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试教育是一种迎和考试制度的教育。事实证明,应试教育弊多利少。改革应试教育势在必行。改革应试教育,一要正视应试教育的弊端;二要建立教育工作评价办法;三要教材适应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四要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五要改革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2.
许多人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分不大清楚,他们以为应试教育就是泛指传统的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模式是横空出世的,与过去的传统教育截然不同的,并与之相对立、相斗争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基于这种认识,有人认为现在所提的素质教育实际陷入了一种毫无历史承传的、自相矛盾的“怪圈”。实际上这种认识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并不等于否定传统的教育,更不是否定我们40年来的教育。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是,传统教育虽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病,但从总体上看,并不都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提法的深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左树强 《理论界》2007,(5):137-138
考试是学校评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检测教学质量的主要方法,但是自从考试制度诞生之日起,考试作弊这一现象也便伴随考试一直到现在。考试作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它不仅干扰了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正常监控,破坏了学校的教育教学风气,还严重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大学生产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自我意识淡薄、投机侥幸心理、功利虚荣心理等。高等学校主要通过加强考风、学风、教风建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认知教育;加强考试管理等方面对考试作弊现象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教育转型论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我国教育经历的是转型性改革和发展。理论界关于教育转型有“文化转型”、“历史形态转型”、“知识转型”三种瑜瑕互见的理论观点。我国内地应被转型的“传统教育”不是“近代型学校”,而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学校教育;由它转变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是当代中国教育转型的实质。教育转型的根本旨趣落实到实践环节中,首要的是育人目标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只有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而最重要的是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性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多年的应试教育、高校体制约束和教师观念限制等方面是造成大学生学习缺乏主体参与性的主要因素。为此,应加强对主体性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考试制度;激励教师搞好教学,以多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性。  相似文献   

7.
郭莲 《兰州学刊》2001,(2):70-70,2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重大改变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合资企业的成长、国际资本的流入和国际企业的形成 ,会计信息影响、规范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广泛 ,同时 ,我国产生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强烈需求和接轨 ,从而引发了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反响和要求。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以教育目标为指导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那么现有的课程体系也应随之改革。就会计专业而言 ,其存在的主要弊端是专业设置过细、课程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涉及知识面窄、不利于能力…  相似文献   

8.
郭丽新 《理论界》2001,(2):57-5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面向 2 1世纪的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 ,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关于素质教育内涵的思考与应试教育相对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这是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的区别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这既一目了然 ,也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素质教育内涵的阐释应该包括素质教育是什么及如何实现素质教育两个方面。教育的功能是传授知识 ,而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 ,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就知识本身而言 ,无所谓应试教育或素质教育 ,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9.
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我们的教育,不仅使青少年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也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科学素质而忽视了人文素质,造成广大的青少年人文素质极其匮乏。因此,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素质的培养,也就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弘扬人文精神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一般来讲,人们习惯把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三大类。由于人文科学知识同社会科学知识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又笼统的称为人文社会科学,它主要包…  相似文献   

10.
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世纪之交,人类正处在全球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工业经济正在被知识经济所取代,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即将来临。我国的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向以培养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加强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智能教育和通才教育等。  相似文献   

11.
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之间的严重失衡现象,导致了教育竞争过度并诱发应试教育现象,从而使得教育竞争向更加无序和背离教育目的的方向发展。扭转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用人制度的变革、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会配合抑制应试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更多的优秀人材。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学校教育至今还依然处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中,认为学校就是要通过考试手段,为社会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材。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教育思想观念指导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反对传统封建教育制度;提倡民主平等的教育;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注重军事教育,普及学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师范教育和成人教育等。  相似文献   

14.
李卫英 《学术论坛》2007,19(10):177-180
我国的民族学校教育是以"关注社会"为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为追求社会的均质化、地方性知识的失语和民族学校教育与民族社区教育的割裂.可通过以关注生命发展为目标重构学校课程体系、以成全生命自由为宗旨重组学校课堂教学、以尊重生命差异为基础重设学校评价体系的具体策略来重构民族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学校社会工作和德育教育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而在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上,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专业化的优势。然而,当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固有框架的两大组成部分,传统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面临结构性的时空紧张,从而使学校社会工作面临缺乏介入时空的困境。所幸的是,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以及内容上的包容性特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通过对武汉两所学校的社工介入实验的研究,可以发现,软性嵌入是将社会工作引入学校以优化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介入策略,其基本逻辑是:第一,学校社会工作通过对德育教育的理念性和工具性框架借用形成初步介入空间;第二,介入空间经由学校、班主任和学生三大主体的合法性确认得以制度化;第三,学校社会工作对德育教育软性嵌入时要注重自身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论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中心□王萍涛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当新的世纪正在招手呼唤之际,教育的全面改革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从根本上改变现行以应试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未来中国社会和国际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17.
符莎莉 《广西社会科学》2006,(4):191-192,F0003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有内源型发展模式、“专业 公司”型发展模式、外联型发展模式三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路径有: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构建模块式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企业和学校联合考试制度;建立1 X多证书制度。  相似文献   

18.
工读教育是将教育手段与惩戒措施合二为一的特殊教育模式。教育活动中渗透了大量的情感要素,是稳定公共秩序,达成教育目标的基础性要件。教育活动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情感缔造学校场域的教学秩序,建构并汲取家校社的合法性资源。在工读教育实践中发展起来的交友式教育、惩戒式教育、仪式性教育和技能性教育分别从师-生视角和生-师视角分析了情感体制的存在以及情感作为一种规则、规范和制度存在的集体状态;探讨情感体制在被内化之后,如何成为达成教育目的,完成受教育者心理行为转化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勤工助学是我国高校家庭贫困学生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政府对高校学生资助的另一表现形式,它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他们回馈社会的良好目标。目前,社会的进步加快了学校资助体制变革的节奏,出现了一系列的资助模式,进而导致传统的勤工助学育人模式渐渐失去了平衡,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均现象。本文中,作者以勤工助学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勤工助学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并根据这一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勤工助学体系,使其在育人的前提下实现勤工助学的目的,为之后探索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共识     
在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过渡之时,教育者应该首先就各种教育问题展开探讨,以达成共识。本文从这一认识出发,关于教育共识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见解,一、积极探求新型的师生关系,以更文明的方式实施教育;二、教育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在对旧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提出批评的同时,提出了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