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是建构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使之胜任教师角色,形成小学教师职业群体独有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智慧的主渠道。为了全面实现小学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必须实现由当前关注教育类课程理论品性的知识与技术的价值取向到关注教育类课程实践品性的德性与智慧的价值取向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就把基础教育改革当作政策确定了下来。在小学教育界改革不少,但免不了隔靴搔痒的尴尬。《教育哲学视野下的小学教师知识基础》一书,不仅提出了小学教育的特质观并对小学教育的本质有了明确的表述,还对传统的教师知识构成理念进行了颠覆,并对未来的小学教师教育提出了可供参照的构想。  相似文献   

3.
以三所师范院校的小学教育全科型师范生为研究对象,从教师专业必备知识、教师专业必备技能和教师专业必备信息技术能力三个方面调查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型师范生的专业发展现状,发现:小学教育全科型师范生对教育知识、教学设计、技术素养的获得最为关注;对通识性知识、反思与发展、评估与诊断需求最为薄弱;对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学科知识以及教学设计的提升需求最为强烈;对专业发展关注度较高,但满意度低,缺少专业发展规划; 对学术视野不开阔而感到困惑。基于此,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增加教育职业规划课程,为小学教育全科型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树立自我反思意识,强化反思引导;优化整合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增加信息技术的比重;重视教育实践,促进知识和技能二者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灵魂,决定着课程计划的制定,影响着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课程开发要素的确定,明确培养目标是高师专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从高师教育的性质、学校办学层次、专业开办院系特点、教育对象需求出发,结合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趋势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反思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的素质问题,太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英语方向)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为初等学校培养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学科素养、实践能力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优秀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应具备未来英语教学所必需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化是小学教师职业获得社会认同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专家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想所在。它具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宏观的教育研究视野、浓厚的理论热情、宽广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小学教育专家的基本途径包括:基于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的教师理论研修;基于教师任职学校的教师校本培训;基于教师自身教学实践的教师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6.
论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中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小学教师的本科化 ,并且有部分硕士、博士进入小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开始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学识水平 ,小学教师本科化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必要性问题 ,力图从整体上对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建设思路和发展建议 ,促进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的对培养目标有"价值取向"的维度的规定,社会变迁要求教师角色的转换,小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小学教师必备的特殊素质。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构建"实践取向"的第二课堂,配合第一课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养的小学专门教师。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数学教育的专业化呼唤专业化的数学教师,教师知识结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题,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专业数学教师仅有对教育的热爱和数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的,本文分析了学科教学知识的地位、内涵及形成,提出了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和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教师的专业精神、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由于工程学科的实践特性,所以,大学工科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应是促进技能性知识的增长。技能性知识是大学工科教师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实践性、感悟性、意会性和语境性特征。大学工科教师技能性知识的获得有三条进路:在“现场”中“跟随”学习;在“语境”中互动、感悟;在“对话”中理解与共享。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较大差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这些规律,可以采取转变职前教育培养方式,加强小学教研室建设、职业培训和提高小学教师职业信念等措施提升小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第二语言知识四种常见的二元对立划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自动化过程和控制性过程、高控制/高分析性知识和低控制/低分析性知识以及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同的划分潜在理据各不相同,术语混乱,对知识发展过程中知识表征和知识提取两个维度是否分离也莫衷一是,因此造成了对两种知识是否存在转化纷争不断。在神经生理学发现的基础上,我们主张以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命名两类知识,认为知识表征和知识提取两个维度的合并观更为合理,提出二语习得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建构。我们论证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不存在转化关系,这一观点不同于一般对这两种知识的理解。但是陈述性知识的发展在程序性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具有遏制非目标性程序性知识和附带性语言实践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其自身的专业发展必然以教师知识的习得与拓展为前提.学科教学知识(PCK)作为教师教学的知识基础,具有专业性、个体性、实践生成性、整合性和缄默性等特征,它在教师知识中居于统领性的核心地位.为了改变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然困境,我们应当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出发,构建实践型的师范教育,并通过职后培训的积极引导,帮助教师在反思建构中不断生成学科教学知识,获得专业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新课程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程要求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只有改革现行的师范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拓宽高师生的文化基础与专业基础,增加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培养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专业情意作为教师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专业情感得以归旨的精神家园,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从专业理想、教育信念、个人兴趣三个纬度采取了系列措施;基于对个性化生命尊重的理念,我们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者的身份定位,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尤为重视作为学生真实样态表达方式的体验,体验是学生对世界的整体把握,在体验关键点有教师的意义引领;综合素养是小学教师的独特性标识,为此,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实践中凝练了综合素养的几个核心要点。  相似文献   

15.
在漫长的人类学职业生涯中,格尔茨凭借卓越的民族志实践和深刻的理论反思,在人类学文化研究领域创建了一门有着自身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和充分的事实依据的科学的文化现象学。这门科学的文化现象学并非以纯粹的理论形态存在,而是存在于对具体文化现象和文化行为的阐释和描述中。这一方面与他对人类学领域纯粹理论建构行为持一种审慎甚至怀疑的态度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他的地方性知识观和他所倡导的深描方法所决定的。我们对其科学文化现象学思想的研究只有结合具体的研究个案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内在素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外化。明晰现代专业精神的基本内容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确立现代专业精神的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专业精神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对教师走向专业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促进城乡师资水平的真正均衡,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8月,我从城区直属学校调往港区一小这所农村小学,开展托管工作,在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做了如下探索。机制驱动,唤醒成长意识,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农村教师的专业意识薄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我们积极建立教师专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和我国教师教育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中科学课程的重新构建是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本文在对小学教师教育科学课程设置的历史透视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形势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科学课程建构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9.
默会知识引导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获得和拥有丰富的默会知识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重新诠释“知识”的内涵、反思自身的教育实践行为、正确运用教育叙事策略、建立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建构默会知识,实现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适度减少学科课程比重”,“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选课程内容,凸显“核心知识”是今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科学、合理地对非核心知识进行简化处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核心知识”及其知识体系,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质态,使得他们都能够获得足以支撑其后续学习的基础能力与素养,同时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业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