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读田尚同志在《社会科学研究》一九八三年第六期发表的《明末农民起义军初期入川作战问题探讨》一文,获益匪浅。因其中对我的《张献忠入川作战不是两次而是五次》(载《重庆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一文的部分论点提出了不同看法,又觉田文所持论据尚难以服人,故写此文再论并兼以奉答。一,关于张献忠崇祯六年入川作战问题田尚同志认为:“《蜀乱》所谓崇祯六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曾有一支活跃于四川的摇黄农民军,史称“摇黄十三家”。本文拟就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兴起、组织、斗争特点,活动范围和结局等问题作一考察。一、摇黄十三家的兴起及成员崇祯七年(1634)正月,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军自河南信阳南下,向四川进发。这时,他的部队已扩大到十三营,“号十万”,“远近皆震”。二月,进入四川,相继攻克川东之巫山和夔州等地。后又率师西进,于六月围攻川北重镇保宁、剑州。七月,由白水进入陕西,联合李自成攻克陕西东部的澄城等地。张献忠农民军这次入川作  相似文献   

3.
夔东十三家名称,出自清初毛奇龄的《后鉴录》:崇祯流寇,多与二贼(按指李自成、张献忠)桐终始。故主名虽多,大抵附二贼以见。……而夔东十三家贼者,徒以全蜀摷(剿)绝,乘间窃发,仍仰借二贼游魂,或分或合,以极于败亡。早在崇祯八年(一六三五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时,即出现了以高迎祥、张献忠等为首的十三家七十二营的称号。以后农民军常用  相似文献   

4.
<正> 如何看待张献忠的降明问题?这不只关系到张献忠的历史评价,同时也将影响到对明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其他方面一些问题的认识,实有再作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关于张献忠降明问题的考察张献忠是明朝末年著名的反抗封建强暴的英雄,农民起义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但是,他在历史上曾经两次投降明朝。崇祯四年(1631年)冬,“就抚”于明将洪承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年三月三日至三月六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部邀集有关的史学工作者和专家,举行了“张献忠在四川”的学术讨论会。会上讨论了张献忠在四川“杀人”问题的真相,张献忠在明末清初农民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张献忠失败的原因等三个问题。到会同志贯彻“双百”方针的精神,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为正确评价张献忠,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到会同志一致指出,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诬蔑为“杀人狂”、“杀人魔王”等等,流毒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至今无论城市、乡村,举凡四十岁以上的四川人,大多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所谓八大王“剿四川”的传说影响。  相似文献   

6.
提起明末农民大起义,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可早在张献忠起义前一年、李自成参加起义军前两年的崇祯元年(1628),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就有被明朝统治者诬称为“流贼”、“流寇”的农民起义军。这支军队还曾攻破江西安远县城,建号称王,给朱明王朝以很大震动。  相似文献   

7.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8.
一1644年6月21日,四川重庆城通远门,3.7万名明军聚集。他们被编成百十个长队,鱼贯前进,到队伍前的木案处,伸出右手,放在案上。站在木案前的士兵手起刀落,那只手应声而断,留在案上,手指还在抖动。血如喷泉一样从断臂上喷出。执刀士兵一脚踢开被剁手的俘虏,喊到:“下一个,快点!”这是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在处理被俘明军的情景。6月20日,张献忠攻破重庆城。这是他入川之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全军上下,兴高采烈。张献忠特别下令:虽然被俘明军曾经顽抗,但八大王此次宽大为怀,一个不杀,仅剁手为戒。剁手是张献忠部惯行之事。《张献忠陷庐州纪》…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的历史上,有个以大巴山脉南北为主要活动舞台,纵横捭阖垂二十年之久,影响两度及于当时斗争全局的贺珍。贺珍何许人也?当时人费密在《荒书》中说:“(樊)一衡尝为陕西边道,(赵)荣贵、贺珍皆在部下。一衡还蜀,二人亲送之,有旧恩。”樊一蘅是在崇祯十二年宁夏巡抚任上被劾丢官回四川老家的,这说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明末农民战争史上的几个重大问题,均依据当时人、当事人所写的第一手材料,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考证,得出了与成说相反的结论。作者指出,李自成自崇祯七年六月从兴安车箱峡突围之后,即在陕西活动,八年、九年、十年、十一年均未出关,不在河南和安徽。因而,以李自成在会上排解马守应与张献忠之争、提出分兵定向战略为重要内容的河南荥阳大会,应属子虚乌有;李自成也根本没有参加和领导攻凤阳、焚皇陵、围滁州的几次战役。作者还指出,李自成很早即是一支独立部队首领,并不是高迎祥的部将,即令曾为高的部将,为时恐怕也是很短的。说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统率其众,遂自称闯王云云,全不可信。  相似文献   

11.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张献忠农民军,曾多次在安徽地区作战。了解这支农民军起义队伍在安徽活动情况及其影响,对于研究明末农民革命战争史是很有意义的。 攻克中都凤阳 适应明末农民大起义形势的发展需要,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在荣阳召开大会,同意了李自成提出的“宜分兵各随所向”①的意见,并作了分工。张献忠部的任务,是和高迎祥、李自成部引兵东进安徽。张献忠部自荥阳东下,直捣凤阳。  相似文献   

