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缆车骤停     
王国军 《可乐》2008,(9):36-37
母亲带儿子去爬山。在山顶,儿子指着穿梭的缆车说:"我也想去坐坐。""好的,"母亲笑着说,"不过你先等等。"母亲有恐高症,但早就准备好了。她从包里摸出药和水。儿子问:"妈妈,你在吃啥?""一颗糖。"母亲说。儿子也想吃,母亲笑着回答:"那是妈妈的专用糖。"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四年级,"文革"来了,我只好辍学当了"文盲"。后来的"脱盲"是一项艰难、很长久的励志工程,靠自身努力,靠机遇,更靠贵人相助。常说"出门遇贵人"。这里的贵人就是指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人。仅以此文献给我今生遇到的3个重要的贵人——张树勋、徐声桐、骆明。  相似文献   

3.
朱景敏 《今日南国》2007,(16):13-13
听到一对母子对话:"妈,对不起,我没考好,让你失望。""傻儿子,你尽了力啦,问心无愧。""我真的很难过。""一次失败,不等于一生失败,有什么好难过的?不就差那么3分吗?明年再考!或者……""或者我就去读高职。""那也很好呀,我支持,我会说服你爸的。""那我不就成了一棵草了吗?""不不不,你永远是我的宝贝。要说‘草’,也是‘冬虫夏草’。"母亲的深切理解和轻松调侃,让儿子不禁"咯咯"笑出声来。我敬佩这位母亲,和蔼可  相似文献   

4.
郭华悦 《山西老年》2012,(10):26-27
前阵子,母亲从老家来看望我们,在我家住了下来。看到小外孙的淘气样,母亲便说起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她小时候家里穷,想读书都没钱,所以至今一个字也不认得。最后,母亲竟然对刚上小学的小外孙说,要不然,你当我的小老师,教外婆读书好不好?一旁的我听了,不禁"扑哧"一声笑出来,接着对母亲说,他连自己都管不好,还能教你?哪知,儿子不服气地说:"谁说不能呀,我要教外婆读书!"本以为只是玩笑话,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开始当起了"小老师"。晚上吃完饭,母亲收拾好桌子,就开始让外孙教她认字读书。儿子也才刚上一年级,就从最基本的拼音教起。遇到不明白的,或者儿子没讲清楚的知识点,母亲就不断提问。看着儿子皱眉苦思的样子,我不禁哑然失笑。后来,每次在“教学”中遇到不明白的,儿子总会在隔天去问老师。经常被外婆的问题难住,儿子也觉得没面子,上课时自然认真了许多,力求真正掌握知识点,以便回家后能将外婆这个喜欢提问的“学生”镇住。慢慢地,我发现儿子的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据学校老师反映,儿子在学校也守规矩了很多。  相似文献   

5.
3月2日,坐在外面晒太阳,忽然想起许久没有给在乡下的母亲打个电话。拨通手机,里面传来母亲温暖而哀伤的声音:“铁芳,我想你呢。你还好不?”听到母亲一句“我想你”,老大不小的我马上眼泪潸然而下。因为我经常睡不好觉,母亲随后就问,“你现在睡的好不?”尽管我还是有些失眠,但我马上克制自己,佯笑着说:“我现在睡得好多了,这段时间我还胖了几斤。妈,不用担心。”妈妈听了我的回答,少许有些开心。说了几句,妈妈就说:“你忙,不要为家里担心,我和你爸都好。”挂起电话,我心里止不住一阵酸痛。忽然想起,早就该写篇以母亲为题的文章。写一篇文字给母亲,我文盲的母亲却看不懂。我只有把文章写给天下的母亲和母亲的儿子。  相似文献   

6.
钱双庆 《新天地》2011,(6):30-31
我——母亲最小的儿子,就要准备结婚了。母亲年近古稀,她老人家对生活从来没有过多的奢望,只是有一样,盼望着小儿子早点结婚。历经艰难,张罗着准备结婚的我,总算对母亲有个交代了,因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母亲常在我面前唠叨:"你赶快结  相似文献   

7.
母亲     
母亲出生在文革年代,家境穷困导致母亲成了目不识丁的文盲,小小年纪便肩负起家庭的重担……她对那些苦涩的日子总是难以忘怀,就连做梦也梦着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作为儿子的我,没法理解那远去的苦辣辛酸,母亲总是知趣地话锋一转,教育我应该好好念书,长大成人。  相似文献   

8.
正大鼓书,在我冀东老家是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过去,有的人家有了喜事,比如生了个大胖小子,老人一高兴,就会甩出一沓钞票,说:"请一台书,大家乐呵乐呵。"这里的"书",指的就是大鼓书。说一台大鼓书,只备一桌一条凳即可。说书的班子也只有两  相似文献   

9.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因为没有明显的进步,渐渐地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从此,英语便成了我可有可无的一种"工具",只要马马虎虎考试能过,我也就不再执着了。但是工作之后,每每在需要英语沟通的重要场合,我却常常是张口结舌,或语无伦次,或词不达意。去年听朋友说,有了英语口译的功夫就比较容易获得外企工作的机会,获得一份高薪收入也相对容易。于是,我在考虑了一段时间后,报名参加了慧谷英语口译培训。短短的四个月里,我的英语  相似文献   

10.
正亲情成为最远的水接到母亲病重的电话时,我人在纽约,正在和3岁的儿子玩游戏。电话是家里的阿姨打来的,她说母亲本不让她给我打电话,但她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回去看她的。阿姨最后说:"贺贺,阿姨也不希望你有什么遗憾。"高中毕业后,我就出国留学了。同为大学老师的父母毫不犹豫地为我选择了这条路,他们认为对我来说这是最好的出路。现在,我成了一  相似文献   

