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特殊语法现象。自本世纪20年代陈承泽在其《国文法草创》中首次提出“致动用”和“意动用”之说,其后,黎锦熙先生在其《新著国语文法》中改称为“使动式”和“意动式”到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称为“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后,这两个术语一直沿用至今。但当前一些教材或论著对这两种特殊语法现象尤其是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界定表述、分析及其与意动用法的区别仍有分歧,不便于学生的理解,应当引起重视。一、关于名词的使动用法的表述和界定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句中的谓语…  相似文献   

2.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意动”说之后,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已被语言学界绝大多数人所承认。与此并列的还有一种“待动用法”。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过这种观点,可惜的是未能深入阐述。本文拟为古汉语“待动用法”争一席位,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什么是“待动用法”所谓“待动用法”,指主语以用作“待动”的词语所表示的态度、方式方法来对待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如:  相似文献   

3.
对动用法与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同为特殊的述宾关系,它们之间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但作为特殊的述宾关系之一种,为深层语义关系所决定,它又和意动用法、为动  相似文献   

4.
自从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古汉语中实词的“致动用和意动用”以来,我国出版的比较有影响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接受了陈氏的这一学说。陈氏认为致动和意动是词类的活用,他是在“活用之实例”一章中讲述这个问题的。王力先生在他主编的《古代汉语》中,吸取了陈氏的意见,也是把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放在“词类的活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目前古代汉语语法中的“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等理论进行了探讨,认为古汉语中的特殊谓宾关系决不是因省略介词而形成的,并且认为“为动用法”,“处动用法”,“对动用法”的理论是一致的,它们各自解决了一些局部的语法问题,但并不能概括全部同类语法现象,如用它们提出了“X+V”来概括,更具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就必须向学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而由于语言的变易性,古今汉语语法的差异性显得十分复杂,学生学起来深感吃力,因此,我们在讲授这一知识时,要尽可能的弃繁从简。一、在讲授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时,能用动词的一般用法解释的词语,最好不用使动用法去解释。古汉语语法中的使动用法一般是在用动词的一般用法解释不通时,所采用的  相似文献   

7.
语法学界关于名词和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目前至少还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于一个名词动用在特殊的句子中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语法学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二是对于及物动词使动用法“意思上的宾语”在句中作何成分的问题,语法学界的看法也不一致。我以为,这两个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中名词用如动词(指用作一般动词,下同),以及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其中以名词用如动词更为普遍,而且其语法结构及词汇意义更为复杂多样。就语法结构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充当述语,与后面的词语构成述宾关系;就其词汇意义而言:名词的意动用法,其特点都是表示“认为”这个意义,可以解释作“把……当作……”或者“以……为……”;名词的使动用法都有“使令”义,即带有“使……”或者“让……”,“给……”的意思。名词用如动词则没如此简单。然而,一般语法书对名词的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论述较为详细清楚,而  相似文献   

9.
对非常规能源尤其是页岩气藏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目前对页岩气藏动用情况的预测还有待 提高。波前快速推进法是一种可以快速高效地预测波前运移情况的方法,在考虑页岩基质吸附解吸特性,及基质孔隙 中气体的滑脱作用影响的前提下,利用Van Kruysdijk 提出的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复合线性流模型,将储层划分不同的流 动区域,并分别建立基质与裂缝的程函方程,基于波前快速推进法求解程函方程,从而达到对多段压裂水平井页岩气 储层的动用进行预测的目的。绘制了储层动用情况与时间的关系图,对比了考虑解吸和滑脱与不考虑解吸和滑脱的 储层动用情况。结果表明,滑脱效应加快了储层的动用速度对储层动用影响较大,而解吸作用降低了储层的动用速度 对储层动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 ,并不是简单的词类活用 ,而是述宾组合后表示的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 ,是句法结构问题 ,因而应将所谓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改为使动句、意动句等 ,纳入句法结构中 ,而不应简单地将其归入词类活用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使动用法及其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阐明<左传>与<诗经>的同异,说明使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已经相当多,并非甚为罕见.  相似文献   

12.
名词用作动词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简称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作动词的三种特殊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用法。三种特殊用法的翻译方法已有许多人进行过阐述。因此,我在这里就名词用作一般动词的翻译方法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与《左传》意动用法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从主观意念的表达法、意动用法及其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阐明《诗经》与《左传》在这方面的同异 ,并说明意动用法在较早的史料中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4.
汉语里一般动词可用作使动,而心态动词的使动用法更为常见。本文列举了心态动词使动用法的正式和几种变式,并作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从而确定了这种用法的特性  相似文献   

15.
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它指的是某些词用於宾语之前,可以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产生某一种行为,或者具有一种性质状态,或者成为某一种事物。古代汉语中,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等都可以用如使动。 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用如使动以后,就具备了及物动词的性质,都可以带有宾语。使动用法的动词与宾语之间多数是一对一的的关系,即一个动词带有一个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6.
“意动”和“处动”陈湘“意动”和“处动”这里是古代汉语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理解。本文所以将这两种用法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二者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意动”和...  相似文献   

17.
以worm为例,从认知角度,探讨名词动用隐含的概念隐喻和转喻;找到名词动用的隐喻、转喻生成机制和认知理据,从而观察概念形成的轨迹,名词动用意义构建的认知机制;揭示名词动用在线理解过程中动态的概念整合现象;分析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路径。同时指出隐喻、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的语义解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名词动用是一种语言创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较翔实的语言材料说明:"何役之不会"的"何"是疑问代词,作定语,修饰"役";"辱、羞、耻"都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它们在这方面的用法没有什么差别;"尔欲吴王我乎"这类句子处理为使动用法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有意动用法已经成为基本常识,数词、代词罕见的意动用法也为一些语法著作和教科书所写入。动词本身有没有意动用法,首创“致动”、“意动”说的《国文法草创》(1922年)不曾论及,此后的语法著作和教科书也大都没有提到。不提的原因大约有三:或以为没有,或以为极少,或审慎存疑。而涉及动词有无意动用法的语法著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夏,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反恐法修正案,批准动用特工人员到境外从事反恐行动,为在伊拉克受害的4名俄外交官复仇。这意味着,一场令全世界瞩目的海外追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