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工科发展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工科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凝练本硕博一体化八方面内涵;形成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顶端需求为目标,系统优化设计学科方向与专业基础相适应的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培养体系;基于学生兴趣和能力,建立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3+X”动态调整机制;构建了激励学科和科研优势资源投入本科生培养的内生动力机制;立足服务国家科研育人,创建了以重大项目研究需求为导向的强化研究生素质与能力贯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不知是什么原因,学龄前儿童的教育成了一个经常性的话题。本来我已经过了这样的阶段,但是看到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所谓“教育”.想想过去和孩子一起走过的路.以及这么多年有关孩子教育的经历,倒真想说说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教育,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残缺型”家庭子女具有消极的心理反应 ,应给他们更大的关心和爱护 ,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 ,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扩大社会交往范围 相似文献
4.
父亲是孩子的精神偶像与物质生活提供者,然而,在托妮·莫里森的小说中读者却很难找到父亲的形象,尤其是正面父亲的形象。缺失父爱的黑人孩子往往陷入人生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莫里森小说通过"父亲"缺失,深刻表现了作者对完整和健康家园的渴望,同时也从另一个视角控诉了黑人民族受到的戕害。 相似文献
5.
6.
“非医攻博”应凸现实施个性化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15-118
"非医攻博"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一项创举,在中医药教育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非医攻博培养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完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7.
严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44-147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称美国的学生为什么很善于表达,而不善于倾听?因为他们进行的是小班化教育,能得到更多表达的机会,而不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去倾听。韩国的学生很善于倾听,却不善于表达。因为韩国是实施大班教育,一个班级有60人,如果不集中注意力倾听的话,学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可要发言,那就要等很久。 相似文献
8.
2009年4月,当许多美国家庭平时一样,打开电视机收看《大卫·赖特曼秀》时,一个英文名字叫Joe Wong的小个子华人“蹦”到了舞台上, 相似文献
9.
孩子收到压岁钱后,妈妈们犯愁:如果强行剥夺其对金钱的处理权,担心对孩子以后“钱”途不利;如果完全放任不管,又害怕孩子养成浪费的习惯。或许我们应该向美国父母学习:4岁的孩子会通过做家务来赚取零花钱.8岁时会和大人一起讨论财经问题,“大富翁”来自“小财主”—— 相似文献
10.
9月开学后,复旦大学新录取的3700名本科学生统一进入新成立的复旦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学习,而不像以往那样到各自的院系去报到。这种不分院系,不分专业,所有大学生进入同一个学院接受内容大体相同的教育,是复旦大学在其建校百年之际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的一次全面创新。复旦学院首任院长熊思东教授说,“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打下更为扎实的平台基础,培养一批大师级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去美国旅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超市里带着小孩购物,在游乐场陪孩子玩耍的,不是孩子的母亲,而是一个个正当旺年,本该在事业上大展身手的男人们。我羡慕地和朋友说:“你们美国工作好清闲,这么多男人可以在工作之余腾出时间来照顾家庭,女人们有福了。” 相似文献
12.
林晓枫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5):47-47
2007年4月7日,由福州教育学院组织的福州市首届中小学骨干教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理解的教学"网络培训班正式开学,本人有幸参加了培训.当天下午,学员在网络平台上登录课程,具体感受哈佛大学成人远程教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精算师之一,年仅25岁的中国男孩沈彤进入华信惠悦美国总部.面对锦绣前程,沈彤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妈妈.是妈妈的‘陪游'教育让我长大,是妈妈的职业教育让我看到成功的方向,是妈妈的放手教育又让我有勇气去外面闯荡.毫无疑问,沈彤的妈妈高燕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将儿子送上了成才快车道. 相似文献
14.
“三孩”政策出台后,全社会生育“三孩”的愿望并不强烈。不生“三孩”的背后,不仅是经济成本与时间成本的理性度量,更是精神压力的理性选择。将子女数量结构分为子女数量、儿子数量、女儿数量、有儿无女条件下儿子数量和有女无儿条件下女儿数量、子女双全条件下儿子数量与女儿数量等不同分类,研究子女数量对农村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子女数量的增加显著负向影响农村中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而这种影响不是在父母步入中老年后造成的结果,而是精神压力长期积累的结果。提出加强政策关注、优化公共服务、营造文化氛围和做好转移支付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19%),高等教育便由原来的精英化教育转变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就业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康英兰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5):72-74
“倾听”作为一般性的概念曾遭遇过诸多的误解和误读。如果把它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它立刻会变成鲜活的形象和触手可及的对象,因为它就在你我他的身边和生活之中。无论在闲散的日常生活或规范的教育中,“倾听”并非如平时理解的“侧着头听”那样简单平凡。它是需要灌注生命以及调动各种官能参与的过程,同时还要辅以多种技巧的配合和运用,甚至于需要系统的理论教育才能真正达至“倾听”的要义。 相似文献
17.
陈阿江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2):14-16
从项目建设的实践中引出高校工科生培养缺乏“非工程意识”的问题。界定了“非工程意识”是指对与工程相关的有关非工程技术现象的自觉的反映。指出缺乏“非工程意识”培养的国际、国内背景,强调了“非工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认为增加工科学生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的方法论以及营造良好的“非工程意识”氛围是工科生“非工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袁帅是成都外国语学校的高三学生,不满18岁的他在近几年多次角逐国内英语大赛,并取得骄人成绩:在世界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得中国赛区冠军;在央视“三星智力快车”中学生英语大赛中,夺得总决赛亚军:在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主办的2006年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力夺大会唯一个人奖——未来领袖奖,是该奖项全球年龄最小的获奖者。 相似文献
19.
何世剑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11-116,124
为当下的青少年培养提供思想资源及实践范例,结合大量史料,对康有为的"国学教育"实践经历、思想和方法进行发掘、体认和剖析。分析认为,康有为重视教育,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学术,但不废新学;主张改革教育,倡导"博学"、"中西合璧",兼采中学和西学之长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式人才,从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整体提高,其中德育尤重;教学方法上,采用"启悟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注重"对话式"教学,在自我之间、文本与学习者、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对话,共同分享学术思想智慧,提高文字写作、语言表达能力;倡导"从游式"教学,常常带领学生去体验自然山水风光、参与其与他人的谈论对话——"耳濡目染"、"见贤思齐"。 相似文献
20.
学校“五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历史主体。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应注重师生关系在育人上的“先在性”力量,以对象性交往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动力,相互经由历史传统、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文化经验、时代精神、价值理想的探讨来追求真善美;注重课程内容选择的“综合性”,以现实社会作为课程组织实施的“试金石”和“实验室”,让学生的知识、观念、价值和思想亲近社会现实处境,使其在理论知识的武装下去思考、探索和解决真实的人类发展问题;注重教学过程的“全场性”,以生活世界作为教学实践的场域环境,让教学在“双重双向”对象化“互见”中,引出、更新和拓展师生的知识结构;注重管理评价的“时间性”,以个性表现作为衡量质量发展的尺度,使教育教学置身于与既定“事实世界”相对的多元广阔和复杂矛盾的“现实世界”中,促进学生在自由的学习中将时间转化为身心潜能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