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改革开放十年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从文化一元走向文化多元。我这里使用的是人类学、文化学通用的广义“文化”概念,泛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承传、借取、享用种种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结果,涵盖人们的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风俗习惯、心理结构、家族结构、社会组织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2.
自一九七八年我们党确立了开放与改革的战略方针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当我们一步一步开始朝现代化目标迈进的时候,新的矛盾、新的冲突、新的挑战逐渐在我们面前展现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它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政治结构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现在,当我们从事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改革的时候,必定将伴随着一场深入到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文化心理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将发生一场深刻的变化,新旧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针对这种现实,我们以文化心理冲突为主题,作了一次社会态度测量,试图通过实际调  相似文献   

3.
报丧礼俗的社会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史角度考察古今报丧礼俗 ,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中国丧葬文化 ,诸如丧葬所体现出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文化心理和观念形态 ,从而得出了许多有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流行音乐又称通俗音乐,它形式简单,内容精练,贴近人们的生活,是人们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经历的真实写照。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它是对社会现象、社会心理的反映。流行音乐对当代中国入的生活方式、情感、价值、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流行音乐对人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十年,随着知识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及其无孔不入的渗透,社会生活诸领域的"趋零距离"正剧烈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活心态及审美文化心理.如果我们依然将文学审美当做挚爱生命的一部分,依然热切关注自身生存的价值,文学审美与新世纪"趋零距离"的"远"与"近"就是我们现今必须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并不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或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从思想到行为,从个体到群体,从生产到生活,从经济到政治,从理论到实践,从制度到文化,从社会到自然等各个方面.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方法、制度、文化等贯穿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  相似文献   

7.
住居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思想的延伸,居住的要求决定了建筑的风格变化。从传统住居所特有的“公共性”生活空间到“模式化”建筑格局,再到摩天大楼里的“私人性”生存方式,当代文学作品中主要有三种集中被反映的住居形态,从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住居方式变迁,揭示了文学所表达的不同时代人的心理状态、精神世界以及相应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向基于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都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变。笔者以中国休假制度的更迭为切入点,分析其从局部到全面转变背后休闲文化的嬗变。同时,将休假制度纳入休闲学视野考量,即是搭建中国休假制度休闲学研究的历史平台,也为复兴和改革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提供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9.
一、婚姻与社会流动 婚姻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最普遍的现象,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婚姻作为人类两性结合基本方式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婚姻不仅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解决种的繁衍的问题,而且与人们的社会政治地位、经济文化生活状况密切相关。通过结婚,一个人可以从一个群体进入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区迁入另一个地区。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文化生活环境。所以,婚姻就成为  相似文献   

10.
美德心理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通过对美德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可以发现:美德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社会舆论都具有相关性。在物质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渗透着劳动的道德心理,是人类品德物化的形式;在制度文化方面,制度文化无论从其形成过程来看,还是从其内容来看,都会受到道德心理的影响;在社会舆论方面,社会舆论包含着特定的社会事件、人物和问题,必然与社会道德心理产生联系。人们对美德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美好社会的构建,具体表现为:对病态道德心理的矫正有助于良知良能的建立,培养道德移情能力可以传递善和美,重塑经济道德心理有助于人们走出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一)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指出:“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体系中,究竟什么是决定社会面貌、决定社会性质、决定社会从这一制度发展到另一制度的主要力量呢?”他回答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种力量就是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就是社会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食品、衣服、鞋子、住房、燃料和生产工具等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我们以斯大林的这段论述,作为探讨满族入关前社会性质的理论基础,揭示满族入关前的“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俾可正确认识其社会性质,将会得出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说文〉540部,与古代居室文化有关的有一部、广部、户部、门部等,其中以一部字为代表,反映了古代居室建筑的演变情况和古代先民的农业文化心理.古代居室有两种方式:一是上古穴居而野处,人们生活在洞穴之中;二是沼泽低湿之地,人们在树上筑巢而居.从这两种原始的居住方式演变到后来的房屋建筑,体现了古代先民的一种居家文化心理;而且,古代居室的演变与农业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有关居室建筑的宀部字的字形结构进行分析,足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新词语是新时期以来语言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对外交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致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其中大众的追求富裕的心理、经济简练的心理、新颖的心理、高雅的心理以及个性的心理是社会的主要心理。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新词语大量涌现。为了准确地理解新词语和正确地运用新词语,我们选择从社会心理的角度去研究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5.12"汶川大地震期间的社会心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基于以往有关重大灾难后民众的心理行为研究,文章提出:灾难性事件会激活"预埋"在我们的生理遗传结构、心理反应倾向以及社会文化传承中的一整套古老的应对模式,此模式经由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条件与规范的约束和修饰之后,表现为一系列极其复杂的社会态度与行为方式,而其核心则为灾难后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过程。文章从精神分析和进化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心理行为上的原始化回归何以能够帮助人类适应灾难,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求更好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将围绕灾难后心理行为原始化回归过程的短期与长期变化探讨和分析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检讨东西方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由哲学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与由文学入手研究中国文化的优劣。研究指出文学以其感性形式提供全面的社会文化信息,以其有序的价值结构透视一种文化的错综复杂的价值关系,便于人们全面了解认识诞生它的时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人们的生存式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文学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理想材料,而中国古代通俗文学则是研究中国古代大众文化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蒙古游牧文化逐渐从迁徙转向定居,从传统转向现代,在此过程中牧民的心理也产生理想的美好与现实的迷茫之间的冲突。现代转型不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有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的更新。从游牧与定居、传统与现代、理想与迷茫、本土与世界等方面对21世纪前二十年蒙古国作家作品进行简要梳理,分析21世纪以来蒙古国文学发展动向和蒙古游牧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游牧民的心理接受过程以及游牧文化从本土化到世界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试论社会变迁中的心理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变迁带来的文化撞击,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变化,使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和矛盾.造成社会主导价值观失范,消极家庭事件增多,公共权力和规范系统被侵蚀,腐化现象增多和社会凝聚力减弱等个人与社会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提高国民的心理素质,增强人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是防止和减少心理冲突的重要途径;实行科学管理、民主管理是减少冲突、防止矛盾激化的有效途径;逐步建立起有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防止和减少心理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价值观念的变化,中国人的文学接受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文学接受者不再像从前那样.以国家民族关怀和崇高伟大体验为主要的阅读动机和心理期待,个人趣味成了文学接受状貌的主要决定因素.到文学中寻找日常与闲适,追寻时尚与流行,让缺失得到代偿、让伤痛得到抚慰,让感官得到刺激、让欲望得到释放,成了当今中国人文学接受心理的主要表现.这样的文学接受心理一定程度上流露出金钱为基础、消费做中介、享乐为目的的生活观、价值观,值得省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人社会心理变迁的三个主题:1、在现代化冲击下,由于数千年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稳态生活失衡,不可避免地引起了中国人的传统社会心理失重。2、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普遍失范,以至无所适从,从而出现角色的迷惘与心理冲突。3、社会心理由失重到冲突,由冲突到更新,从而导致中国人传统社会心理的蜕变和职业心理、价值心理、文化心理的更新以及整个心理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