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青年 《社科纵横》2007,22(8):155-157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政策表明,中职学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诚信素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中职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又有教育中的急功近利,也有个人修养的弱化,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中职学生诚信缺失问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重视并加强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履约践诺"的良好风气,是中职学生诚信行为形成的前提。合理分配教学内容,采取可行教育方式,是中职学生诚信行为形成的根本。创设和谐家庭氛围和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中职学生诚信行为形成的基础。个人的内敛和自律,是中职学生诚信行为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林茹 《社科纵横》2007,22(8):144-145
在当今这样一个加速度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里,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和生活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高校教师面临来自工作、生活诸方面的矛盾、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本文试从高校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缓解心理压力的对策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但随着中职学校的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因此,加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对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及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也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永恒 《生存》2020,(12):0147-0148
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确保中职学校的学生身心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让中职教育的整体教学理念逐渐从课堂教学,向社会教学的方向转变。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写作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利用好生活元素是当前中职教育所共同探讨的话题。本次笔者介绍了中职语文写作教学当中,生活元素的有效应用,促进学生写作中情感因素的表达。以此转变当前的教学状况,提高中职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5.
毕宏 《生存》2020,(10):0196-0197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前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技能上,还包括对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养的要求,为了让中职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适应社会,教育界提出了一种新型体育教育方式,即拓展训练。本文将对教师该如何开展拓展训练来优化中职体育教学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对班主任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楷模,教师的一举一动、行为规范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因此,只有做一个立德树人的好教师才能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做好德育教学,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教学是普通高等院校的补充机构,也是重要的教学体系之一,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文化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中职班主任教师必须以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做到立德树人,给学生起到带头的作用,并加强有关社会责任的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7.
如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一部分,承担着重要责任,是学生与社会接轨的主要载体。企业除了需要人才具备专业技能,对人才的个人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礼仪规范教程》是中职学校的基本课程,通过该项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礼仪,更好地展示自我。文章结合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教学问题,提出实践教学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8.
吕慧 《生存》2020,(4):0080-0080
由于英语是社会当中除汉语以外另外一种重要的社交语言,因此英语是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所必须要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英语在中职教育教学阶段也被列为是必修课程。在中职教育教学阶段帮助学生学好英语,能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其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但在实际中职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往往会出现多种问题,如基础薄弱、没有学习兴趣等,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完成及素质教育的持续推进,也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中职英语教学质量,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被普遍应用,那么如何提高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本文对此进行具体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英语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文化课之一。中职学生英语素质是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职英语课教学评价工作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对他们将来择业和就业都有很大帮助。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蓝领工人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中职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较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决定他们职业发展道路的顺利与否。  相似文献   

10.
英国一项对 1万名年龄在 5~ 1 5岁的儿童进行的调查显示 ,无论他们在何时开始接受学校教育 ,如果他们是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学生 ,那么他们往往要承受比同班级其他学生更大的精神压力 ,并且患心理疾病的风险也更大。这种压力并不像家庭问题、创伤或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压力那样严重 ,但它在很多儿童身上出现 ,并已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研究将引发精神压力的季节性因素排除在外。研究人员表示 ,学生的情感、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应引起教师和家长更加密切的关注。班级中年龄最小的学生面临心理压力@雨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学校教师除了继续扮演好教书育人和学生管理等常规角色之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调节者和心理医生,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和灾害带来的冲击、缓解因地震及一系列次生事件带来的情感的、心理的压力。灾区学校教师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那么教师自身因地震灾害而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压力首先应该得到缓解和释放,然后才能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地震灾后学校教师存在着大量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问题。笔者试图探讨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来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精神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不仅承受着经济压力,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分析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从多方面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石燕 《社会工作》2012,(4):55-57
现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凸显,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而此时,随着学校社会工作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开始重视学校社会工作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作用。本文则以此为研究点,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目的、对象和方法上存在的异同,以便更好阐述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多项研究结果证明贫困研究生除了经济压力之外,承受着比其他研究生更大的身心压力,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较高。在帮助贫困研究生解决经济压力的同时,如何帮助贫困研究生减轻和解除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当今教育者们不能忽视重要问题。本研究采用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对30名在校贫困研究生进行了为期8周的心理干预,通过对团体活动前后被试SCL-90测量结果的对比显示:团体心理咨询能够有效提高被试贫困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特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高校的贫困生几乎来自农村,且相当一部分学生家庭非常贫困,这部分贫困大学生受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心理存在一定的缺失;加之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人文氛围不够浓厚等因素,这样就导致了在校贫困学生的心理相对缺失,并得不到有效的修复,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策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以团体心理咨询为主,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结果证明,接受心理健康辅导的贫困生比不采取心理辅导的同学在自尊、社会交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多方面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looked at responses to the Iraq War in a nationwide sampl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tudy focused mainly on the role of sex, religiosity,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chool in a "red" or "blue" state. It also looked at a number of other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including some related to cognitive competence. Support for the war was measured by an instrument comprising two independent factors—"patriotic militancy" and "internationalism." As expected, support for the war in Iraq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ng students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religiously involved than among students who rated themselves as more secular. Predicted 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s about the war were not found. However, several measures of cognitive competence including grade point average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less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 the war. As expected from the election results later that year, students from "red" states were more supportive of the war than students from "blue" states. However, these effects appear to be due to a confound betwee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religiosity. The results are explained in terms of political rhetoric that focused on religious values as well as on the reduced importance of feminism as an ideological stance. They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need for a mor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hat takes into account contextual factor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mographic categories into meaningful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18.
Judgments concerning personal identity were studied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ach subject was asked to imagine entering a hypothetical machine which simultaneously produced two persons, with each person receiving one of four sets of the subject's characteristics: physical, active, social, or psychological. Subjects were asked to judge which of the resulting persons was most nearly identical with the self. Results from the first study with middle-class Americans demonstrated that the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re most frequently chosen by young adolescents. With age,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less frequently selected an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more often selected. In Study 2, middle-class American children between the ages of 6 to 7 judged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elf most important in preserving identity, even though their self-concepts as elicited by other methods appeared physicalistic.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ir implications for accounts of self-concep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从宏观层面把当代大学生心理焦虑的成因分为刺激因素和认知因素,进而分析了大学生心理焦虑的特性,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应对大生心理焦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仲宁宁 《社会工作》2009,(20):62-64
由于社会的发展带给人们越来越多的压力,很多人由此引发了心理问题。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不足,以及专业机构的缺乏,使得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社区心理咨询服务正在成为一个方便、快捷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通道,但我国社区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社区心理咨询服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介绍了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的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改进我国社区心理咨询工作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