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蓉蓉 《求是学刊》2004,31(2):95-100
文章通过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宗经”进行分析辩正 ,指出其“宗经” ,目的在于“为文”。刘勰认为儒家经书是“衔华而佩实”的典范 ,从而提出为文师法经书。而《正纬》和《辨骚》两篇 ,刘勰虽按经验纬和依经辨骚 ,但他却提出了“有助文章”和“自铸伟辞” ,肯定了纬书和屈原作品对“为文”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初唐是《文心雕龙》历史研究的开端。这一时期对刘勰的记载、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定及对刘勰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风骨”、“比兴”、“文”、“惟务折衷”),为后代接受《文心雕龙》规定了基本走向,从而成为“龙学”的光辉起点。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传统认识的质疑关于佛学对《文心雕龙》的影响,传统认识有二:一是认为刘勰是佛教徒,笼统地认为《文心雕龙》中有佛教思想。二是从个别例证或个别词汇出发寻找到佛学在《文心雕龙》中留下的蛛丝马迹(详见卢兴基主编《建国以来古典文学研究举要》一书)。归究起来,这些又都是从《文心雕龙》的精义角度来探讨佛学对《文心雕龙》影响的。然而从这种角度思考是颇可质疑的。首先,从心理学上看,人的认知过程有局限性。人脑在特定的时间里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信息。如果同时做两件事,这两件事就必然在运用某种共同的信息处理系统,而这个系统却无法对它们同时进行处理。刘勰在创作《文心雕龙》和以前一段时期,他的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这已是不刊之论。王元化同志说:刘勰“始终以‘白衣’身份寄居定林寺,不仅没有出家,而且一旦得到进身机会,就马上离开寺庙登仕去了,足证他在定林寺时期对佛教的信仰并不十分虔诚。再就刘氏家世来看,亦非世代奉佛,与佛教关系并不密切。他自称感梦撰《文心雕龙》,梦见的是孔子,而不是释迦。《文心雕龙》书中所表现的基本观点是儒家思想。”张少康同志也说:“刘勰不管在入梁以前还是入梁以后,他的基本政治态度都是以儒家的经世致用作为自已人生处世的原则的,这在他的思想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因此,刘勰虽然帮助整理过佛经,但他不可能同时接受佛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篇),这是《文心雕龙》的总纲。因此,刘勰把《原道》篇列于全书之首。但是人们对《原道》篇的“道”,却存在着两种完全对立的理解,并由此导致对刘勰的世界观的看法也互相对立。有些同志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就是“自然之道”,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因而他的世界观基本上也是唯物主义的。另一些同志则认为刘勰的“道”来源于《老子》,或认为他的“道”就是“太极”,这与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三段论”是近似的,因而这种“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刘勰的世界观自然也只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罗书华 《社科纵横》2013,(7):113-117
韩柳以"文以明道"为旗帜,他们的道是儒家之道,尤其是圣人之道、仁义之道和辅时之道。崇尚圣人、发挥仁义、辅时及物,既是儒家之道本有的特征,又经过韩、柳的突出与发挥,既是韩柳个人的道,也是时代共同的道,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道,也是一种不尽成熟的道,它们还没有获得像如理学、心学那样的专名,呈现出由先秦儒学向宋代理学的过渡状态。这种不成熟降低了韩柳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古文的发展却是一种促进。  相似文献   

6.
吕玉华 《唐都学刊》2013,29(5):110-115
文与道的关系几乎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文以载道”成为普遍应用的思维模式。小说理论以散文理论为母体,既借鉴其概念术语,又移植其观念模式。散文理论的文以载道模式也影响到小说理论,并成为小说理论的核心理念。散文理论文以载道模式的着重点是道,而小说理论文以载道的关注重点却是文,将儒家道德伦理观念之“道”泛化为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思想观念。借助这种模式,“文”假“道”威,提升通俗小说的社会地位。持此论调的小说理论家们对小说独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规律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7.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8.
“符采”在《文心雕龙》中的含义可分为两种,一是“符之采”,即“玉之横文”,引申为“文采”,《原道》《诏策》篇中是此义;二是“符”与“采”,即玉之坚硬质地与华美文采的结合,引申为文章质实的内在美与富有文采的外在美的结合,《宗经》《风骨》《诠赋》篇中是此义.比较而言,并列结构的“符采”更具理论深度,从这一角度看,“符采”之“符”与“风骨”有相近之处,“采”则与辞赋的“铺采摛文”密切相关.“符”相当于“雅义”,“采”相当于“丽词”,“符”与“采”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交融,其内涵与“文质”说、“丽词雅义”说、“情经辞纬”说一脉相承而又能超越诸说,更为精确地体现了刘勰文质并重的文章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9.
刘勰的天师道家世及其对刘勰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影响漆绪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领域内,学者对《文心雕龙》论述最多,几已题无剩义。但对作者刘勰家世、思想的探讨,还不能说已很充分。本文试就刘勰家世的天师道信仰及其在刘勰思想及《文心雕龙》中的反映作一考查,以就教...  相似文献   

10.
苏轼的散文理论,虽未有专著,多散见于书、序跋、杂论之中,但综合观之,还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在继承前人文论遗产的基础上,往往不囿于传统之见,能从文学本体的特征、规律出发,比较客观地进行探讨而有所发展和创新,自成一家之言。一 对于文学中“道”的概念及其与“文”的关系,一直是唐、宋时期的一些古文家所讨论的重点。不管是韩愈的“文以载道”或柳宗元的“文以明道”之“道”,也不论是以穆修、石介等所推尊的“道”和欧阳修所倡导的“文以充道”之“道”,基本内容、实质,不外乎“孔孟之道”,即儒家的理论核心。王安石虽曾提出了“有补于世…  相似文献   