12.
旅游揽胜的人们,来到四川。总要问一问、找一找“名垂宇宙”的诸葛亮当年在四川所布的“八阵图”;总要想看一看这个“神奇诡幻、变化无端”的阵图遗迹。又听说还有所谓水八阵、旱八阵之分,究竟这些遗迹的真实情况如何?它又在哪里才能找得到、看得到呢? 原来相传,诸葛亮入川以后,为了行军布阵,推演兵法,在四川布下的“八阵图”,共有三处:其中水八阵一处,在夔州;旱八阵二处,一在弥牟镇(现属清白江区),一在棋盘市(现属双流县)。这就是《成都图经》上所记载的:“武侯八阵有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镇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阵法也。”现在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夔州“八阵图”的情况吧!这就应该从诗圣杜甫的诗和戏圣康芷林的川戏说起: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大历元年(公元767年)初至夔州,看见江边垒垒石堆,追怀当年诸葛造制练兵用的“八阵图”发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3.
<正> 《荒年志》碑,1957年在河南省内黄县苏王尉村发现。立碑的时间应为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碑文记载了崇祯十二年至十七年(1639——1644年),河  相似文献   

14.
明末农民战争,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农民王二首杀知县张山耀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64年),前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它同中国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仍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却为已往之农民起义所不及。对此,已有不少专著和文章论及,憾在对与明末农民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崇祯元年的固原兵变,却很少论及,或者一笔带过。本文想就崇祯元年固原兵变与明末农民起义谈些浅见,请同志们指正。一、固原在明代陕西三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邹衣白名之麟,明天启初附魏阉,作《东林点将录》与东林为难。其人乃躁进一流,入清征召不出,幸保晚节,视阮大铖、孙之獬辈尚胜一筹耳。吾家藏其山水画幅,自题其上曰: 此予所画也。问在何年?曰,壬午。世界已非,纸上之江山安用?边际为鼠所啮,鼠乎!鼠乎!何不竞果其腹,尚留此一段来烦聒我耶?壬辰花朝前二日,野老重题。某年,予侍先祖旅顺寓次曝画见之,先祖指示予曰:“此明季遗老愤世语也。”其时予尚不知衣白为何如人?今按壬午为崇祯十五年(1642),壬辰则清顺治九年、残明永历六年(1651)也。衣白有“四朝遗老”一印,四朝渭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相似文献   

16.
一在三国时代。所谓“南中”。约略当于现今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相连一带的广大部分地区。即如现今的云南昆明,也包括其中。而且是“南中”的重要地方之一。诸葛亮进兵“南中”前,那里共有四郡:即永昌(云南保山县)、越嶲(西康西昌县)、牂牁(贵州平越县)、益州(云南晋宁县)。“南中”的战争结束,又从旧郡中分设有云南(云南姚县北)、兴古(贵州盘县西)共为六郡,总称“南中”,仍由庲降都督总摄之械娜思由现焯?四川宜宾)郡,称为“南中”七郡。  相似文献   

17.
鹦鹉洲沉没的时间,一般都趋向于"明季荡灭"的说法.潘新藻先生甚至说"洲之沦没,是崇祯十三年至十六年四年间事".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最大面积曾达200万平方米的鹦鹉洲,怎么会在三、四年时间内荡洗一空呢?清人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对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后的情形说:"自鹦鹉洲达于道士洑,浮胔蚁动,水几不流."在彭孙贻《平寇志》"崇祯十六年"条下,也有"左良玉屯鹦鹉洲"的记载.可见,"明季荡灭"之说是难以成立的.鹉洲究竟沉没于何时呢?明人黎淳写于1473年的《修砌江岸碑记》载:由于"昔之鹦鹉  相似文献   

18.
张献忠有“献忠”、“秉吾”、“敬轩”、“黄虎”、“西营八大王”、“八大王”、“西王”、“秦王”等名号。献忠这个名,据《尾蔗丛谈》说,是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将其送到私塾读书时改定的。“延安府肤施县有林生者,……舌耕于金明驿之东土桥。……张翁送其子入塾从读,改名献忠。”《井蛙杂记》亦有此说。敬轩,则是张献忠的剐号。《小腆纪年附考》说:“敬轩者,献忠招降时所以自号也。”黄虎这个号,是张献忠最初参加老回回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典室,中国俗文学学会,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福建省文联等十个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冯梦龙学术讨论会”于十月八日至十六日在福建省宁德、寿宁召开。到会代表对冯梦龙的生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在文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充分交流和讨论。冯梦龙,明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生于明万历二年(1574),卒于明隆武元年(或二年)即清顺治二至三年(1645—1646)。冯梦龙一生科场不利,直至崇祯三年(1630)才补贡。补贡后即出任丹徒县训导,崇祯七年(1634)升调福建寿宁知县,十一年解任。冯氏七十二岁前后曾去浙江苕溪、武林、石梁、天姥等处,后不久即  相似文献   

20.
<正> 《黄书》是王船山的主要政论著作,分《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等七篇.另有《后序》一篇.书成于明朗已经灭亡.满洲贵族入主中国,南明永历政权仍然存在的时候(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这时,以农民革命势力为主体的抗清队伍,仍在继续进行战斗.张献忠在四川牺牲后,其部将孙可望.李定国等在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