11.
百事通约翰     
从前,一个穷人有三个儿子。一天早晨,他把三个儿子叫到一起,问他们晚上做梦没有,梦到了什么。大儿子高兴地拍拍肚子。肚子很瘪,可他说:"爸爸,我梦见桌上放了好多菜,我美美大吃一顿,味道真好。"穷人表扬了他。他问二儿子。二儿子跷了跷脚,说:"我在梦里买了双靴子,皮的,真漂亮。"其实,他赤着脚。穷人听了,说:"很好。"他又问小儿子约翰。约翰不理他,什么也不说——做个梦有什么好说的。穷人非常光火,骂他,打他,把他赶出门去。  相似文献   

12.
正一位母亲是一座军营,这座军营就一名战士:她的儿子。让人心痛的是,战士常常把母亲当作训练的"靶子",打得母亲鼻青脸肿。儿子曾一直是母亲的骄傲。"保我版图方寸土,是谁青史千秋业",打懂事起,儿子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守疆护土、保家卫国、能青史留名的热血军人。1968年冬天,他终于如愿以偿入伍。  相似文献   

13.
正重阳节前两周,我无意中在电脑里看到了一句温馨的话——带着爸妈去旅行,背景图是一对老人幸福的笑脸,这让我想起了三个有关带爸妈旅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父母生了6个儿女,父母年轻时为了儿女殚精竭虑。儿女渐渐长大了,日子却都过得一般。那个在父母眼里最有出息的小儿子总是说,等我有钱了,等我这个生意忙完了,我就带你们去旅行,带你们去坐飞机、坐火车。父母听了这话,总是满含期  相似文献   

14.
数字     
正27 年"最美妈妈"照顾残疾儿子27年,将其培养成博士。"用我一生的坚持,换取儿子多彩的未来。"这就是被誉为"最美妈妈"黄银河矢志不渝的信念。在愚公故里——河南济源,有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27年来,她自强不息、含辛茹苦,她用不懈坚持,让重症病残的儿子重新站立,并一步步培养成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  相似文献   

15.
母亲的敲打     
岁月悠悠,漫长的是磨难,短暂的是人生。在漫长的磨难中,母亲慢慢变老,在短暂的人生中,作为儿子的我日渐成熟。而就在人世间不断的轮回中,我愈来愈感觉到:有老母在堂,我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走得多远,她手里捏着的那根时常"敲打"我的红线都时刻牵连着我的心。我因在工作中有了一些成绩被提拔,其实也不是什么"官",就是一家银行的副行长。母亲并未因为我的高升有一丝高兴,反而还多了一份担心。在我上任的头一天晚上,母亲喊我去她的房间聊天。  相似文献   

16.
儿不嫌母丑,一部《我的丑娘》让观众泪湿衣襟。72岁的“妈妈专业户”张少华走进人们的视野,她在影视作品中诠释了无数母亲、婆婆的角色,但是她的家庭鲜为人知。她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婚姻,有一个怎样的家庭?2009年5月的一天,记者与她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口侃侃而谈,听她讲述丈夫一生的默默支持,听她讲述与儿子的“战争”……她说:“是这个家庭给予了我动力与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一只棉鞋     
我的母亲已经去世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珍藏着她给我做的一只棉鞋。母亲为何只给我做了一只棉鞋呢?其中有一段令我万分痛心的辛酸往事。20世纪70年代初,我被下放回到老家吉安县梅花山当农民。母亲见我挑着铺盖卷只带着13岁的女儿清清,意识到我出事了。听了我的不幸遭遇,也亲眼看到过家乡"造反派"武斗死人的情景,母亲坦然地宽慰我说:"回家就回家,不要难过。  相似文献   

18.
苗君甫 《社区》2012,(2):63
有了孩子之后,生活的琐碎一下子让我有点无所适从,吃饭也是将就一顿算一顿,常常到小饭馆去凑合。这样过了没多久,我开始发现,我和老公的感情不如以前那么好了,每天为了上街吃什么也要争论半天。想起以前,他是多么疼爱我啊,不管什么事都会听从我的意见,现在为了这琐碎小事,居然和我争得不可开交。心里的失望一波波漫过来,回娘家和母亲说起来我的烦恼,母亲说:"不做饭的家咋能叫家?没有烟火气的日子不叫日子啊!"我听着母亲的话,开始有点感慨。  相似文献   

19.
刘美华 《中华魂》2004,(10):46-47
中国的父母有一个亘古不变的心愿--望子成龙。此乃人之常情。只是不断从报刊上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拉扯成"龙",却被"龙"遗弃的报道。据报载:陕南某地一农妇,丈夫早逝,独自把两个儿子拉扯大,培养到大学毕业。然而,两个儿子非但不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反而把母亲当累赘,生活冷暖不闻不问。特别是长子有了一官半职之后,母亲提着家中仅有的两只老母鸡进城看孙子,他不但不接待,还对同事说是"来上访的,烦死我了"。可怜这位母亲饿了四天四夜之后,惨死在街头。  相似文献   

20.
雷振岳 《华人时刊》2007,(10):10-11
据《人民日报》报道,这个夏天,长春市民分外开心。市里举办的首届消夏节让他们度过了一个个悠闲快乐的夏日。这是一个属于他们的节日:狂欢夜、啤酒节、广场音乐会、中小学生夏令营等等,全部22项活动,都来源于向市民公开征集的金点子,都是市民特想玩的。"我们就是想为市民办一个开开心心的节庆,让他们乐呵乐呵。"长春市长崔杰介绍说,"有经贸收益更好,没有也不强求"。这话说得多么真诚啊!这种"扎根民众"的双赢式的节庆理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