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在新媒体中大肆传播,对青年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揭露新自由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意图,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社会思潮,充分运用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提升青年学生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加速了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变化,对高校共青团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共青团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积极作用,打造优质新媒体平台,开展日常网络舆情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升青年学生政治和媒介素养。尤其在高校突发事件中,共青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以其独有的传播特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语境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提高新媒体素养、搭建新媒体平台、扩展新媒体内涵等方法积极培育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媒体不断发展,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培育环境复杂化、培育主体个性化、培育模式多样化、培育内容碎片化等诸多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要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理念,由灌输型培育向引导型培育转变;要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由单渠道培育向多渠道培育转型;要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由理论式培育向榜样式培育转换。不断提高新媒体环境下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界定了主流政治文化和青年政治亚文化的概念,指出主流政治文化规定着政治亚文化的内容与发展方向,政治亚文化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地位与社会化效果.转型期青年政治亚文化有传承和巩固主流政治文化,变革传统政治文化,促进主流政治文化创新发展等积极作用.文章还探讨了青年政治亚文化中认同危机、价值观嬗变、政治心理非理性化等因素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冲击,并从发展主流政治文化、规范青年政治亚文化及提高政治社会化效果三个方面,对引导青年政治亚文化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青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工程的重要建设者和生力军.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是我们党永恒的工作主题之一.探索运用竞的政治优势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引导的新方法、新途径,需要实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纲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青年学生成长;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理想信念教育与文化熏陶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与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静雅 《南都学坛》2006,26(5):132-133
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他们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应采取优化网络信息、建设校园文化、调适政治心理、培养政治能力,参加政治实践等措施,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青年政治社会化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国共产党是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导力量。通过梳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渊源,分析中国共产党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实践历程,进而总结出中国共产党推动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核心要义对发挥青年群体的政治力量,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新媒体时代,各类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且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文章首先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大学生对其认同的特征,并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下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并对新媒体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路径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为此,全社会都要努力关注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遵循灌输原则和结合原则,努力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师资建设、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三方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媒介环境,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媒体的互动性、共享性和渗透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新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系统,发挥新媒体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搭建价值观培育新平台,形成培育合力和创新话语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年必须坚持以青年为本,在青年思想引导中做到热爱青年、尊重青年、相信青年、帮助青年、依靠青年、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引导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青年思想,促进青年按照党的要求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转型化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的互动性、共享性和渗透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系统,发挥新媒体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搭建价值观培育新平台、形成培育合力和创新话语方式,能够有效增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的新媒介技术建构了一种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传播场域,青年政治认同呈现出多元化、流变性、离散性等危机表征。来自新媒介技术的赋能,使得新媒体成为重塑与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场域。研究把视角架构在数字媒体语境下,借助政治认同的相关理论,对如何通过新媒体强化青年政治认同进行阐释。研究认为,以新媒介为技术支撑、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宣导为内容核心,提升新型主流媒体对主流价值观的导引效力、彰显政务新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与公信力、借力多元化新媒体形态延展主流文化辐射力,是强化青年政治认同的重要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新媒体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培育既面临机遇又伴随挑战,因此,围绕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发展态势,应从高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切实提高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信是促进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对培育青年的理想信仰,引导青年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在新时代中加强实践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当前,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依托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育人优势,着力在"互联网+"时代中培育青年的文化自信,发挥出文化自信教育人、引领人、激励人和发展人的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7.
伴随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周遭环境愈发复杂,青年亚文化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可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方面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创建良好生活环境、提升自我教育等措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青年亚文化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网络参与已成为青年社会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青年网络参与的动机具有三维性,面临着难以辨别真相、理性发声、持续关注三重困境.因此,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发挥共青团的组织功能,净化网络空间环境,并以新媒体空间为阵地,引导中国青年有序参与社会治理.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部分青年学生中存在着强调自我价值,缺乏奉献精神,缺乏远大理想等人生价值观方面的诸多问题。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跨世纪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引导青年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考察人生重大问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微博的迅速发展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主动开发微博这一新兴的网络媒体,充分运用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新形势下不断巩固和扩大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微博中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提供资源的同时,复杂的信息内容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新媒体环境:一是转变观念,高度重视微博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二是丰富高校微博信息资源,发挥正面舆论引导作用,不断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三是加强微博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