11.
王丹 《社科纵横》2007,(9):99-101
从文体学的意义上讲,《文心雕龙》和《文选》为后世的文学家和理论家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蓝本。诔文作为一种哀祭文体,刘勰和萧统均对其进行了深入地评述和精心地选取。刘勰和萧统在诔文观念方面所表现出来相异之处,反映了他们文艺理论内涵的不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共同的文艺背景下相通的文艺思想。通过对现象和原因的分析,来辨别《文心雕龙》和《文选》的诔文观念。  相似文献   

12.
张云婕 《社科纵横》2006,21(7):110-111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极高的美学著作,作者刘勰的乐府观在《文心雕龙.乐府》中有深刻的体现,我们通过这篇文章来分析和评价刘勰的乐府观以及他的观点所具有的进步意义及局限,同时阐释汉魏六朝的乐府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神思》篇“杼轴献功”说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有“拙辞一或孕于巧义,庸事或萌于新意,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这样一段话。过去一般认为是讲的文章写成后要修改润色。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曰:“此言文贵修饰润色,拙辞孕巧义;修饰则巧义显;庸事萌新意,润色则新意出。”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和作为部定教材的郭绍虞、王文生主编的 《中国历代文论选》,对此说提出了新的见解。王元化指责黄侃旧说云: “如果内容本身是‘庸事”,那 么光在形式上进行修饰润色,也不能 使它萌生‘新意”。如果内容本身就已孕有‘巧义’,那么也用不着以诡 丽的华…  相似文献   

14.
一先由我国古人对诗歌风格的概括说起。我国古人对诗歌风格的概括集中表现在名称的标举上。这种风格品名的标举源远流长,众象纷呈。南朝齐梁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首先提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这“八体”(其中精约、显附仅是修辞方法、表现方法)泛指文章风格,也适用于诗。与刘勰几乎同时的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清刚、清拔、清雅、清巧、清远、华艳、华美满密满丽、峻切等10种。盛唐时期的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里认定自己的风格“清华奔放”。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自己的诗“沉…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材《文章构成法》,确如绪论部分所说的那样,既未丢掉我国写作学的传统理论与实践经验,也不拒绝外国先进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力争在创新和管用上下功夫”。这一点是做到了的。从陆机《文赋》和刘勰《文心雕龙》,到刘熙载《艺概》和林纾的《春觉斋论文》,是一份丰厚的写作理论遗产。尽管不少论述往往偏重于经验的直录,且多囿于单向性和封闭性的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早在上古,就有一套祭祖之礼,发展到先秦,礼仪的含义和内容,已相当完备,先秦儒家专门叙述礼的书,就有《仪礼》、忻L记》、《周礼》等多种。儒家学论的创始人孔子把礼仪看作是做人之根本,当然“礼”有个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礼是指典章制度,一切社会规范,各种仪式节文。狭义的礼是指礼仪、礼节、礼貌等。先秦儒家特别强调礼仪,对礼仪的叙述也颇多。本文仅摘其要点并就其与当代礼仪规范的关系进行讨论。一、先秦儒家的礼仪观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论…  相似文献   

18.
石崇诗浅论     
石崇,西晋诗人。字季伦,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人。与二陆、潘岳、左思等事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工诗能文,《诗品》列之于中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六卷,已佚。现存诗十首,其中,《王明君辞》是现今传世最早的咏昭君诗。一西晋初期,武帝司马炎实行了一些有利的措施,以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之,太康元年灭吴,实现了天下统一,社会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太康年间的诗坛踊跃非常,作家异彩纷吴。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左思)动墨而横锦,(潘)岳、(夏侯)湛曜联壁…  相似文献   

19.
早就从课堂上听到,从书本上看到:著名的《四库生书》及其《总目》,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主编的。谁知;新买到一部《四库全书总目》,打开一看,书名之下,却赫然印着:“永瑢等撰”。一时好生骇怪!再看卷首所载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四库全书〉告成表》,文末署名十二人,也是以“皇六子多罗质郡王永瑢”为首,却不见“纪昀”何在?好不容易在《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中找到“纪昀”二字,那距“永瑢”之后,已是第四十二了。亏得中华书局在出版说明中写了一句:“纪昀在四库全书馆内最久,提要的整理加工,也以他的力量为多,因此,这部《总目》虽然以乾隆第六子永瑢领衔编纂,实际上却是纪昀总其成的。”要不然,我还真以为这部巨著,乃是出自永瑢之手,而纪昀则是附骥尾以扬名了!  相似文献   

20.
丁四新  Zhu Yuan 《孔学堂》2023,(2):35-44+137-146
子思子哲学是先秦儒家哲学的重要阶段。竹书《五行》以成德为主题,并在德之行的基础上子思子区分了“五行和”与“四行和”的两种道德境界,指明“为一”“慎独”是君子“为德”“为善”的工夫。孟子反省、深化和发展了《五行》思想,他所提出的人性善观念为四行成德提供了内在之“善”的本源。孟子又区分了君子和圣人的两种人格,并强调了四行为善说的重要性。在性善说和新四行说的基础上,孟子将子思子的忧思之心转变为四端之心,并以“尽心”为根本工夫。孟子对于《中庸》思想有所取舍,他放弃了慎独说和中和说,而选取了中庸说和诚身说。从宋明儒学来看,《中庸》的思想价值集中在中和说和诚身说上。从《缁衣》等篇的书写体例来看,子思子构造了一个二帝三王相承继及孔子传之的新王道说。孟子的王道论是先秦儒家王道论的高峰。此外,根据安大简《仲尼曰》,“慎独”本是孔子之学,其本义很可能同于《五行》的“慎独”观念;曾子和子思子不过传述和推阐了孔子的“慎独”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