道德。《史传文学对小说发展的推动与阻滞》作者 吴广义原载 《职大学报》2 0 0 2年第 1期关于中国小说与史传著作的关系 ,一直是小说研究关注的热点 ,一般研究者多着重史传著作的积极影响 ,他们认为史传著作...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金圣叹在其以评《西厢记》、《水浒传》为代表的戏曲小说评点中阐发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接受理论。首先,金圣叹对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的接受主体地位、接受能力和接受条件相当重视。其次,金圣叹对文学接受的导向性特征有自觉追求,对文学接受在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有深入阐发。第三,金圣叹的戏曲小说评点将批评和鉴赏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批评形式和鉴赏形式,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接受理论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分析"知音"、"韵味"这两种中国古代审美鉴赏和批评的方法,剖析中国古代文论中蕴含的艺术接受理论,探究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
李晬光的《芝峰类说》(文章部)对文学的审视与批评,含纳了诗文创作理论、鉴赏理论、批评理论等各个方面。应力图从他的以“自然”、“真美”为准的本体论出发,从他的有关“感物自得论”、“创作构思论”、“自然情感表现论”、“审美鉴赏批评论”、“时代风貌论”等五个方面逐一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体观念十分丰富。前人关于刘勰文体论的讨论有多种不同意见,但这些观点都有缺憾。徐复观的体裁、体要和体貌三次元的理论是有益的,有的研究者对他观点的批评更不可取。我们要在全面理解刘勰文体观念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系统化。刘勰的文体论是针对他所处的时代"文体解散"而发的,具有现实意义。刘勰对于文体问题作了历史的逻辑的梳理,指出了文体的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刘勰的文体论具有体制、体要、体性和体貌四层次或四个序列,并且四层次之间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赋学史上,刘勰《文心雕龙》以《诠赋》为中心的辞赋批评,首次以理论撰述的形式对楚、汉、魏、晋辞赋创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尤其是对汉、晋诸家零散的赋论加以接受、总结与扬弃,构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明体”赋论观。在学术背景方面,刘勰《诠赋》与萧统《文选》“赋篇”的编撰有着紧密的关联;在学术统绪方面,刘勰赋论又是对陆机《文赋》之“体物”说、皇甫谧《三都赋序》绾合“不歌而诵”与“六义之一”的说法与挚虞《文章流别论》中赋学见解的继承与弘扬;在赋学构建方面,刘勰体则诗骚、立赋大体、树立经典与赋文品览的论述,彰显了对赋体论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批评,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就某些文学现象、文学问题提出的理论原则、理论概括,二是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二者往往互相印证,相辅相成,均颇重要。遗憾的是,过去的中国古文论研究著作,包括不少中国文学批评史以及许多专题论著、论文,往往重视理论主张部分,忽视作家作品的评论部分。如论述《文心雕龙》,往往重视前五篇总纲中提出的原则以及论风格、通变、批评原理等篇章,忽视书中大量的作家作品评论。研究钟嵘《诗品》,重视其序言中提出的理论主张,而对分品评论作家部分,反而不甚注意。研究者们可能认为,理论…  相似文献   

15.
唐萌 《河北学刊》2022,(5):124-130
儒家中庸思想是《文心雕龙》折衷文学观念的理论根基。在文学批评中,刘勰将“惟务折衷”的观念推及《文心雕龙》的批评实践之中,确立“折衷”的批评标准,创设“折衷性”批评范畴,践行“平理若衡”的批评立场。在文本形态上,刘勰采用形象化描述与思辨性论述两种语言模式,由理论内核到外部形式,全面实现了从哲学中庸到文学折衷的观念塑成。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比较具体而集中地体现在《时序》)、《通变》、《物色》等篇中。《时序》、《通变》专论了文学与现实、时代的关系;《物色》则讨论文学与自然现象的关系。在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里,《时序》篇得出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结论,一般被认为这既是《时序》篇的中心(或核心)思想,又是刘勰对文学发展变化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本文将指出,刘勰在《时序》、《通变》等篇中只揭示了文质因时序、世情变化而变化的文学发展观,而非指整个文学。细言之,刘勰的文学发展变化观特指质(内容、情志)文(辞…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杰出著作《文心雕龙》(简称《文心》)向以体大思精著称于古今文坛。近些年来,学界于此究者日众,探讨尤勤,宏论迭见。穆克宏先生的《文心雕龙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便是其中富有创见的新著,该书的问世,使“龙学”论苑又添新葩。笔者阅后,欣喜之余,愿就该论著的特色作一介绍,以飨同好。其一,贯串主线,突出重点。通观《研究》全书,贯串有一条主线,即以继承与创新的发展观,来探讨和总结刘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独创性。《研究》以专节论刘勰的文学继承与创新观,题日“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认为:“‘通’指继承,‘变’指创新”,并赞扬刘勰关于“通变”的理论,阐述得这样“系统、深刻”,“是过去所没有的”。基于此,《研究》作者当然认为《文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读法论、想象论、主体论、时空接受的未来意识等四个方面对金圣叹的文学鉴赏观进行了考察。金氏的文学鉴赏思想尤其是他关于鉴赏主体性和时空接受的未来意识等论述,无论是在中国文学思想史还是在鉴赏理论史上,都具有独创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知音》篇体现了刘勰对于文学活动中读者这一环节的思考。一般读者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会有很多局限性,原因在于“知多偏好,人莫圆该”。而理想的读者应该与作者心灵相契,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这对于客观准确的解读作品有积极意义,但要还原作者的意图又是不可能的。因此,作品的客观价值与读者欣赏的主观性之间就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充分展现在《知音》篇的主旨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