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学术界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和方法也是众说纷纭。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现实情况、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和文化价值多元的统一、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科学性与通俗性的统一、传承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等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磨砺中,毛泽东注重求实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又系统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从政治传播学角度考察,在传播主体方面,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宣传传播主体的构建,推动了中国特色理论传播体系的形成;十分重视传播主体的培育,形成了恪尽职守努力奋斗、教育者先要受教育、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向人民学习同群众打成一片、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是决定因素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十分重视传播主体的规范,强调取信于民、服务于民。深入研究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的思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把农民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主要对象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目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用彻底的理论吸引农民、有效的渠道走进农民、切实的利益取信于农民,是在农村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及其大众化的主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及路径包括主体有效性、客体有效性、介体有效性、环体有效性,其中关键在于加强主体建设、归宿在于重视客体接受、重点在于注重介体创新、出路在于协调环体配合。通过健全教师队伍、加强部门协调、扶持学生社团等主体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发展规律、满足合理需要等客体接受,内容通俗化、方法艺术化、途径长效化、手段立体化等介体创新,优化物质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净化精神文化等环体配合,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切实增强和提升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理论界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热潮.无论中国的革命历史还是建设实践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进行阐述; 从学理支撑、语言表达、普及方式、实践结合等四个方面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传媒形式,由最初的“翻阅时代”,到“点击时代”,再到“划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都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因此,运用新的载体来传播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是“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作的不二选择。高校是思想传播的前沿阵地,只有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才能够更有效地通过各种新兴传播媒介的应用,不断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传播视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从传播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动因,剖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要求,进一步探讨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的路径,追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在传播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上的误区主要是脱离文本的任意曲解和执着于片面深刻的自圆其说,造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上存在一系列错误。马克思主义文献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思维借鉴作用。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文本是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主要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日常生活维度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符合人的解放理论的运思路径。日常生活成为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维度。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举措。地区差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各地的推进不应千篇一律。其中,地方性资源对各地马克思主义的推进有重要影响。根据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现状,以湘西红色旅游作为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特色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必须坚持关注民生的传播取向,必须培育自由探讨的传播环境,必须拥有坚定信仰的传播主体,必须运用常识政治的传播话语,充分利用多元渗透的传播方式。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经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施测的四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问题是其水平和效果的测评。就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语境与时代语境而论,施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应包括四重维度:科学性、通俗性、实践性和人本性。其中,科学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与方法,超越“精英或权威传播”的主体模式,让新时代的大众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正主体;通俗性强调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人民群众易于接受和理解;实践性强调在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国情、时代焦点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结合起来;人本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个过程要以人民群众为价值主体、以人民利益为价值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文章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自身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亲和性,建立一支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头部队,优化更新传播路径等五个方面探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新的严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寻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容是根本,形式是保障,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能适应中国人民群众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的出现,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传播载体转向了“数字媒介”,使其传播方式也向数字化传播转换。新媒体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呈现感性化、个人化特征。与此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对象也成为了传播主体,个人获得了传播话语权,这将导致重建大众化传播秩序,使传播内容由“宏大叙事”向微型化转变,传播方式也由“灌输”转向“对话”。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借助理论的通俗化,宣传教育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认同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主导作用.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需要把握分寸,避免极端,做到以下三个结合:通俗化与学术研究专业化相结合;宣传教育与发挥群众主体性相结合;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样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农村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效途径,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当前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乡村治理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大众化,要改善乡村治理机制,培育村民的现代公民意识;要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紧密结合,提高农民对理论的认同度;要创新传播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理论宣传工作队伍建设,增强理论宣传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