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在中国内地实施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旨在为城市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需求提供制度性保障。这项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少数城市试点,到1997年9月,由国务院颁布《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  相似文献   

2.
低保制度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民生工程,是为城乡贫困居(村)民构筑的一道安全网.低保制度实行以来,城乡贫困人群的生活得到了有效  相似文献   

3.
社会保护是缓解儿童贫困最有效的政策工具。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低保家庭儿童的社会保护制度进行分析,发现有一些基本要素缺失,贫困儿童的社会保护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张时飞撰文指出,当前我国城市低保对象主要是这样一类弱势人群:他们持续生活在贫困中。虽然就业是摆脱贫困的最佳途径,但限于城市低保对象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或技能单一,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未就业时间较长等,他们大多沦为劳动力市场中最后雇用或根本不被雇佣的人。针对城市低保对象的脱贫政策必须根基于他们的实际需要。而投资于工作岗  相似文献   

5.
傅磊 《社会工作》2012,(10):32-34
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相脱节是我国低保救助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对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再就业服务的缺位以及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选择不就业是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相脱节的主要原因。只有合理借鉴境外有益做法,落实相关部门的职责,提升再就业服务品质,提高低保对象的再就业收益,降低低保对象的再就业成本,激励低保对象积极再就业而不是消极等待救助,才能实现低保救助与积极再就业的有效衔接,根本上解决有劳动能力低保救助对象的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日本低保制度)的构建也备受重视。日本低保制度是现代社会公共扶助制度的成功典范,其产生及嬗变过程具有浓厚色彩与显著特征,对构建我国社会低保制度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7.
《社会福利》2002,(11):31-32
建立低保资金专户 1996年低保制度建立之初,青海省西宁市民政局就建议市政府对低保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但由于市、区(县)财政困难等原因,低保资金专户管理未能实现。随着低保对象、低保资金及各项配套资金的不断增加,如何落实好、管理好低保资金逐步成为城市低保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低保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的问题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由于区(县)财政困难,个别区(县)配套的低保资金很难及时足额到位,低保对象无法按时领到低保金;另一方面是区(县)财政部门从资金调度的角度考虑普遍不愿设立低保金专户。为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救济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措施。重庆市1996年7月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市低保),经过五年的不断探索,初步形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贫困群体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明锦 《社会》2002,(3):6-9
贫困几乎是人类面临的永恒的挑战.与农村贫困问题一样,城市贫困问题在世界各国各地同样不同程度地普遍存在着,我国亦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贫困特别是城市贫困问题,仍是我国面临和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而又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就现阶段我国城市(含城镇,下同)贫困群体作若干解析.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2,(9):F0003-F0003
为使城乡低保制度真正惠及民生,武陟县创新低保民主评议方式,建立低保评审团制度,把低保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实现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达到了贫困对象满意、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斌  王原 《社会福利》2003,(11):14-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在90年代开始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新路子。但随着制度的逐步推进,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促进城市低保对象就业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的比重日益提高,解决低保对象的就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低保对象就业存在职业能力弱、心理预期偏高、就业比较效益低、就业支持渠道单一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改变收入抵扣方式,灵活运用低保附带福利,合理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构筑以社区服务为主的多元就业渠道和加强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以期解决城市低保对象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邵芸 《社科纵横》2013,(1):153-154,1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开始构建独立的反贫困政策体系,其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中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最后的一道安全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在新经济体制下对贫困人口正式社会支持体系的重建。本文利用社会支持的相关理论,梳理了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过程,描述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城市低收入群体提供社会支持的路径,该制度主要通过四条路径为低保对象提供社会支持,分别为日常生活、子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其实施过程中体现了政策制定方与低保对象间的理性博弈。  相似文献   

14.
自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城市“低保”)以来,建立此项制度的工作便在全国迅速开展。截止今年9月,全国4个直辖市227个地级市、437个县级市和1638个县(旗)政府所在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对象达200.35万人。其中一类人员48.723万人,二类人员42.65万人,三类人员54.79万人,其他人员74.19万人。城市“低保”制度的广泛实施,似一道护佑数以百万计城市贫困居民生存与尊严的巨大而坚实的社会救助安全网。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城市“低保”面临严峻的挑…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城市低收入群体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日益凸显的严重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城市低保群体问题,促进和保障城市低保群体的就业、生活与福利,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在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背景下,社会工作展开了对城市低保群体介入工作的实践和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探讨和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02,(11):21-25
辽宁省自1995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来,特别是2000年底国务院决定在辽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民政部的指导下,坚持以完善城市低保制度为主线,以规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信息化管理,实现应保尽保为重点,统筹安排,规范运作,狠抓落实,整体推进。通过试点,全省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低保制度体系,初步实现了城市低保工作管理依据法制化、保障标准科学化、运行程序规范化、管理手段现代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组织机构统一化。  相似文献   

17.
日本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下简称低保制度)具有文化理念的优势和制度体系的完善性。日本低保制度与我国低保制度在法律属性、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同质性,这奠定了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借鉴其成功之处的基础。据此,我国应建立农村低保法律体系,明确规定农村低保的保障基准,高效创设农村低保的实施程序。  相似文献   

18.
城市扶贫:从制度创新到组织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大用 《社会》2002,(3):4-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化 ,单位之间与单位内部都在出现分化 ,单位体制受到巨大冲击。大批职工下岗、失业 ,流入社会 ,原来隐藏于脆弱的单位体制下的剩余劳动人员问题 ,终于急速地突现出来 ,成为城市“新贫困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情况下 ,单靠原有的社会救济制度已经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 ,应对城市新贫困的制度创新迫在眉睫。一、制度创新与城市扶贫在制度创新的实践中 ,上海市走在了前面。1992年 ,上海市就召开了专门会议 ,研究对各种收入较低、生活困难的在职职工、退休职工、社会闲散人员实施生活保…  相似文献   

19.
现行"城乡分治"的低保制度存在城乡差距较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信息化和法制化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标准和分类救助制定不够科学,与再就业机制缺乏有效衔接等问题,不仅难以适应社会改革的需要,还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总结借鉴城市与农村的低保实施经验,提出建立全民低保制度,并探讨全民低保制度的设计原则、框架体系等问题,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居民不平等待遇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0.
谭磊  余冰 《社会工作》2008,(20):29-32
本文试图通过对低保居民的访谈了解广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微观运行状态,并发现问题。从访谈结果来看,受访低保户普遍享受分类救助,对低保政策满意度较高,但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例如特困户经济缺口仍然较大,部分低保户精神需求无法满足,低保边缘户尚待关注等。笔者吁请包括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内的社会力量介入进来,为城市贫困群体提供更多的经济及专业援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