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当进香习俗地域分布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立志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1):14-19
武当山朝山进香习俗历史悠久,在全国影响很大。根据地方志、金石铭文等资料记载,元明以来到武当山进香的香客来自今北京、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云南、四川、台湾等地。这些史料显示,元明以来武当进香习俗具有全国性的地域分布。 相似文献
2.
崔建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58-61
“非人类中心主义”在检讨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的自然观和环境生存模式方面功不可没,但它暗含的“人与环境只能是互斥关系”这样一个前提值得商榷。征服自然的环境观念、人与自然冲突的生存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人与环境共生共荣的理念和生存模式是可能的。当然,使这种模式具有客观普遍性,需要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自先秦以降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玄武崇拜进入宋代后,因受初期重构国家意识的需要,在帝君奉行黄老之治与尊崇道教的驱动下,尤其是在真宗朝狂热隆道行为的直接助推下,真武的神格地位大幅攀升,由道教的一般性神祗一跃而为诸神中的大神。真武崇拜起初涵蕴的民间信仰功能,遂与宋廷所赋予的致治经世功能高度耦合,奉祠真武的范围由此呈现出急速扩张的态势,信众信仰的程度愈益深入。北宋中叶前后应运而生的各种道教典籍,以宋廷真武崇拜的政治隐喻为导向,又适时地附会出真武降生于武当山的说法,并在道教信奉源远流长的武当山扎根,真武自此取得在武当道教神系中的独尊地位,影响垂于后世。 相似文献
4.
石杰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
《遥远的乡音》中的多篇散文都可归入生态文学范畴.作品赞美自然,讴歌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肯定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关系,具有典型的生态文学特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其他生物共生共荣是作者的生态观.对“思想上的犀利锋芒”与“文学上的光彩照人”的双重追求使作者在生态文学方面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也是她未来创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根据经济正义的基本原则,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宗旨是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在东西部共生共荣、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否则就违反了经济正义的等比例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6.
今年6月15日,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调研时指出,大学和地方是有机衔接、共生共荣的。金陵科技学院立足于南京,创新性地推出“南京战略”.对接南京发展,无疑成为地方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共生共荣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7.
杨胜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9-34,51
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在悠久的中国文明传统中一直是志士仁人思考和谈论的热门话题。苏轼处于北宋中期士大夫积极提出政治变革主张的特殊时代,因此,通过政治改革实现社会和谐,是他关注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苏轼以人的快乐与满足为人生目标与价值追求的观念,观照其社会和谐思想,发现其中的某些观点与今天所致力的和谐社会建设是相通的,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文江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4):111-112
手捧《独立学院之命运》,犹如手捧一个活脱脱的生命,它是关于独立学院这样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产物的生命脉络记载。宏观之,它承载着中国高等教育寻求变革与新生的挣扎与涅槃;微观之,它承载着无数高考学子对前途的憧憬,承载着一群与独立学院共生共荣的教育工作者对事业的期盼。此书既是学术专著也是历史传记,既有理论研究的深度,也有撼动人心的感染力。在反思与转型 相似文献
9.
试论制度化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融股共生性特征——以鲁西南两村祭祀类民间信仰事象为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目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2):21-25
援引鲁西南两村民间信仰个案,对于制度化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中国乡村社会,同样作为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价值取向,民间信仰和制度化宗教在本质上具有相通互融、共生共存的特征,二者的区别也仅是就其形式而言的.这一认识对于乡土文化的重新构建与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