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颜士州 《华人时刊》2008,(11):87-88
随丈夫移居美国,每天的开支都很大。去年的一天,由于我和丈夫闹翻了,丢下两个孩子和一些债务,我找到一家饭店做招待。当女招待来得最快的钱是小费,我收到的第一笔小费就是21美元。我不习惯主动行事,我认为让人们主动来找我没有什么不好。什么人都要吃饭,人人都会饥饿,这同样是为顾客服务。我最讨厌人们叫我"小姐"。即便我  相似文献   

2.
李林初 《老友》2009,(8):49-49
在国内迷上了京剧,原想去美国探亲,恐怕"没戏"了。没想到,在美国,只要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京剧社,旅美华人也酷爱京剧。我先后在费城的小儿子家和旧金山的大儿子家小住,因而也就幸运地成了费城和旧金山京剧社的票友。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吸烟     
潘校方 《社区》2008,(8):46-46
由于抽烟的积习,去美国后受了不少“洋罪”。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不能抽烟,倒也罢了,“一次性”的嘛,忍了也就忍了。最要命的是,在旧金山的日日夜夜都不能自由吸烟,那可真叫受罪。  相似文献   

4.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个身穿美国女排球衣的小姑娘受到媒体的格外关注。她只有16岁,却拥有1.86米的惊人个头,梳着马尾辫,像极了年轻时的郎平。尽管才读高二,3年前开始练排球的她,如今已是加利福尼亚TCN队的绝对主力。不仅如此,她的朋友中还有姚明、科比等闪光的名字。这个谜一样的“美国甜心儿”到底是谁?  相似文献   

5.
天英人 《社区》2013,(2):39-39
三年前,未满15周岁的我,来到美国,开始了在美国高中的学习与生活。 穿衣着装非小事  相似文献   

6.
胡裔扬 《社区》2011,(26):31-31
美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很多.报名做义工的人员更是数不胜数。作为留学生。我就曾参加过一个叫“盐与光”的公益组织的活动。这个取自于《圣经》典故的民间公益组织所开展的服务项目有食物银行和旧衣物回收等。  相似文献   

7.
我探亲来到我儿子居住的美国科罗拉州伊利市。我们所住的地区没有商店,路上没有行人,上街得开汽车。我不会驾车,英语没有过关,天天憋在家里,好像与世隔绝一样。  相似文献   

8.
我曾和学校的老师还有几名同学去了一趟美国,游览了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等城市。我们看到了许多过去没有见过的东西,学到了很多过去没有学到的知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所学校里上的一堂自然课。走进教室一看,教室很宽敞,和我们的教室差不多。桌子、椅子摆放得整整齐齐,有一台电视挂在前边的墙上。在桌子、椅子的后面,有两个柜子靠在墙边,柜子上的几个小箱子用布蒙着,显得很神秘。我们坐在椅子上,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每个民族和每个国家不能摆脱的一种价值观念,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不可忽 视的。新闻报道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体现着文化层面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观念。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来 对美国的新闻报道进行反思,揭示了美国新闻报道中所包含的“道义”观与“国家利益至上”观共存现象,根源就在于其文 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跳蚤市场和车房拍卖由于报纸杂志的经常报道,即使从未到过美国的人,恐怕对之也并不陌生。但是像Bazzar这种市集,我在美国住了两年多,却到最近才听说。 把它介绍给我的,是邻居珊蒂。我每天驾车经过她门口,经常看到她在小货车与房子间进进出出地搬纸盒。这些大纸盒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偶、人造花和饰物,五颜六色的。我好几次忍不住停下来看看,渐渐就跟珊蒂熟了。 珊蒂告诉我,她在一家名叫“特别为了您”的公司当推销员,每天都要“到府做秀”。原来这家公司专卖手工艺品,旗下有15位推销员,分区负责售货。公司  相似文献   

11.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在美国的名校拿到博士学位,多半为两个目的所驱使——镀金的身份或是对真正良好研究环境的向往。博士,已经不再仅仅是学历的代名词,更成为了一种划分身份的象征。前者在有捷径可通达之时,多半愿意一掷千金,用金钱换取时间,凭空购买一张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反正只要烫金的证书上署着大名,“博士”的名头就已到手;后者却选择寒窗苦读,  相似文献   

12.
唐宝民 《社区》2010,(24):58-58
几年前,我在美国的芝加哥市帮助在那里经商的表哥打理生意,没想到却打了一场官司。 有一天,我去一家超市买东西,买了一些生活用品,总共花了37美元,我到结账口把钱付了,开了小票,就拎着东西走出了超市。没想到,我走出六七米远的时候,超市的一名保安忽然追了上来,  相似文献   

13.
米飞飞 《社区》2015,(9):58-58
2014年春节期间,我前往美国的夏威夷看望在大洋彼岸工作的儿子。那里处处风景如画,空气清新,仿佛世外桃源。我领略了异国的风光,体验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可谓是大开眼界。虽然这些都令人感到新奇和兴奋,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在美国“学雷锋”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夏培卓 《社区》2003,(18):56-57
报载:北京某超市开业促销,推出25.9元一桶5升装的“福临门”食用油,比同样的油便宜8元多钱,每人限购1桶,每天限售200桶。岂不料第一天还未开门,就有很多人排队,当然大部分人是拣不到这8元钱便宜的,人潮挤碎了一扇商场的大玻璃门。 我不由得想到了在美国的一次买东西倒找钱的经历。  相似文献   

15.
刚到美国,那边的中国同事告诉我,在美国一定得记住一个电话号码,那就是911,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打这个电话,警察会立即过来帮你解决。我在美国生活了半年,总共打过3次911,但感觉并非如中国同事所言万事都可以解决,有两次甚至连警察的影子都没见着。第一次打电话求助,是因为邻居家的一只猫闯入了我家,当时我正在为妻子拍照片,那猫猛地一扑,将我手中的数码相机扑落在地,导致屏幕破裂。我找到邻居,可他不愿意赔偿,还说这是  相似文献   

16.
佚名 《今日南国》2009,(23):57-57
梅斯菲尔德1921年出生在阿勒冈州,1966年为了照顾年老的母亲,搬进了西雅图巴拉德西北46街一个两层楼的小房子。这栋房子建于1900年,只有90多平方米。  相似文献   

17.
潘钦楠 《北京纪事》2011,(10):98-99
北京2011年7月30日起飞——西雅图2011年7月30日降落。同一天,一架飞机一起、一落,不同的两个机场里,有一个同样的影子:三箱行李,两个背包,和一个自以为翅膀硬了的独行女孩。这个女孩,就是14岁的我。美国让很多人向往,而我,其实并不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何如平 《社区》2009,(16):58-58
我刚到美国时,正逢那里爆发金融危机,股市暴跌,大公司倒闭,不少美国人都失去了工作,我这个外乡人也失业了。没有经济来源,我只好搬出了租住的公寓。  相似文献   

19.
杨叙 《社区》2011,(13):57-57
在美国,人人可做慈善家,慈善捐助不是富人的专利,因为做慈善不一定要花多少钱,有时甚至是举手之劳,每个人都可以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 学校里的“新鲜”事 我随着校长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问好。当老师知道我不会英语时,就安排我坐在一个台湾小女孩儿旁边,说她会讲一点儿汉语,可以当我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